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青春有格》第二目“止于至善”内容解析
收藏文章
将青春活力化为正能量。从中国传统文化阐述青春的格调在于修美德,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从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学习榜样,经常自省,做到慎独,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本目主要表达了五层意思。
其一,“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教材开宗明义用一段正文对“止于至善”进行注解。教材首先引述《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目题出处,并对这句话进行了解读。“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有发现、发扬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那一面。这种“明明德”的功夫需要每天都做、每天都要有进步。那么,怎么做呢?“在亲民”。这里的“亲”是“新”字的借用字,“亲民”的意思,就是“君子日新”,就是一个君子应该每天都修养自己,每天都换一个人,每天都有进步,这叫做“又新日新”。然后达到什么境界呢?“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极点,就是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解读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青春需要格调,这就是对“至善”的追求。
其二,“止于至善”要求青少年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善成德。黄恺嘉这层意思由一段正文和一个“阅读感悟”组成。教材首先指出,“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赞美孔子的诗中所写 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思是说,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了倾慕、向往之意。然尽管如此,教材还是明示学生,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一直行走在“ 止于至善”的路上,享受这种精神追求的过程。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阅读感悟”。“微尘”作为一个爱心公益的品牌,传播的是小善,成就的是社会的大爱,证明的是全社会需要这样的“至善”。“阅读感悟”中“微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为社会做公益的事,是积善、积德性,从而指导我们学会道德体验与反思。
其三,“止于至善”要求学生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这层意思由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和一段正文阐释。首先,教材以“向童小勇学习”的活动引出话题,从童小勇身上我们领悟到,一次行善是小善,长期坚持是大善,不管如何,走出善的第一步,才有更大的一步,这样的榜样值得学生学习。之后的正文部分,引述《论语·里仁》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指明“ 贤”是学习的榜样,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接着,教材分析榜样的作用,探究好的榜样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意义,激励
学生从好的榜样身上汲取自我完善的力量,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号召在全社会寻好的榜样,弘扬正能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其四,“止于至善”要求学生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承接上文“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教材继续阐释“止于至善”的行为要求。这层意思由一段正文和一个“相关链接”组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朱熹说每天都要作自我检查,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当作自我勉励。善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善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历练。“止于至善”要求自我省察、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这种境界是一种自主的道德修养境界。“相关链接”中“慎独”是对正文的继续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诚信的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方式的继承与发扬。
arctanx的图像
其五,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是青少年最佳的选择。怎么做淘宝这层意思是本框的核心要义,也是对本课的总结和提升,它由一段正文和三个活动构成。此处的“探究与分享”活动,通过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
洪剑涛的儿子的品质,旨在说明修身是根本,并在之后的“相关链接”中,引述《大学》中的观点,印证修身为本的思想。之后的正文部分,先是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话,说明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歌颂朝气蓬勃的少年,昭示少年追求自由与进步;然后引导学生一切当以修身为根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激励学生要一直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让自己的青春真正飞扬,让“止于至善”成为青春最好的证明。教材的最后,设计了打造“青春盾牌”的拓展活动,直面现实中的青春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省、自察、自律,反思自己的不足,抵御不良诱惑,让青春无悔,过好青春生活,做好青春的选择,提升青春的价值,为青春保驾护航。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青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客观的判断、立体的感知、成长的启迪,从而达到青春的激情与青春的“有格”完美统一,奏响美妙的青春乐章。
>黄英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