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
赵霈霈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摘 要: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协同。首先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接着总结出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产业协同发展韧性不足、要素流动不充分等问题。最后给出了完善产业协调机制、强化协同创新协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产业协同;粤港澳大湾区
1 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极其复杂,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我国寻求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主要放在国内;“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 带动。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个生产要素不断集聚融合,形成各个产业互相促进的开放性集合系统。内部产业之间通过生产要素的集中,产业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协同优势的过程。在不断整合优化过程中,对整体产业、整个区域发展形成技术波及效应,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发展升级。
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稳定的政治系统或社会生态系统,都能对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粤港澳大湾区内经过40多年的发展合作,从外向程度、产业状况、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竞争力和区域一体化都有了较高的水平。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下,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的城市功能予以清晰的定位,提出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澳门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功能,打造深圳为创新创意之都。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进行清晰定位,一方面有助于相应的政策支持其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以此优势产业带动其他粤港澳城市相应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城市间产业规划不合理,从而导致部分产业过度竞争阻碍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相应的规划布局政策效果初步显现。2020年,经历疫情之后,粤港澳地区经济恢复整体较好,区域内经济交流增多,港珠澳大桥等相关连接项目发展顺利,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动力。iphone铃声怎么设置
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孙泽源
2.1 产业协同发展缺乏韧性
“黑天鹅”“灰犀牛”等突发事件会对现有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区域内经济社会民生等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产业链不完善,产业互相间承接能力不足。各个产业受影响不同,各个城市相应的防疫政策规定有所不同,产业间恢复生产时间不同。这些不同步使得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恢复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也将粤港澳区域长期存在的产业承接力不足问题暴露出来。港澳两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明显,整个产业链并未进行科学布局,导致城市间产业发展规划出现不合理现象。
其次,区域内产业政策联动性不足。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不同城市对应的复工复产政策未联动出台,导致产业链的恢复不平衡。在人员返岗方面,城市交通恢复时间不同步,人员健康认证不同步,部分产业复工复产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各个城市在政策扶植方面差异较大,落实执行力度也不统一,导致部分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过程中无法做好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最后,区域法律制度差异,影响产业协同快速发力。粤港澳城市间立法权不统一:香港澳门享有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广东省不具备创制性立法的权利,这便产生了行政区域与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冲突。在进行产业政策指定和执行过程中,这种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的差异,使得港澳与广东九市之间产业
合作效率大大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大大提升。
2.2 生产要素流动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交流融合,整个区域内的开放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广东九市的发展成果离不开港澳两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及产业不断升级转型中,粤港澳区域内相应阻碍要素合理高效自由流动的相关壁垒仍然存在。
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属于不同政治法律体系,各种要素之间的流通受到的限制较多,各种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使得整个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粤港澳区域内相应生产要素,比如劳
产业分析
中国银行卡号查询动、资本、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不能根据市场竞争自由流动的情况,严重阻碍了整个区域内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比如港澳第三产业发达,拥有许多服务业人才,但存在相应的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不同的问题,阻碍了港澳地区金融、会计、税务、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直接来内地发展。
2.3 产业发展不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整体区域内部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情况比较突出。区域内经济产业发展大致有三个发展水平。一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四个中心城市,进入到发达国家水平,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二是东莞、佛山两个城市制造业发展较快,仍处于工业化之中。三是其他六个城市中,其江门、肇庆经济总量较低,在区域内发展较为落后,工业化进程仍需要不断加速。整个区域内部发展现状形象展示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城市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间的差距显然 较大。
整个区域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也存在。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为60%,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大多数产业仍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高新制造业占比较低。部分城市产业内部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经济抗压能力和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同时区域内城市间还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间过度竞争的情况。
2.4 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规划发展
城市城市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的产业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和贸易中心、国际航空枢纽金融、航运、物流、 旅游
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葡商贸合作平台旅游、贸易、中医药、会展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贸易深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世界创新创意之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珠江西岸核心城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
佛山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
惠州珠江东岸现代产业枢纽电子信息、石化产业
东莞先进制造业中心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
中山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产业
江门华侨华人交流合作重要平 台轨道交通产业
肇庆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
上表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产业规划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都放在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中,这个对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明显滞后。
首先,由于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关税制度,相应的配套政策不能同步,使得科研成果不能在整个区域内进行有效率的转化。高端产业在发展和集聚过程中,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不可缺少的,整个区域内整体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其次,金融对产业技术升级扶植力度不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金融等配套服务的支持,因为产业创新本身就是一件风险系数极大的投资。企业往往由于股东压力、市场不明确等原因,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这样使得产业未掌握核心的技术,大量企业利润率较低。粤港澳区域金融机构整体业务创新不足,区域金融政策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导致地方金融业未对产业发展、科研投入等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区域内产业创新氛围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房价的快速上涨使得区域内部整体实业发展动力不足,脱实向虚现象严重。同时部分城市的高房价也对创新人才的集聚,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3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途径
3.1 完善产业协调机制
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唯有建立健全能够应对产业协同的各种急性冲击的体制机制,以适应未来各种外部环境与自身因素不断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系统性地提升粤港澳地区产业协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1)做好产业协同发展压力测试及应对规划。参考相关金融机构对于风险资产压力测试的经验与做
法,识别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未来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和风险,并形成产业协同的压力测试报告,以此提前做好产业政策规划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冲击下,产业应急能力建设应该统一规划。各个城市根据统一的应对指引,指定相应的行动指南或行动方案,提升整个区域内产业对系统性风险的抗压能力。
(2)建立政策联动对接机制。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这三年来,粤港澳三地在互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仍需进一步推进相应政策的融合力度,确保整个粤港澳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更加紧密。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联动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分工进行,推动各城
产业分析
市建立产业政策沟通和通报机制,协调跨区域间相关产业原材料等各类生产物资运输流通,确保对应运输车辆在湾区内畅行。
(3)建立产业发展共享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不均衡,在资源禀赋方面也各不相同。珠三角九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建立起各种优势产业,其中也存在大量的相似产业。各个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更好地融入到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之中,均衡内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形成互利互惠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2 强化协同创新能力
首先,构建完善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一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出入境方面的便利政策,同时对于科研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居住、税收政策,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中来。另一方面是加强科研交流。粤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港澳地区更是有享誉全球的高校科研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同一流的科研人才加强联系沟通,通过一系列的科研交流包括科研设备、科研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等开放共享,推动产学研转化能力,形成科研到生产的共享联动机制,从而推动整个粤澳港大湾区科研工作的发展。
其次,增强主导产业创新带动能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规划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集和传统产业集。通过全面梳理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情况,优先支持此类产业进行整体的发展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根据区域内发展状况,给予针对性的产业政策进行扶植,从而通过高新产业的整体发展来带动整个区域内部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区域内部主动对接,推动人才主动向大湾区倾斜,引才方向主动向大湾区聚焦,为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全力支持引导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创业团队到区域内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3.3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通”,打通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从而构建起全国范围内的国内
大循环,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加强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各个生产要素流动无障碍化,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弱化行政界限,可以推动资源共享,发挥市场的第一作用,促进湾区内无障碍要素流动,从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以粤港澳创新人才自由流动为例,相应的社会制度不一致成为人员自由流动的阻碍。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效率,加强基础包装服务与港澳标准对接,为港澳居民在区域内提供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扶植。同时依托自贸区建设的便利政策并扩大辐射范围,让自贸区成为区域内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从而推动内部整体的融合发展。
3.4 构建可持续协同发展环境
粤港澳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为产业发展及整个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区域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是产业能够持续深化发展的保障。粤港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发展纲要》确定的中
心城市,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交通辐射能力,完善整体物流服务体系,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让区域城市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节约时间成本,提升物资等流通效率,扩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面积,为整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20.
[2]劳铖强.新冠肺炎疫情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5):99-103.
肖战怎么了这么多人黑他[3]刘程.粤港澳大湾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建议[J].新经济,2018(6):44-47.
[4]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15-25.
[5]王曙光,郭凯.要素配置市场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的体制创新[J/OL].西部论坛:1-8[2021-02-15].[6]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绩效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1):137-147.
[7]张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20.
[8]徐维军,张晓晴,张卫国.政策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J].城市观察,2020(2):7-19.
[9]许柏扬.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J].管理观察,2019 (12):61-62.
[10]钟嘉毅,尤彧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5):60-64.
(上接第155页)系,这样才能在公平分配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发展目标。
玻璃贴膜品牌参考文献:
[1]罗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大力推进县域融合型特产业园区
发展[J].共产党员(河北),2015(17):8-9.
[2]张静.京津冀协同发展重构产业版图[J].中国品牌,2019(4):74-75.[3]李茂,常瑛军.培育壮大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J].经济论坛,2019(5):11-16.
[4]杨安琪,谭杪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冀中南县域城镇化特点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7(1):14-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