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4
邹兵ZOU Bing
从特区到大湾区
From Special Zone to Greater Bay Area
Shenzhen'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Future Responsibility to Urbanization in China
摘要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在快速建设新的城市.推动工业化和科技创新.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等方面成就卓著’为中国城市化提供了深圳经验.做出突出贡献。进入大湾区时代,深圳将承担更多区域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发挥科技创新中心职能.打造优质生活圈方面发挥重要引擎作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是发挥这—作用的重要空间平台。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henzhe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how to rapidly build a new city, how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how to build a regional central city
and an intemational city,which have provided rich experience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Shenzhen will take on more important regional responsibilities,especially in creating a sciene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nd a high-quality life circle.Shenzhen-Hong Kong modem service industry cooperation zone in Qianhai and Shenzhen-Hong Kong Special Cooperation Zon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ll act as the driving forces.
KEY WORDS Urbanization;Special Economic Zon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henzhen
中图分类号:TU984.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19)04-0012-006
2018、2019和2020年,分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和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对于深圳都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特区而立市、立名、立史,同时又被称为世界城市化的奇迹。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59.6%,40年里大
约有6.4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和居住。伴随这一过程,深圳由一个仅引万人的边陲小县迅速发展为—个实际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缩影。一个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进过程。深圳则以一种高强度的时空压缩方式,将一般城市需要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过程压缩到极短极密的时空范围内完成.这种奇迹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深圳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贡献决不仅仅是快速建设了一座新城,吸纳了2000多万人口的就业和居住;而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实践,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其形成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深圳经验,已经为内地其他城市所借鉴和效仿。深圳40年的城市发展带给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化的实践和理论价值,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挖掘。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和都市圈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圳又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区域责任和历史使命,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现实问题。
1深圳经验一:如何快速建设一座新的城市?
深圳是亚洲最早获得城市规划UIA大奖的城市,其成就举世公认。但好的规划并不是一个城市建设成功的充分条件,实现的前提是必须首先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深圳正是对这三个问题都给出了出的解答,才有了"基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413
本按照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的基础。
1.1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城市自身生产剩余的积累是难以承担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城市化进程几乎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剩余积累都基本投入扩大再生产而很少投入城市建设。这也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普遍面临的瓶颈制约所在。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建设之初一穷二白,根本不存在生产剩余的资金积累。首先采用的办法是利用开放的政策优势,以外引内联的方式引进中央部委企业和外资企业.通过项目征地、企业代征等方式,让企业自建厂房的同时也承担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启动资金问题。以招商蛇口、华侨城、南油等为代表的将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集于一体的成片开发模式⑴.成为后来内地城市普遍推行的"企业+政府"开发区模式的起源。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仅靠企业开发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深圳借鉴香港经验,率先推行城市土地有偿出让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并推动了国家宪法的修改。将集体土地统征为国有后进行有偿出让,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再投入机场、港口和主要交通干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地升值的收益又回到城市建设资金循环之中。这种"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国土开发基金模式⑺也是中国特有的土地财政模式的雏形,被以后内地大规模新区/新城建设所普遍推行,成为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强大动力。
1.2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
土地是城市化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财富的源泉。但土地问题又是世界城市化共同面临的难题。无论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圈地运动",还是美洲城市化过程中殖民者对于原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残酷杀戮和驱赶.都充满着血腥和暴力。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也往往成为社会剧烈动荡和王朝更替的。
有效化解征用土地与农民利益的矛盾是中国城市化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深圳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1992年的统征和2004年的统转,以较为平稳的方式完成了全市域范围内土地的国有化,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冲突。1992年实施原特区全面城市化,在对原特区内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征用的同时,又将部分土地返还给被征地的原农村集体,允许兴建经营性的商业、服务楼宇;同时保持原村民宅基地不变,使得农民能够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利益。2003年宝安、龙岗全面城市化时,实施土地国有化统转,也按照一定标准为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定了发展用地,充分保障了原村民的发展利益。虽然由此也产生了出租经济和"食利"阶层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原村民"人的城市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并招致各方面的尖锐批评,但相比于强征可能带来的剧烈冲突,深圳土地的国有化总体进展较为平稳顺利。对于原村民进行必要的利益让渡,是深圳的基本经
验所在叫
1.3城市发展的人□问题
目前深圳常住人口中,原住人口占比不到3%。
深圳的城市化是依靠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实现的.破除
了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大城市恐惧症"。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国家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积极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发展方针时,深圳就打破
常规.将自己按照一个特大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当
全国还在大力推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
地城市化模式之时,深圳反其道而行之,率先打开城
门欢迎外来农民工进城。近20年来,深圳一直被公
认为是对外来人口包容度最强的特大城市,"来了就
是深圳人"的口号彰显了深圳对于外来移民的欢迎态
度,有无户口簿在深圳远没有像内地某些特大城市那
样存在天壤之别的福利差距。尽管深圳长期以来一直
面临土地空间、资源、环境的沉重压力,但也从来没
有像其他一线城市那样出台严控外来人口的政策,时
至今日.深圳常住人口仍然在稳步持续增长
深圳能够吸纳如此多的外来人口,得益于两方面
优势。其一‘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结构提供了丰富
多样的就业机会。深圳不仅有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制造
业,还有众多的建筑装修、环卫保洁、家政服务、餐
饮娱乐等传统服务行业.以及持续增长的快递.外卖
服务等需求,都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青
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深圳也成为享受"人口
红利"最多的城市,由此才成就了今天城市的辉煌。
其二,深圳量大面广的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承担了
新年贺词简短为数以百万计的打工者提供落脚的城市功能2,弥补
了政府廉租房供给严重不足的缺陷。城中村虽然位于
城市中心区,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乡村的习俗和文化要
素,为初到大城市的农民工提供了相对熟悉的生活环
境和社会网络,成为他们今后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的过
渡性空间。城中村也为大量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人提
供了低成本的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起点。
深圳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成长于城中村,许多成功的企
业家也都有过城中村的生活经历。
40年的城市发展中,尽管经济也曾出现过短暂的
低潮期,但深圳始终保持了较为旺盛的人气,成为曰
后经济复苏的基础。内地一些新区/新城建设后由于
缺乏人口规模支撑而出现的"鬼城""死城"现象在深
圳基本没有发生。40年间,当深圳连续跨越100万、
500万、1000万,甚至2 000万的人口门槛时,城市
依旧运转自如且基本有序.没有发生某些人预计的崩
溃或瘫痪的局面,用事实宣告了"大城市病"并非不
治之症。这也让越来越多的规划学者从关注城市规模
的合理性转向研究城市结构的适应性,这是深圳对城
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贡献。
1.4城市规划的突出贡献
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往往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发
展动力不足,无法形成城市增长所必需的人口和投资
规模门槛;二是增长过快,开发建设失控,破坏城市
整体的空间秩序。深圳有效地解决了这对矛盾,实现
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空间有序建设两者的平衡,资金、
土地、人口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化解了第一个风险。
而第二个风险的克服,则归功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引导
和调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D顺应自然地形和已有的发展基础.构筑多中
心组团式空间结构来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地并行发展,既有利于城市整体
上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互不干扰,又能克服单中心
的弊端。同时,组团内部职住相对平衡减轻了城市交
通压力。
(2)合理地布局机场、港口、口岸等大型基础设
施以及全市交通干道网络,构筑"多中心组团"结构
的支撑骨架,预控城市战略性发展空间和要素'超前
规划配置和预留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为人口和经
济规模大大超出规划预期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3)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底线管控;构筑
生态屏障,遏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保全城市生态
安全。
(4)建立了滚动规划的传统,适时动态调校规划.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做出快
速及时的反应。
(5)建立与城市发展和治理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和
规划制度,如法定图则、规划委员会和公众参与制度
设计等。
关于深圳城市规划的巨大成就和贡献,包括笔
者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开展过深入研究并撰文系统分
析[4J0].在此不多赘述。
2深圳经验二:由小渔村到创新型城市的嬷变
建设城市只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步,要实现城市的
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稳固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没有
产业支撑,创造不了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就会沦为
失业人口聚居的贫民窟。没有产业支撑,缺乏持续的
财政收入.城市无法维持正常运行,最终可能破产,
由于有城无产而走向衰败的城市在中外历史上比比
皆是。
深圳是在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条件下起步.如今
已经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
产业创新中心。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以工业化夯实城市化的产业基础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的产业是以渔业和农业为主
体,其中二产比例甚至低于一产;而且二产中的工业
与建筑业比例为3:7,建筑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基础
十分薄弱。到I984年,原特区工业用地仅占建设用
地面积的7.7%口。I985年以后,深圳按照中央的要
求大力推进"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
的外向型工业化.大力引进来自香港的"三来一补"
劳动密集型加工业。I986年完成的《深圳经济特区
总体规划(1986-2000)»除了5个弹性功能组团之外,
1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4
还规划了I5个成片开发的工业区,保证引进的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特区建设早期最先投入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也是为了迅速建立各工业区与港口、口岸等设施的快捷联系,服务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工业发展需求。
经过I0年努力,1994年深圳二产比例达到54.7%,实现了全市的工业化,形成了以电子、轻纺.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电子信息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引进解决了深圳早期的发展困境,积累了资金,学习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2004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超过I900亿元,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工业大市"°2005年以后,深圳逐步向后工业化城市转型。但制造业仍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直到2008年第三产业才首次超过二产。时至今日,深圳的二产也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比例,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其他一线城市高很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也一直保持在30%左右。
在40年的发展中•深圳政府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在积极发展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尤其高度重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正是有了工业化形成的牢固产业基础,深圳才拥有持续稳定的税收,形成了城市运营的良性循环.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这与一些试图仅以房地产、旅游
业为主导拉动城市化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圳是最早创立土地财政经营模式的城市,也是最早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城市。深圳土地出让收入一般只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0%以下,这与内地许多大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反差巨大。
2.2以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支持创新发展
深圳的产业升级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1995年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发展战略. 2001年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将现代文化产业列入第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深圳在强化原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互联网、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谋划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改变了过去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风险过高的局面'华为、中兴通讯、腾讯、华大基因、比亚迪、大疆科技等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佼佼者。
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深圳并没有轻易抛弃传统优势产业。1992年深圳政府决定原特区停止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推动产业升级。此时关外的宝安、龙岗正好进入工业化的快车道,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这样,关内关外的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分工格局:原特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原特区外继续引进劳动密集型工业,保持全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态势.避免了特区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经济下滑的风险。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服装、钟表、家
具、黄金珠宝.自行车等传统优势产业也继续发展和
升级,有的与创意产业.品牌设计等融合,有的成为
高新技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配套环节。目前深圳在
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外围接口、消费类电子、
光电、仪器仪表等领域均已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
链,形成了全球独有的完整高效的制造产业集。深
圳的科技创新既有研发能力又有制造基础,还有完备的
产业链优势,形成了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核心竞争力J
2.3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
深圳缺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和科技基础薄
弱,只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打破科
研院所关门搞研究的传统,强调科技与市场接轨.促
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深圳的创新呈现"四
个90%"的特征,即:设在企业的研发机构占90%
以上,研发人员90%以上在企业中工作,来自企业
的研发经费占90%以上,由企业申请的专利占90%
以上。以华为为例,其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总收入的
10%〜15%左右,保证了企业创新的持续性,能够率
先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而且前瞻性地做好了
技术储备,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深圳的科技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跟跑",
到2010年后的"跟跑与并跑并行",再到如今的"并
跑、领跑并行",在互联网、电子信息、移动通信等
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始
终是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4政府承担完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空间的职能
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建立完善各种创
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的创新。1999年,深圳停办荔枝节.取而代之的是
中国唯一的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成
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科技第一展";大力支持有"深
圳硅谷"之称的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成立高新
办的专门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法规,给
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以后,政府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向培育完善城市创新生
态系统。例如:为了解决企业和技术持有者的利益冲
突,出台技术入股、无形资产评估等管理办法;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调动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打造高
水平的创新载体和平台等。2008年深圳成为全国唯
—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4年深圳成为首个以
城市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创新产业的发展空间。如建设
产城融合的创新空间,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
推动创新城区、创新园区、创新校区、创新社区的"四
区联动",赋予差异化创新职能,发挥创新叠加优势。
划定产业区块控制线,多渠道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和
人才安居房.保障创新产业发展空间,降低企业创新
成本。近年来.针对缺乏大科学家、大的科学装置、
大院大所造成的源头创新不足的短板,深圳以多种方
式大力引进高等院校、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努力提高
源头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
3深圳经验三:走向区域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农村信用社如何贷款
深圳40年发展进程中,关于城市定位有过多次
反复讨论。尽管表述多样,但"经济特区""区域中
心城市""国际化城市"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
保证了在复杂多变的形势条件下没有迷失方向。
3.1经济特区与中心城市的定位相得益彰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定位一直清晰明确。但深圳
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香港密不可分,与珠三角紧密相
连.这就使得深圳注定要承担区域职能。1990年深
圳成为特大城市后,区域地位开始凸显。
1994年广东组织编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
将广州确立为珠三角城市的主中心,深圳和珠海分
别为副中心城市,首次确立深圳的区域中心城市定位。
该规划还确立了三大都市区.其中深圳与东莞、惠
州共同组成东岸都市区,并承担都市区核心职能
随着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深圳区域地位
迅速提升。1998年广东省第8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
快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建设,首次将深圳提升到
与广州并列的全省"双中心"城市之一。其中广州的
目标是建设成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方向是建设
国际化城市。
对深圳城市定位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深圳应主
要承担特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责任.不应追求区域中
心城市的地位,不应与其他城市拼规模、争资源。事
实证明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也无助于城市持续发展。
两个定位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特区改
革开放的引领作用;也有利于深圳在后来特区政策普
惠化的形势下继续快速发展,为全国做出更大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的区域地位经历了华南地区
经济中心到全国经济中心,再到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
心的演进,支持了区域交通地位的明显改善。深圳机
场客流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过去在国家铁路网络中处于末梢的地位也提升为综合
交通枢纽。深圳经济总量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超
越了广州和香港,成为珠三角第一、亚洲第五的城市。
在继续承担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引领作用同时,承担其
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引擎职能
3.2与香港紧密合作建设国际化城市
1990年深圳正式确立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的发展目标。毗邻香港这个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
是深圳得天独厚的优势,向香港学习、与香港紧密合
作成为深圳走向国际化的最佳路径。过去40年,深
圳与香港的交流合作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从
最开始"前店后厂"的垂直产业分工.发展到现在的
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起初合作领域局限于简单的劳
务、技术和资本输出,现在已经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19/4
15
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民生服务、文 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
局面2。
2003年,为了缓解"非典"影响和重振香港经济.
琼的拼音中央政府与香港签订了促进更紧密经贸合作的CEPA 协议。2004年.为落实CEPA .深港两地政府签订了
"I+8"的正式合作协议.成为深港全面合作的重要
里程碑,2006年深圳发布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 略》提出共建国际都会的构想.得到香港在空间策略 上的积极回应;《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提出了
新界北部开发若干片区的建议深圳20I0版总体规 划确定了深港合作的新的战略性节点•包括前海中心、 落马洲河套地区.莲塘-香园围地区等;最新公布的
《香港2030+发展策略》也努力寻求与深圳在空间布 局上的对接,提出北部经济带构想
深港合作具有与其他城市和区域合作完全不同的
特征。这是两个相邻城市在不改变各自的社会制度和 行政体制框架的前提下.基于共同利益和区域整体发 展需求而开展的战略合作,具有特别的实践价值和理 论意义
4大湾区时代深圳城市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十三五"以来.国家将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
镇化的主体形态.相继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 域策略,区域协同成为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和
新要求.20I9年I 月正式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 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打造世
界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川,这要求深圳超越过去40 年特区发展时代展现的城市个体英雄主义角.在大 湾区发展中承担更多的区域责任和历史使命。
4.1从特区走向大湾区的深圳责任
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
化。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保守孤立主义抬头.贸 易摩擦加剧.反全球化浪潮兴起.全球化进程面临严 峻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主张,将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并承
担更大责任。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先经 济增长模式的优势已经发挥到极限,产能过剩,消费
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严重生态文明建
设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迫切需要注 入新的发展动能.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美的微波炉使用方法
取得更大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经济活
力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参与全球竞争和全 球治理的重要载体,《纲要》的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城
市发展由各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全方位 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进入大湾区时代后,深圳应充
分发挥《纲要》所赋予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职能. 特别要在深化改革开放.践行"一国两制"新机制以 及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周边城
市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
4.2更好地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职能
深圳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角.既要继续向前领 跑.还要为周边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服务 要提
升国际化水平.遵循国际规则和标准,吸引更多国际 人才进入大湾区:要发挥链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职
能,成为国际科技创新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同时也成 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向全球的出发地"
要加强与湾区各大核心城市的科技合作.实现优
势互补。加强与广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深圳 创新生态优势支持广州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与香港 合作方面,加强香港基础科学创新与深圳产业技术创
新的深度融合.探索深港共同研发+湾区外围地区 生产的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 进一步完善创新产业链条加强深圳科技金融产业对 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扶持,以合作建设产业园区
等方式推进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43合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纲要》将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
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宀。 这意味着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
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无论是高等 教育还是基础教育.交流合作前景将空前广阔:区域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将使得港澳居民在大湾
区的就业和创业变得更加方便;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 保障的衔接将使得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
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深圳和
香港有机会在更广泛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和融合。
作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深圳经济
规模未来仍将保持持续增长"但受制于狭小的市域空
间约束,自身能量无法充分释放,高度集聚的功能难 以有效疏解大湾区的发展为深圳破解空间瓶颈带来 了新的机遇.有可能突破行政辖区制约在更广阔的区
域配置资源,与世界著名的东京都市圈相比较,由香 港、深圳、东莞.惠州组成的珠江东岸都市区在人口
规模.经济规模.空间范围等各方面都十分接近,在
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以深圳-香港为核 心打造更紧密合作的东岸都市圈.实现都市圈范围内
居住-就业 公共服务的功能平衡.要实现这一目标, 除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机制要突破 之外.构筑支撑大都市圈整体发展的交通捷运体系是
基础要像东京都市圈那样将国家铁路.区域城际.
城市轨道进行一体化建设和运营,高铁公交化和地铁
跨市运营是突破口"
5深圳引领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纲要》确定了在大湾区发展中发挥试验示范作
用的一系列重大平台其中对深圳最重要的是前 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位于落马洲地区的深港科
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如果说福田中心区和高新区是前
40年代表特区发展成就的标志.那么.前海和河套
1. Qianhai location map
2. Qianhai planning rendering
I •前海区位图2
.前海规划效果图
1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4
地区将成为新时代引领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
5.1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前海面积15km".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是"香港一深圳一广州"这一珠三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的发展"脊梁"的关键节点,很早就作为深圳战略发展空间进行预控.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专门视察前海.对前海开发开放做出重要指示;《纲要》也以专节特别阐述了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作用和要求,这都充分反映其地位的重要意义。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前海地区的规划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列为粤港合作的试点地区之一。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前海合作区综合发展规划》确定其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和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等4个战略地位*相比福田中心.前海更强调区域辐射功能”前海的"海、陆、空.铁"交通设施齐全,居于粤港澳丨小时生活圈的核心.具备深港联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岀区位优势。深港合作是前海发展最鲜明的主题,应聚焦于创新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法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参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深化与香港合作的新途径《纲要》提出"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其发展定位,将强化与香港基础设施高效联通.促进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建设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
5.2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
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位于深港"直接接合部",北邻福田中心区.区域内有皇岗口岸和福田-落马洲口岸。包括香港境内的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合计约4km2o这是《纲要》中唯一定位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合作区域刊,将成为继前海之后深港第二个重要合作平台。1997年
深港两地治理深圳河.将河道裁弯取直弯曲.以泥沙填平造地形成落马洲河套地区一近20年来.关于河套地区发展事宜,深港两地频繁沟通"2008年初
步达成共识,确定"以高等教育为主.以高新科技
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辅“的发展定位2016年
底双方就土地业权、共同开发机制达成一致.并于
2017年I月共同签署备忘录.合作建设深港科技创
新合作区。
该区域可以深港两地跨境直联互通,具有独一无
二的区位优势。其中,位于香港侧的河套A区和河
套B区.将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位于深圳侧
的河套C区和福田保税区.将建设"深方科创园区”。
深港两地将在此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联系国内外
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世界各地优秀研
究人才交流合作.形成大湾区跨境协同创新合作的新
平台。深圳应按照《纲要》要求.努力营造有利于科
技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
创造条件。借助福田中心城区齐备的公共服务设施
吸引香港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入驻合作区,为
进驻的科技人员提供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便
利,助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大湾区发展优化
升级注入更多新动能。
6结语
过去40年.深圳承担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先
唐笑锋角.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先行实践者,从快速建城
到产业营城.从追赶模仿到自主创新,从"深圳速度"
到"深圳质量",都交出了亮丽的答卷,输出了深圳
经验。四十而不惑.深圳将逐步告别躁动的青春期.
进入较为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前进的步伐将更加从
容稳健,追求更有质量.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发
展匚但全国的城市化还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城市化
水平需要提高15到20个百分点,并在城市化质量上
全面提升。从城市走向都市圈,从珠三角走向大湾
区,新时代深圳有责任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图片来源图片均由作者提供•其中图丨来自网络https://max.
bookl I8/html/20l8/0605/l709l9898.shtm;图2:来自《中
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及大小南山周边
地区综合规划》;图3:来自网络www.sznews/news/
content/2018-09/27/content_21109772.htm;图4来自《落马洲河邓莎生二胎
套地区发展规划及工程研究一勘查研究》香港规划署)
注释:
①深圳2017年常住人口比2016年增长近62万,2018年比2017
年末增加49.83万人.连续成为中国常住人口增量排名第一的
超大城市,
②加拿大作家道格桑德斯曾用“落脚城市"来描述农村人口进
入城市的过渡地带.承担着乡村人融入城市.外地人融入本地
生活•低收入移民跃入城市中产阶级体的跳板职能.参见:
道格嗓德斯落脚城市[M],陈信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③国际知名机构.硬件孵化中心HAXLR8R已将总部从硅谷搬到
深圳.其创始人Cyril Ebersweiler在解释原因时指出."在深圳
我们能够在I km范围内.很容易到研发需要的任何原材料
这在美国.欧洲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的.因为那
里没有华强北“
参考文献:
[1]邹兵•深圳城市规划实践的价值和意义[J].时代建筑.2014(4)
57-59.
[2]邹兵•实施性规划与规划实施的制度要素-深圳城市规划实
践的启示[J]•规划师.2015(1)20-24.
[3]邹兵•深圳土地整备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解析一基于农村集
体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历史视角[J]•城市建筑.2018(6)27-31.
[4]王富海.深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几时代
建筑.2014(4):30-33.
[5]王富海.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J].城市规划.2000(1)28
33.
[6]赵燕菁•高速发展与空间演进一一深圳城市结构的选择及其评
价[J]•城市规划.2004(6)32-42.
[7]邹兵•行动规划制度设计•政策支持一一深圳近10年城市
规划实施历程剖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61-68.
[8]邹兵.深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及其规划效用评价[J].城
乡规划.2017(6)69-79.
【9]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转型规划引领城市转型[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岀版社.2011.
[10]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改革开放十五年的城市规
划实践(1980-1995)[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11]邹兵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规划作用--兼论深圳产业布
局规划的思路演变与实施成效[J]•城市规划.2017(4)41-48.
[12]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规划一一协调
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