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合作探究
刘 婷
(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57 )
[摘 要] 产学研深度合作是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和建立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惠州市为例,介绍其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分析其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存在的学校人才培养落后于产学研合作需求、企业合作热情不高、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意识和层次不足等问题,提出要通过加快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平台以及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惠州市产学研合作效果,助推惠州市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粤港澳大湾区;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F204/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1286(2020)04  —0047  —05
一、研究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深化大陆和港澳地区之间的深度交流合作,更有利于我国战略发展和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知识创新模式、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1] 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更有利于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高效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罗志祥后宫团疑曝光>怎样办理基金定投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其作为世界级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重要的一员,发展目标和城市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山水城市,拦截重污染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下引导产业的发展,助推全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方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助推城市发展和创新驱动。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结合产学研深度合作发展,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优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就成为惠州市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
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来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政府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白雪飞等提出,按照参与主体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为企业主导模式和学研主导模式。[2] 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
收稿日期:2020-05-11
作者简介:刘婷(1982— ),女,内蒙古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
(一)市场需求导向型结合模式
市场需求导向型结合模式是以产学研结合技术流动为基础,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合同开发以及技术转让五种类型。在企业主导型结合模式中,产学研的合作主体是企业,企业会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生活补贴、研究经费、实验仪器设备以及相关资料、工作场所和研究环境等,研究成果的最终归属会事先通过相关协议进行约定,高等院校学生能借助先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实验设备来展开相关研究和实践。在学研机构主导型结合模式当中,各学科可从企业和科研院所中聘请高水平专家来指导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选聘和考核是在学校规定内遴选符合资格的导师,能够独立招生,但是必须符合高等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规定。
(二)技术资产经营模式
技术资产经营模式中,经营团队会对科技项目进行产业化处理,在研发过程中的项目配备资金来源于公司,成熟后的项目会以独立公司的形式进行运营。根据基础和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学科型模式和创业型模式。其中,学科型模式是在学校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使其能在经济环境下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以此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创业型模式是以创业的形式来将高等院校的学生或者教师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但是一般高等院校会对这一模式有所限制,从知识产权层面来看,高等院校学生或者教师在校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应当归学校所有。从产学研结合的现状来看,一般都是市场为导向的多样化结合模式,在产学研结合格局上表现为互为补充和互相交叉,这也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形成了当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kkp什么意思直冷和风冷三、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以惠州市为例
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惠州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立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与惠州市的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服务,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惠州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1. 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
惠州市在科研创新方面一直注重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发展,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一是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易平台,充分利用惠州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信息等相关优势产业,促成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提升城市科技产业化水平、吸引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努力打造创新产业集,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二是主动对接国外高端创新资源,2013年开始惠州市陆续在美国、德国、乌克兰、以列等国家建立海外创新试点,积极支持、引导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技术研发活动、引进先进技术、促成科技合作、吸引优质的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三是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创新模式,不断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模式,为惠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如惠州学院这期间和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启动了5个联合研究项目、3名专家进驻惠州学院创新团队。四是大力支持当地企业与海外企业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如德赛西威在新加坡和日本建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以惠州市研发为主体、海外前期研发为核心的研发体系,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有效提升了公司业绩。五是
探索建立“海外孵化、惠州转化”模式,在德国科隆等地设立了技术孵化中心和经贸合作平台,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团队来惠州创新创业;在美国波士顿和硅谷等地建立了海外孵化器,惠州市目前已成功引进了德国锡根大学库特纳教授团队的无人机项目。
2. 持续设立专项基金,注重产学研人才培养
惠州市在2011年就已经设立了产学研人才合作专项基金,有效地推动当地的企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产学研人才深度合作中来。惠州市财政设置的专项经费高达1000万元,希望能够借此来带动投入更多的企业经费和其他经费,从而落实产学研人才深度合作相关工作。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包括“人才双十行动”和“人才双高计划”等,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0亿元。惠州市为吸引顶尖人才,对于国家最高的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和引进的院士,每月发放1万元的津贴补助以及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截至2017年7月,引进了14名领军人才和6个科技创新团队,7159名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9382名硕士和586名博士。
(三)惠州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惠州市在产学研人才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主导产业不断扩张的需求、当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周边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邪手医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人才培养落后于产学研合作需求
对于创新型城市来说,没有足够的高技术生产来源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创新发展效果,也不能有效的促进产业优化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当前,惠州市高等教育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城市创新发展需求,创新要素的不足对落实产学研合作战略实施造成较大影响,也不符合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需求,无法确保惠州市“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这一目标的实现。惠州市在高水平学术交流机构、培训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型大学和大型综合型大学方面都有欠缺,缺少了基础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导致创新源头不足。
惠州市确立了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来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但是机构和学校在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上都有着各自的理解,不能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这需要从运行机制、内容、制度、理念以及培养模式上进行改进与融合。
2.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不完善
在产学研合作中,学校和机构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选择对象上会出现较大的主观性,忽视了产学研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在没有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自身出发制定内容和合作方
式,不完善的设计使得合作过程中校企不能有效配合。企业在对合作教育利益的认同和理解方面有所缺失,加上企业自身的认知问题就会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这一尴尬环境就会使得产学研合作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获得长期良性的运行机制。
从学校和机构的角度来看,他们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来加深产学研合作,希望借助自身教学优势来形成产学研合作联盟,拓展教育空间。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有效推动存在较大问题,首先是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更注重于高层设计,但在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够,就使得运行机制和规划出现问题,无法发挥合作联盟的作用。其次是在建立产学研联盟之后,没有形成科学、持续的纽
三角形三边求面积
由于政府暂时没有制定相应的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对于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足,从而导致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上也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发
展和提升。部分企业对于产学研合作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一定的规划,缺乏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仅限于购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技术成果,或者仅停留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层面上,缺乏深层次的科研创新合作和技术开发。因此,无法形成真正的技术创新体制,仅有少量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现有的企业平台也只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基本需求,无法承载和吸附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限制了当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发展。
四、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产学研人才培养、鼓励科研创新人才的灵活流动
惠州市应始终把发展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产学研人才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助推器。地方政府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产学研人才深度合作中发挥宏观指导和有效协调作用。同时要不断改变观念引导并助推校企合作的纵向发展,一方面要引导高等学校的科研人才等流向企业、走入一线,为企业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出台政策鼓励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
(二)营造良好的资源整合环境
在产学研人才深度合作过程中,有效的资源整合是不可或缺的,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做强做大合作的平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长期可持续的合作与交流,需要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如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的研发平台,并要制定合作制度和合作机制。将企业项目作为基础,有效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科研合作,建立相应平台和机构,有效推进重点项目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享共建资源,促进新项目向龙头产业、主导产业转化。
(三)推进产学研对接,吸引高端人才
不断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制度、定期举办博士后研究成果及人才推介会,创新博士后服务理念,持续推进博士后工作制度,优化和精简各项工作程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让优秀人才能够专心科研、安家无忧。设立博士后站点,扩大研究领域,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的博士后工作体系,实现有计划的人才培养、不断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转化科技成果。惠州市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推动,加速建立科技攻关协作平台,与国内高等学校加强对接,以此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在惠州市进行转化,推动研发人才与市场需求对接。社会各界和博士后设站单位始终将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建立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评估机制和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支持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四)建设科技创新和优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换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有效促进高等学校成果来惠转化,惠州市在对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同时也注重构建科技攻关协作平台,建设产学研基地。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努力成为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
和高地,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和优惠扶持政策,有利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定期举办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或前沿科技高峰论坛,围绕国际前沿科技,汇聚政界、商界、科学界的高端智慧,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大背景,为国际前沿科技的未来建言献策。建立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邀请行业精英大咖举办论坛,聚焦战略前沿领域的尖端技术和热点领域的领军企业,涵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区块链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等,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政府制定优厚惠企政策,每年安排各类企业扶持资金,对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进行精准扶持。
(五)加强国际交流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和地区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从城市层面来说,对企业和人才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应努力为科技等相关人才的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政策上不断完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企业投资;搭建各种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通过平台的创建不仅可以增进了解,也可以
为科技合作创新提供良好支撑。惠州市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国际科技交流来促进产业优化和人才的培养,并以此来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参考文献:
[1]易露霞,尤彧聪.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9(4):107-111.
[2]白雪飞,王雪艳.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及优化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4-57 .
[3]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04):29-32.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LIU Ting
(Huizhou Economics and Polytechnic College, Huizhou, Guangdong, 516057, China)
Abstract: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s an import
ant facto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nter. This paper takes Huizhou'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akes Huizhou Cit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basic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such as lagging behind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schools, low enthusiasm for coopera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complet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insufficient awareness and level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proposes that Huizhou's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boosted by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ults, building an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RI cooper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national initia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责任编辑  邱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