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卷  总第 145 期Vol.30 Sum No.145
2021 年第 1 期No.1,2021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粤港澳大湾人文融合中的价值对话与互鉴
罗心欲1  杨尚昆2家长建议大全
(1. 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广东梅州,514071;2.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jessica男友
【摘要】价值对话和价值互鉴对于共建人文湾区具有最深沉和根本的意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大湾区人文融合的内在要求。大湾区建设明确了一种价值引领、价值导向,但也面临一个价值解读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大湾区的价值对话和互鉴,必须科学准确诠释“一国两制”要义,加强大湾区相关方核心价值观的比照和融通,创新港澳青年价值认同机制。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价值观;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 (2021)01-0075-05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创新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与青年爱国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20WTSCX145)。【收稿日期】2020-10-19
【作者简介】罗心欲(1978-),男,湖南湘乡人,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尚昆(1978-),男,河南获嘉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以来,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人文融合趋势向好。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从2019年6月起,香港爆发的修例风波给港区的繁荣稳定、央港关系正常化抹上了一道阴影,同时也对大湾区的运作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各界对粤港澳大湾区课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充分阐释,但其中对大湾区人文价值观互动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却略显单薄,不足以支撑共建人文湾区的价值定位及要务。《规划纲要》提出,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1]。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层复合体系,其发展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既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显性求索,又有意识形态、人文维度的价值考量,而相对而言,后者的受关注程度、成绩和表现却不那么突出,这有待于更为加强及进一步提升。“人文是无形力量和最高竞争力”[2],作为人文交流合作系统中的内核、隐秘部分,价
值层面的交流对话和价值观的互鉴融通,对于共建人文湾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推动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最深沉和根本的意义,不可能回避或虚化也不能回避或虚化。在推进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进程中,必须准确认识、深刻把握价值对话和互鉴在大湾区人文融合中的本质底,立足长远,着眼大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可行路径,付诸有效实践。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价值之维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功能属性相结合的一个概念,是事物见之于主体的一种关于有用性的相对关系。事物的有用属性和主体人的需要构成价值的“一体两面”,两者不可或缺。价值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仍然存在的战略机遇期,推进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前进的一场宏大叙事,关涉国家层面、战略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粤港澳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有利条件。通过顶层设计和各方联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改革开放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更是顺应客观形势、紧抓发展机遇的主动作为,意义十分重大。从港澳
762021年第 1 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第 30 卷 总第 145 期)
中秋节20字简短方面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全新通道,以及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共担民族复兴大任、共享国家发展红利的集成平台;从中央、内地方面来说,可凭大湾区这一重大抓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国两制”新局面,这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融合世界的一个桥头堡,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块试验田。
根据《规划纲要》,大湾区具有“五大战略定位”,即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3]。这是一种价值引领、价值导向,但也面临一个价值解读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在这里,“‘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是一个研究起点,最终由现象研究、价值澄清而至价值判断”[4]。这一国家发展战略首先由中央高层提出、部署和推动,直接利益相关方是粤、港、澳三个地区,在中国现行的行政体系和央地关系体制下,粤方与中央在战略方位、政策意图、发展方向上保持高度完全一致自是不必言说,具有价值逻辑的同质性、一致性。但是,作为高度自治的港澳方参与和融入这一战略,不仅扮演着与粤方有所区别的功能角、承接不一样的权利责任,而且还能相对自主、有选择性地趋向其所委身的价值,有自己微观的价值预设和价值遵循。在大湾区的公共框架内,粤方作为一个执行者的价值主体存在,而港澳方更多是以一个响应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于是,在同一个大湾区的平台上,不同个体带着自己的价值实践体系来对待和处理合作事宜、合作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目的,由此产生价值际会与价值对话事件。其间,一方面,各价值主体以对方作为达至
自己目的的手段,激发合作开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以互利共赢、彼此成就的成效论证这种价值自利、自洽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因为只有通过不同的价值交汇、磨合,促成思想上的价值共识及基于共同利益的价值认可,才能真正实现大湾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的核心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前提是粤、港、澳三个部分的“组团”,在机制构建的基础上达成有机融合,营建共存、共生、共赢的区域社会生态关系,其除了开放布局、区域经济意义上的形态整合行动外,还是一个内外相宜、神形俱合、人文融合的民心工程。它所持有的不是粤、港、澳简单机械相加的加法模式,而是具有扩散效应的“乘法模式”,或者正整数基础上的“次方数模式”,其中的先决条件就在于“融合”。就此而言,大湾区建设不仅有区域、体制、经济融合的直观考量,还有人文融合的原始基础和内在需求。粤港澳文脉相亲的事实和传统由来已久,以历史、人口、语言、文化上的同一性构成集中而突出的人文价值链[5],文明融合的佳话流传甚广,留下了丰富的共有人文资源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6]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软件”程序和有机部分,发挥好粤港澳文化同根同源这一潜在优势,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和人文融合,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深刻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机理元素及价值论据。正因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共建人文湾区”的使命任务,明确大湾区建设人文向度下的共融视角。
在人文融合中,价值对话和互鉴无疑是最高层次的部分。如果说文化是人的主体性存在形式,是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那么价值就是划分人类体的一个根本标准。价值体系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居于文化体系的核心位置,包含一定时期某一体的共同理想信念、准则规范、伦理道德,以强大的指向性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并作用于社会和个体的一切活动。当前形势下,如何善用价值分析法研判和评价日益凸显的风险矛盾问题,统筹公共价值追求,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为大湾区有序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港澳和内地的“价值分立”,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突和对立的产物,随着冷战思维的终结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活动的深入以及彼此间的渗透连接,大湾区内部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融合将成为可能。尤其当经济全球化推进,人们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愿景变得更为清晰和迫切,这为价值对话和互鉴提供了合法性土壤。
77文化·教育
在大多数港人看来,民生、发展、秩序稳定议题是优于所谓民主政治价值的,况且,民主政治因其相对性而模糊不定,但前者却意涵明确而富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当前香港总体人心思稳,可能实现由乱而治转向的根源所在。当然,价值对话和互鉴是隐藏或附生于这些努力中的。同时,“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7],价值对话和互鉴本身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就是价值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有用性和实际效益之别。
三、粤港澳大湾区价值对话和互鉴的探索方向
(一)科学准确诠释“一国两制”要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四个核心城市”的架构规划建设的[8],其出发点、落脚点在于“一国两制”的创新实践上。“一国两制”是港澳顺利回归的制胜法宝,也是回归后的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关键要诀,更是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框架。按照“一国两制”的规制逻辑,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体系,利用大湾区的实践平台,容纳港澳资本主义性质以及广东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这无论对港澳还是对广东都是最符合各自实际、最有利又相辅相成的制度框定。但是,这里又相对淡化和搁置姓“社”、姓“资”之争,都以保持自身原有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包容对方生活和价值观作为开放性保障。
这个大的原则和方向毋庸置疑,在涉及港澳发展问题上,大湾区建设是以中央“一国两制”要义为唯一标准与核心准则的。香港修例风波折射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反中乱港势力“另类诠释”干扰“一国两制”实践[9],使“一国两制”脱离价值初衷。以此为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大湾区建设绝不是“港澳优先”、向港澳“妥协”的政策安排,而是为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互动合作;绝不是政治实体间的对弈重组,而是区域经济实体间的融通再造;绝不是主要依靠中央和内地的支持、付出,而是强调多方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以及责权利公平对等原则;绝不允许西方价
值观以民主之名大行其道,而要守住港澳繁荣稳定秩序的底线。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准确诠释“一国两制”要义?这就涉及到“一国两制”的话语构建问题。首先是理论话语。只有明确科学、严肃而强有力的话语方式,才能确保牢牢把握话语权。要以把握“两个大局”①的恢宏气度,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深入阐释“一国两制”及其与大湾区建设的深切关联,真正从为什么建设大湾区、建设什么样的大湾区、如何建好大湾区这样的角度来确立合法性理据和话语权,进而巩固共建共享大湾区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是实践话语。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一国两制”的话语构建离不开实践支撑。“一国两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和民众日常,让人们在实践中感悟它、尊崇它、支持它。因此,要牢牢抓住“一国两制”的价值基点,关切港澳广大民众的民生利益诉求和民心价值愿望,建立完善利益共享政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以制度保障和利益实惠提升全体港澳民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比照和融通
核心价值观的对接是价值对话和互鉴的重要纽带。所谓核心价值观,是起着关键作用、处于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对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反映人们价值共识的“公约数”。价值对话和互鉴,大体上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交流、交锋、交融。无论内地还是港澳均在总结自身价值实践的基础上,凝练人们所秉持和践行的价值理念、价值原则和价值准则,形成了各自倡立的核心价值观,是自觉实践概括和创造性理论建构、实然现实成果和应然精神追求的统一。其中,内地从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就依此勾绘出全国、全社会以及亿万国民的完整精神家园,走上了“国家有信仰、人民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良性轨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为定语,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依序系统界定。而香港的核心价
吃什么除去湿气
①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罗心欲  杨尚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融合中的价值对话与互鉴
值观几番表述、多方提出,体现了香港社会的多元化特性。在多个论述中,有2004年6月的《香港核心价值宣言》版和董建华所述的“务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融合版”,有2009年6月的《香港再出发宣言》版,以及2012年的梁振英就任致辞版等,归结起来,所表述的价值观精神大同小异,集中于自由民主、公正法治、公平正义、多元包容等方面。此外,澳门的核心价值观相对简洁,主要就是爱国爱澳、一国两制,体现了澳门对中心秩序和大陆方面的价值向心力。比较起来,在大湾区范围内,港澳和粤方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既有诸多相通的提法,但在实质内涵方面理解不同;香港核心价值观没有细分多层,以重点陈述社会价值观为主,没有国家层面的愿望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香港在国家意识、国民意识方面的淡薄,而大陆方面着眼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关系,统合了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伦理取向、个人行为准则的内容。因此,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展开价值对话和互鉴,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要加强吸收港澳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践行机制,注重从港澳地区中西文化交汇中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实现“为我所用”的目的。同时,港澳也需抛却门户之见,尤其香港要消除部分人心目中其自身价值观上的虚妄“优越感”,增补国族认同方面的价值观成分。
(三)创新港澳青年价值认同机制
青年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大湾区建设的生力军,也代表着大湾区的活力和希望。赢得青年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就赢得大湾区的美好未来。但同时,青年因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快,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可塑性强,且从小接受西式教育者众,某种程度上也充满不确定性。当前,很多学者普遍对青年体表示高度关注,对这个体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表示忧虑,比如涂海霞等认为,部分港澳青年对祖国有疏离感,国家和民族归属感不强[10];邹学平指出,澳门青年政治认同已出现偏差甚至危机[11];田飞龙揭示,香港治理存在“青年问题”[12],等等。对此,我们应加以警觉,开展认同壁垒的“破冰”行动。切实推动港澳青年通过大湾区培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不断增强身为“中国人+本土人”的国民和公民意识,也是大湾区建设的民心工程。一是要积极塑造青年价值理性。无论价值如何多元多样,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情境下,只能委身于一种价值。教导青年价值观,最有效的方式是传授价值认知方法论,教育其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客观看待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局、看待大湾区的历史使命,懂得关注、理性分析社会和人生当中的价值现象和问题,学会过正常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不仅针对港澳青
年,也包括内地青年,只有实行同教同学才能尽可能消除彼此的心理隔阂、价值鸿沟。二是要深入开展青年爱国教育。应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方式方法,积极培植青年爱国力量,使青年爱国运动薪火相传。可基于港澳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特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宣传普及,加强宪法和基本法的宣传教育,激发爱国人文情怀,明晰爱国法理依据。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激浊扬清、解惑释疑,及时回应、解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的形式帮助青年辨别是非,防止青年误入歧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占领网上传播阵地,为青年创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是要多元构建青年参与机制。最好的教育是实践教育。要根据青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需求,拓宽大湾区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渠道,包括政治参与、文化参与乃至经济建设参与,加强青年参与平台、阵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塑造大湾区青年集体价值意识。积极引导、大力支持港澳青年投身和服务大湾区建设,创造一切可行条件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在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大湾区建设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中出镜出彩。
【参考文献】消防栓尺寸
[1][3][8]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
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9-02-19(1).
[2]张永飞.人文是无形力量,是最高竞争力——粤港
印小天老婆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政协,2018,(19):44-45.
[4]吕丽艳.多元价值背景下价值教育的挑战及其转向[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4-90. [5]何志均,刘智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文价值链融合
(下转第112页)
Value Dialogue and Mutual Learning i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LUO Xin-yu 1  Y ANG Shang-kun 2
(1.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Municipal Committee in Meizhou, Meizhou, Guangdong, China, 514071; 2.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900)
Abstract: V alue dialogue and mutual learning are of the deepest and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nd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cultural integr
a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has clearly defined a value guida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but it also faces a problem of value interpretation and value selection. Dialogue and mutual learning on value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requires a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better comparis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relevant partie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and an innovative mechanism for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to identify values.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ultural integration; values; value identity
(上接第78页)
与大众认同机制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8,(10):47-50.
[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470.
[9]刘兆佳.香港修例风波背后的深层次问题[J].港澳研究,2020,(1):3-12.
[10]涂海霞,等.趋同或分离:穗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的
比较分析[J].青年探索,2016,(2):88-100.
[11]邹学平. 强化爱国爱港核心价值观,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为澳门青年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J].青年发展论坛,2019,(6):9-13.
[12]田飞龙.香港基本法与国家建构——回归二十年的实践回顾与理论反思[J].学海,2017,(4):42-53.
责任编辑: 微风) 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8,(18):157-163.[2]石泓,杜晓丹,李海成.基于成果转化导向的农业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探析[J].探讨与研究,2018,(12):
49-52.[3]王纬超,周辉.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校科研管理新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7,(12):73-76.[4]刘玲,肖韶,杨永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探索——以重
庆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1):31-35.[5]邹绍芳.基于“互联网+”的高校专利管理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
12-14.[6]吴殿朝.“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
51-53. (
责任编辑: 田园)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AN Xu-qiu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China, 530006)
Abstract: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uch problems as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s, im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s and chaotic management institution settings. To this en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syste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ll be promoted.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