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感受并简要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失败的英雄
项羽败在何处?为何而败?
项羽的失败是指楚汉相争,败在刘邦手下,以至于乌江自刎。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性格上的弱点――狂妄自大(彼可取而代也,),自矜攻伐、匹夫之勇、奋其私智(东城快战),刚愎自用,能伸不能屈(拒渡乌江),勇有余而谋不足(四面楚歌、深陷大泽)等等。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项羽还是那个项羽,就无法转败为胜。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悲剧。
俗语云:成者王侯败者寇。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功业未成身先死的项羽是英雄呢?
才气过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情深义重(悲歌别姬,骏马赐亭长、头颅赠旧友),坦荡磊落(兵败自刎),自尊(何面目见之)原著无心法师的身世审美上的英雄
项羽被太史公放到了本纪之中撰写,大家知道本纪是“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是用来考察帝王的兴衰成败的。在司马迁眼中,项羽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
教师总结: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风景,值得我们去
细致品味和深入讨论。项羽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是他用如椽的大笔写尽了西楚霸王恢弘壮烈的一生。
三、品味司马迁刻画项羽的技巧。(主体)
《项羽本纪》中哪些语段你最欣赏,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勾划出这些语句并在右侧空白处点评。(投影)
(学生活动,勾划、点评、交流)
学生指出相应的语段后,可以这样提问引导:
“为什么你最欣赏这里?”
“这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你能否把这句话读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他们谁读得好”(个性化语言处,让其他同学评点读得怎么样或请多位同学读大家比较)”
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
项羽出生楚国贵族,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少时的项羽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不学无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有诗为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性格的粗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并与刘邦等作对比)
“项之言悍而戾” (书右侧的点评),项羽的话说得干脆利落,充满英雄气概,“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象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中,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败。不难看出,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这是项羽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悲之处。
(与刘邦、陈胜比较)
高祖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 (书右侧的点评),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有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满了挑战性,而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
3.巨鹿之战: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勇猛善战,一往无前,势如破竹,英勇之气在破釜沉舟和冲锋陷阵中表现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敌军在他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何等的畅快。这是处在功业顶峰时期的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项羽。
难怪明代的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同时他又说此处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太史公最得意之文”体现在着墨不多,却非常有气势。句式简短,节奏紧凑,应和着沙场厮杀的点点战鼓,读此段文字那场战争似乎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太史公是在用文字为历史摄像。用词上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夸张的笔调极力渲染了项羽威震天下的将帅神威。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增补虞姬的应答,请同学对答表演。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已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
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西楚霸王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一个深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 ,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三再起。可见项羽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多情未必不英雄,无情未必真豪杰。”关于婚假的规定
“泣数行下”是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抑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样一位刚猛矜持的英雄居然悲泣落泪,他左右的随从不敢看,也不忍看,怕的是和他的目光相遇,伤了他的自尊。如果只到“泣数行下”就停止,泪固然还是英雄泪,意味就差多了,必须要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方面是受到项羽情绪的感染,他的左右也因为同情跟着悲泣,一方面又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这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因此,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才是那传神点睛的“颊上三毫”,如果观察不到这一点,敏感不到这一点,这个细节就不会这么出彩。
哭:典型细节刻画,侧面烘托
6.不肯过江东:笑吐心声(细节,用词考究)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在项羽看来荣誉、尊严、人格、血性比生命还重要,他用东城的突围和快战证明了即使四面楚歌,他仍不愧为“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的项羽决定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不肯过江东,他绝不忍辱偷生,愧对父老,有损颜面,“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想到这于是他坦荡磊落张杰的个人资料了,可以笑着拒绝乌江亭长,为自己的穷途末路做从容的安排,骏马赠亭长、头颅送旧友。
司马迁精选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一哭一笑两个细节,为英雄末路蒙上了更浓重的悲剧彩。
7.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的一次战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身
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是选择快战还是决战呢?当然是前者,因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谁也不能在开战之时稳操胜券,只有打起来才看。所以在兵临城下、敌强我弱、危在旦夕,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只能如此,没准能杀出一跳血路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项羽似乎不想再打下去了,它只想能英武地痛快地打一仗,只想在退出战场,退出舞台时有一个精彩的谢幕,最后能再痛快一回。
8.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乃驰,复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当然有些时候,将帅的身先士卒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但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逞能过瘾。由于他的个人英雄主
义,反倒让其他将帅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可以看出少年时的项羽就明白“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快战东城:愿为诸君快战;何如?)就喜欢单匹马、单打独斗,多少有些逞能过瘾。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但这里说的勇敢是全军的勇敢,而不是个人的勇敢。
9什么牌子的粉底液好.东城快战:郭人豪nina“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乃谓其骑曰:“何如?”(侧面烘托)
项羽作为主帅,每次作战,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项羽的兵器还没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和,对方就魂飞魄散,肝胆俱裂,目不敢视,手不能发,屁滚尿流,一败涂地。
10.提问引导:项羽自言一生征战七十多次,太史公独把这两次战争写得浓墨重彩。
因为这两次战斗能代表功业顶峰和英雄末路的两种情形,具有典型性。这可以看出太史公
选材的典型和精当。
回族的传统节日追问四面楚歌,身陷大泽,乌江拒渡的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引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 总结:
司马迁精选典型材料,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传神的语言,生动真切的细节,采用侧面烘托,夸张渲染等手法,充满激情地来写项羽,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之下,项羽这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历史记述的是过去,但决没有过时”,项羽活在了司马迁的笔下,并随着历史的烟雨风云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千载如生。正如这一专题名称一样: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渗透了这些刻画技巧,后代的其他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从中汲取了养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