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jsgxzs@163探索TANSUO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与时代的进步,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身心素质提升为主要宗旨的国学学习气息愈加浓厚。但在如何有效传播国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怎样以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对国学的接受与认可,进而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方面,仍处于研究不够深入的初始阶段。一部分观念较为传统的人认为,国学学习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远过程,从数千年前中国古代的蒙学开始,青少年儿童都是在懵懂中学习,虽然起初并不懂得具体含义,但只要接触时间足够长久,就能在说教中实现国学知识的内
化,所以不必太在乎形式,重要的是保证灌输的过程。另一部分人持悲观看法,在他们看来,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社会阅历不深,面对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时常常会知其文而不知其意,尤其是那些文言短文,学生普遍存在因语言深邃难懂而产生畏难厌学心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学文化知识传播的效应,也正因如此,出现了大量幼年时期能机械背唐诗宋词,但不理解其中内涵,一旦步入升学年龄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国学学习难以持久的现象。
耒在笔者看来,国学传播策略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往那种单纯依赖说教的教学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尤其是面对一些与时代脱离久远的文言题材时,学生仅靠文字描述展开自我想象已经很难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更不会对文章涉及的人、景、物、心理、情感等有真切的感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仅有诵读一种形式,它还可以根据观众的不同需要,与吟诵、歌咏、器乐伴奏、现代传媒等艺术呈现手段相结合,运用适应当代社会认知与生活方式的手段加以诠释,在符合观众内心认同感的基础上提升观众的审美乐趣,这样的传播效力会更持久,更深入于心。
一、吟诵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2018年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拥抱新时代·壮哉中国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开篇《蒹葭》就用了吟诵与朗诵结合的诵读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节目一开始,男演员坐在舞台侧方,将这篇作品用吟诵的方式缓缓道来。紧接着,女演员上场,将作品中的内容用诵读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从服装造
早安四月
69妖狐之惑
刘翔出轨梦见鱼什么意思
2019.02
周星驰的女儿是谁型到形象声音,都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通过吟诵和诵读相融合的形式,文字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观众仿佛置身于蒹葭河畔,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二、歌咏与吟诵相对应的还有歌咏。歌咏意思是歌唱、吟咏,谓以诗歌颂扬。歌咏的形式对于国学传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活动中,就采用了歌咏与诵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节目先由五位同学诵读《声律启蒙》,再由一位同学用歌咏的形式唱出来:“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观众很快就学会了《声律启蒙》。之所以选用歌咏的形式,一是儿童对声音、旋律比较敏感,二是对
对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唱出来可以使儿童更加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器乐伴奏器乐伴奏在当下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十分常见,大致分为两类:一为民乐,如古琴、古筝、琵琶等,回味悠长,一般适用于古诗词朗诵;二为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典雅大方,一般适用于现代诗文的朗诵。在“拥抱新时代·壮哉中国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第一篇章《大国泱泱》就采用了古筝、琵琶现场伴奏的形式,《出塞》《望岳》《行路难》《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古诗词,伴随着或悠扬或高昂的民乐演奏,可以帮助诵读者更好地表情达意。无论是“国破山河在”的忧愁,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借助民乐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
将观众带入诗文中的情景。第三篇章《继往开来》则选用了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伴奏,为现代诗文诵读配乐。其中《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采用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的形式,轻快明朗,使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可多得的甜美意境。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选用钢琴和大提琴结合的形式——诵读的前半段用钢琴伴奏,而后半段加入大提琴,它悠扬又厚重的旋律给诗歌增添了一丝忧愁和沉重的意境。诵读者通过器乐伴奏与朗诵相结合的形式,巧妙地收到了与观众心意相通的演出效果。须注意的是,音乐和作品应相互匹配,具有气韵相通的呼应效果,保持意境的协调一致。如果二者在意境上南辕北辙,就会起到反作用。四、现代传媒技术《经典咏流传》是一档以明星或普通人作为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的新型国学传播节目,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亦领略作品所蕴含的诗词之美。如在《经典咏流传》第五期节目中,唐代张九龄的古诗《望月怀远》被流行歌
手关喆以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云》作为演绎基调重塑,借助音乐为载体,让观众对原本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诗意有了一种感性认知,心中为之一亮。随后的访谈让一首原本空泛晦涩、难以表形的高冷作品成功落地,既让观众明白了古诗本
意,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可观赏性,从而增强了观众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同感。此外,近年来以移动扫码视频阅读为特征的众多幼儿国学读物等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大众在国学欣赏与学习方式上的改变。采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国学传播手段,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学作品的内涵,国学传播的效力也就随之增强,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文化自信的初衷。【本文列入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大众传播视野下的国学诵读”,项目代码:WT135-4】
7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