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婧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0)
【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大湾区城市间文化产业各具特及优势,文化同根同源是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文化产品与供给结构性失衡;“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特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强等。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的现状和现存问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本文提出五点策略:一是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强化湾区城市协同合作;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湾区科技赋能的跨界协同;三是湾区联动资源互补,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四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促进湾区要素流通及文化投融资;五是实施文化产业集战略,推进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产业协同
[作者简介] 单婧(1986-),贵州人,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粤港澳经济,经济增长。[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港澳经济结构重建与多元化发展研究”(1702063)。
学术
ACADEMIC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目标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作为最具活力的文化产业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点,大湾区要打造世界级文化产业中心。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与多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体验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文化消费新趋势。应进一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本文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现存问题,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五点策略。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
(一)文化产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如图1所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规模达5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占大湾区整体GDP的4.97%,10年间增长超过一倍,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年均增长速度超10%。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参与的主体从数量上超95%为
非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规模以下中小微企业占比约95%,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充沛;文化服务及批发零售业与文化制造业的增加值相对均衡;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数字化业态增加值占本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超50%①
林志玲的图片刘晓棕有几段婚史。
图1 2009-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及澳门统计暨普查局。
(二)大湾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安全文明手抄报
及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从产
值总量的角度分为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深圳、
广州、香港拥有相对成熟且特鲜明的文化产
业。深圳创新能力强,高新技术人才高度集聚,
以深圳为核心的文化智能产业拥有雄厚的实
力,在国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深圳占据
了地利人和;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
市之一,交通便利,高校相对集中,具有强大
学术曹格侧田
ACADEMIC 的辐射力,以广州为核心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城市,在网游动漫、数字音乐、新媒体等方面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香港是亚洲创意中心、时尚与潮流之都,其数码娱乐、创意设计、高端工艺美术、传媒出版业等享有盛名,影视产业成绩辉煌,“港式风格”是香港影视的独特风格,素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第二梯队的澳门、东莞、佛山、惠州四个城市文化产业各有长短。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是湾区文化对外展现的重要窗口,其旅游业具有国际化的水准;东莞以制造业强市著称,其印刷业在全国位居前列;佛山建立了南方影视中心,以期在影视业建立后发优势;惠州是我国文化视听设备的重要制造基地。第三梯队的中山、江门、珠海、肇庆四市,从GDP 占比到
文化产业规模与第一梯队都相距甚远,各自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方面缺乏生产资本与专业人才。珠三角九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是大部分文化产业依然停留在产品的制造和加工环节,附加值较低,产业链高端的内容创意和营销推广环节还比较薄弱。港澳地区有开放的经济体系、高端的创意人才及国际金融优势,香港的本地市场较小、发展空间也有限,澳门也具有产业多元化的需求。可见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产业虽然各有优势,但是独自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城市间的优势具备互补性,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将会产生更大的协同发展效应。
广州
深圳
香港
澳门
经济实力
2018年GDP 为2.4万亿,比上年增长3%,人均GDP 约为33.46万元2018年GDP 为2.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人均GDP 约为19.33万元
2018年GDP 为2.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31%,人均GDP 约为15.77万元
2018年GDP 为0.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7%,人均GDP 约为56.75万元
优势产业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网游动漫、数字音乐、新媒体、网络直播为代表“全球设计之都”,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会展为代表产业
“时尚之都”“创意之都”以创意设计、高端工艺品、影视娱乐、电竞、媒体为代表产业
以创意设计、文化展演、艺术收藏、数码媒体为代表产业龙头企业
网易、腾讯广州总部、奥飞娱乐、酷狗音乐、虎牙直播、UC 手机浏览器、荔枝FM,YY 直播等华为、腾讯、华强动漫、华侨城文化集团、兆驰、迅雷、环球数码等英皇集团、银河娱乐、嘉禾电影、华尚环球、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中国星集团
威尼斯人、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
品牌节事
广交会、中国旅游艺术欢乐节、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
深圳文博会、深圳设计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深圳国际音乐节、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NBA 中国赛、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等
国际综艺合家欢、香港艺术节、新视野艺术节、世界文化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
澳门艺术节、中葡文化艺术节、澳门工展会、中国澳门国际餐饮博览会等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优势文化产业概况
(三)文化同根同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在文化、政治、经济方面一直都是一个整体,原本同属于珠江三角洲文化圈,在地理、自然、人缘、乡俗、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香港和澳门分别在19世纪和16世纪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后,才走上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港澳在西方殖民背景下形成了中西杂糅的文化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水平与内地均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内地对外开放的门户,港澳与珠三角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方面不断得到拓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交流均日益频繁,交通往来也更加方便。中央政策方面不断给予优惠加强三地合作,最新于2019年11月21日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CEPA 服务贸易协议)在服务贸易领域大幅提升对香港的开放水平,在文化创意领域给予香港从业者部分行业国民待遇或仅有部分负面清单待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现实基础是融合了本土的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发展过程中逐渐兴盛的华侨文化、移民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新文化形态。文化的同根同源为促进粤港澳的文化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后期发展路径不同形成的文化差异及演化特征为参与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学生教师节祝福语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一)大湾区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
2018 年广东省居民支出结构中,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已达到 2750.9 元,占支出总额的 10.56
%,位于支出占比的第四位②,仅次于食品、居住以及通信费用支出,充分显示了人们对于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在文化消费生态初步形成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消费结构主要以文化娱乐性消费为主,但文化消费的增长结构较为畸形,文化娱乐性消费的增长缓慢,而文化教育支出增长迅猛。就文化服务产品而言,文化娱乐性产品供不应求,但教育性文化产品远远供大于求,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现阶段居民的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书籍、影视、健身、旅游等传统领域,休闲娱乐类的初级文化需求仍是主流,艺术欣赏、高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不足,由科技推动的文化消费新模式爆发式增长,文化供给的针对性有待提升。
(二)“文化+”的提升作用发挥不充分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科学技术从文化产业消费端向生产端渗透不足。互联网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为“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因此而产生的许多新业态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缺乏行业规范,部分内容落入低俗。科学技术对于文化生产的作用不够深入,湾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体育”“文化+农业”等跨界融合概念新颖,但真正落地叫好叫座的项目并不多见。粤港澳大湾区许多传统行业抄袭成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且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结合的路径不通畅,在未来消费升级的趋势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融合引领作用。
(三)粤港澳特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学术ACADEMIC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具有互补性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也各有特,但是整体对于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有效整合。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其深厚的广府文化底蕴独树一帜,对于珠江三角洲传统文化的彰显肩负着重任;深圳作为特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独特创新文化和移民文化,还应在新的发展时期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国际化大都市,以电影、流行音乐、设计为代表的“香港文化”需要统筹湾区资源,更加大放异彩;澳门的多元宗教文化及中西交融文化别具特,而不仅仅是旅游文化;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及相互促进,应在大湾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中承担重要角;中山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孙中山文化,还需更深入发掘其作为湾区精神标识、全球华侨华人精神纽带的作用;佛山也具有高雅与大众、现代与传统的多元文化特征;肇庆、江门、珠海的特传统文化也需要更加有效的挖掘与整合。
(四)湾区城市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强
美女城市排行榜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独特的风险收益特征,轻资产且不确定性高,有独特创意价值的项目往往具有高外部性,且规模收益递增。受我国原有文化体制的影响,规模较大的文化部门大多是国有单位,市场化程度不足,效率较为低下,而民营文化企业大多规模小或商业模式不够成熟,融资的资质和能力较弱,
难以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大湾区中心城市风险投资机构较多,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比较明显,例如广州市涌现了一批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金融机构,并成立了多只文化产业基金。深圳市以文交所为平台,各金融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湾区二线城市文化产业融资通常仅有银行信贷,且部分城市财政支持政策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范围失当,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资本支持效果。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一)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强化湾区城市协同合作
湾区文化产业发展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顺应文化消费的趋势,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协调各城市文化产业规划,避免各自为政、产业同质化的竞争及浪费。首先,对于湾区中心城市,重点打造产业价值链的内容创意、营销推广、分销渠道等环节。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对创意阶层的吸引力,支持文化产业向创意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业态转型升级,继续提高中心城市品牌文化节事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产业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引领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对于湾区二线城市,主要承接文化产品的加工制造、基础设施及服务等环节,凭借多年来在文化产品生产制造积累的较强实力参与湾区文化产业链建设。推动二线城市与中心城市各类创新主体的深度对接,探索多种离地飞地式创新合作,积极谋划区域合作协同的布局,消除城市间规划、政策措施、办事规则等方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