《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
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大学》的主要内容
 
 下面再看八条要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达到“止于至善"的人生目标,《大学》提出的措施和方法就是“八条要目”。《大学》经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就是明辨事物,穷究事理。“格”,是推究、穷究的意思.“致知”,就是获取知识,充实自己.“致”,招致、获取。
“诚意”,意念诚实,不搞虚假.“正心”,端正心意,不生邪念
在曾子看来,要做到“诚意",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比如说厌恶污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颜,这是人之常情,你不能颠倒黑白,自欺欺人。“正心”与“诚意"的含意差不多,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诚意是意念要诚实,不要有虚假;正心是心思要端正,不要有邪念:前者强调“真",后者强调“正”;“诚意”是不要虚情假意,“正心"是不想歪门邪道. 
“修身”,就是进德修业,提高素质。“齐家”,以身示范,整顿家庭。“齐”,整齐,这里是“使之整齐”的意思。曾子认为:要想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其前提和关键就是修养好自身的德性,提高个人素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今都很重视人们个体素质的考察。
、《大学》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大纲领”,“八条要目”.
我们先看三大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彰显发扬光明的德性。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彰显、发扬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就是光明美好的品德。《大学》中的“亲民”,程颐认为就是“新民”.“新民”,即是新人,它有好几重意思:作一个新人;自己如何作一个新人;如何让人革故鼎新;如何使人作一个新人等等。《大学》传文注解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商汤在浴盆上刻一条警语:“如果今天能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当天天洗,保持干净,弃旧图新。每天不间断,永远保持,就会一天一个新面貌。商汤是商代的开 国君王,在洗澡的时候都能得到革新头脑的启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他的确是千古帝王的楷模。“止于至善”的“止”本是居住、止息的意思,引申为定位、实现、达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就是要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定位在最理想、最好的、最高的境界。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止于至善"的目标和信念,他的一切作为就会围绕着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去做,从而赢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大学》开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和发扬自己光明美好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即更新人们的观念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性),在于使人们达到善良的最高境界.
《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够抓住纲领,明确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学”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这样,有了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奋斗起来就不会迷失方向,精神抖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论语》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
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深圳哪好玩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毕业的句子简单到哭的
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
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wow烹饪食谱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 、诱导 ,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画奥特曼怎么画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⑤“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
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
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lol无限活力
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礼记
开放分类:礼品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编辑摘要
百科帮你涨姿势
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宋代被列入“十三经" 成士人必读书
系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 其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 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
儒家经典之一 。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中元节可以剪头发吗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大戴礼记》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北周卢辩注。《小戴礼记》的主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朱彬的《礼记训纂》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东汉
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内容/《礼记》 编辑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