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案例分析
——竹竿
    学号:07120011   姓名:
小组成员 学号:07120032   姓名:宋慧慧
      学号:07120085   姓名:丁淑怡
一、名称:黎族竹竿舞
二、流传的地方
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民俗的分类:民俗活动
四、内容简介:
其实真正的竹竿舞(又称打柴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竹竿,黎语叫转沙 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而且在演出中女性更多。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黎族舞蹈竹竿舞在1957黄山四绝中尤以什么最为著名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金奖,从此海南黎族闻名于世。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彩,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舞蹈。 所以要看正宗的竹竿舞就到海南去,体验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舞蹈。
五、特分析
1、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流行。就地域而言,其他地区的人对这种舞蹈会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增强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2、竹竿舞不仅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代表,它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健康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3、欣赏艺术和参与活动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4、该民俗活动简单易学,可参与性强、竞争性强;5、在满足人们外出求轻松、娱乐心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结交更多朋友;6、通过观赏和参与竹竿舞的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和黎族的传统文化。
六、开发利用: 
舞蹈表演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同形式的舞蹈表演代表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起源、传统和民族特征。海南黎族竹竿舞使游客有机会接触并了解欣赏黎族文化传统,让他们身临其境参与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中来。从上世纪80年代年至今,海南建立了许多黎族民族文化村,黎族竹竿舞是最常见的节庆活动表演项目。
   具体的开发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鼓励游客参与互动:因为竹竿舞有很强的参与性,可鼓励游客参与互动。由于游客不谙熟竹竿舞的规则和节奏,只任自己沉浸在模仿的舞步顺序中,不会随着音乐和手势跳动,往往丑态百出笑料不断。为了让游客更加随意即兴的发挥,便于他们与黎族舞蹈演员更加酣畅地互动,在舞蹈的编排上可作相应的改进,亦或请当地人或是旅游工作者带领,使他们能够亲身领会竹竿舞的动感与欢快。同时,游客的参与还能够缩小黎族人民和游客之间对竹竿舞文化理解的鸿沟。
2、举行竹竿舞表演:毕竟旅客朋友们对竹竿舞不是很熟,只能先跳一些简单的,但是简单的这些根本不能满足旅客们对竹竿舞的认知欲望,而且为了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应该表演一些难度大、不易模仿的舞技,将游客的感知建立在导游讲解的基础上,加深游客对竹竿舞的认识和喜爱程度。民族舞蹈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理解中是一项有效的手段,应该让游客在娱乐放松的状态下充分了解丰富真实的民族文化,因此,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游客解释竹竿舞的历史起源及其象征意义非常重要。在国内外所有的竹竿舞中,黎族的竹竿舞动作难度最大,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外地普遍采用4对竹竿,而海南却使用5对竹竿,而且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翻飞,时而脚下、时而头上,最惊险的时候,竟然有三对竹竿在头上、两对竹竿在脚下同时夹击,跳舞者稍不留神,就会
被竹竿打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跳舞的黎族青年男女居然胜似闲庭信步,在竹竿的夹缝中随意追逐、打闹,而且还不时摆出梅花型、8字型等优美的造型,有的甚至还会做出腾飞、手撑地等超高难度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在开阔他们眼界的同时给游客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和享受。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3、竹竿舞走进艺术的殿堂:早在1950年,当时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海南省歌舞团的前身)就把竹竿舞改编成《打柴舞》,在省内外演出,深受欢迎。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打柴舞》至今仍然是海南省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常演不衰。在1970年竹竿舞《野营大军过山来》拍成舞台艺术片,舞姿优美、音乐动听的竹竿舞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很快赢得了文艺工作者的青睐。赋于竹竿舞情节和人物,把竹竿舞上升到艺术的舞台,使之剧情化,这样的民俗表演再配上民俗歌曲,不仅是一顿民俗大餐更是一顿艺术大餐。
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林依晨和胡歌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通过竹竿舞,人们可以了解到黎族人
诺兰的电影
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竹竿舞跳的不仅仅是舞,还是故事,更是生活,用歌声唱出故事,用舞蹈跳出情节,用节奏敲出感情。
4.竹竿舞的健身:外国的游客称竹竿舞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电风扇不转原因及维修方法。竹竿舞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竹竿舞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娱乐性强,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极易掌握和推广。目前已高校体育课堂引入竹竿舞,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而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据研究表明竹竿舞练习能增强心脏功能、发展下肢弹跳力。如今,祭祀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对此,可以开始竹竿舞教学班,刻成教学光碟;地道的竹竿舞是需要辅助工具的,即竹竿,虽然设备简单,但对有些人来说还是不方便。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摒弃竹竿舞的辅助工具,保留其舞蹈形式和节奏,使竹竿舞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溯本求源更多的人愿意去领略原汁原味的竹竿舞。
5.竹竿舞比赛:通过竹竿舞比赛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竹竿舞。据介绍,竹竿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因为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
是用又粗又重的树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胆大、心细。如今超女快男各种比赛层出不穷,我们不妨也来设置不同名目的竹竿舞比赛。在黎族,跳舞者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所以我们可以组成美女评委团,让男游客参加比赛;还可以让黎族人跳旅客当评委,在他们比赛跳之前还可以让旅客们下注猜谁会赢,赢的观众拿礼品,输的表演节目……对于大多数的旅游者来说,很多的时候是全家人的一起出游,在这样的旅游团中可以举行竹竿舞的亲子比赛,所谓的亲子比赛就是在旅游团中由各自家庭的父母和子女组成不同的团队,团队之间进行跳竹竿比赛,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游客之间的距离,也能给旅途带来更多的欢笑,更重要的是增强父母子女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6.形象宣传:作为一种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形式感。在海南,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经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
竹竿舞是黎族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结婚的时候女方家庭在等男方来迎亲,竹竿舞就是为新郎专门设下的,新郎只有顺利闯过竹竿舞阵,才能将新娘娶回家。这种风俗在海南三亚等地的黎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习俗的宣传也是对竹竿舞的宣传。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搭档,架设造梦西游沙僧技能搭配“鹊桥,建立情谊。同理,在许多的闯关节目游戏中也可以设置竹竿舞阵。
除了民俗活动,旅游活动,竹竿舞健身操等等是对竹竿舞很好的宣传。我们还可以将竹竿舞制成旅游纪念品或旅游商品:(1)刻成碟。制作的CD不仅可以借用瑜珈之类的教学方式,分步骤解说和表演竹竿舞,而且,我们还可以将游客在旅游途中参与舞蹈的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另一张碟赠送给游客。这样的两张CD作为一套包装买一送一,专业的讲解和表演付费作卖品,游客的参与过程作为纪念品,让游客朋友们不时的重温跳竹竿舞的热闹和欢悦,让没有亲身体验过竹竿舞的人也能感受它的魅力。(2)做成三维立体变换卡。它的成像原理,其实就是成排的小三棱镜密布在一张图片上。图片上是两个或三个图像成排分列间隔组成。当人通过不同的角度透过三棱镜,可以看到对应三棱镜该侧面的像素点组成的图,当我们晃动手中印有竹竿舞的卡片时,卡片上的人物就动起来了。将其印在手机充值卡、201卡、IC卡等电话卡上不仅好看更是一种宣传,有兴趣的还可以收藏起来集
成一套,有竹竿舞表演的景区门票若是做成这样那更有收藏价值了。这种三维立体变换卡可以应用在许多物品上,通过这些会跳舞的卡片作为竹竿舞的形象代言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民俗舞,同时喜欢上这种舞文化。(3)专门谱写一些关于竹竿舞的谱子和歌曲,通过歌来宣传舞,通过舞来记住民俗,歌和舞相互促进。
7.竹竿舞的延伸:竹竿舞流行于黎族,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海南,竹林很普遍,而竹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之处,那么我们可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以竹竿舞为重要内容开展以竹为主题的活动。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建一个或几个大型的竹楼,在竹楼里放置用竹子制成的生活用品,以竹笋为主要的菜品提供食用。白天可以赛竹筏,参观主编艺术,还可以亲手编竹质物品,参加各种游戏和活动。晚上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吃竹筒饭(客人愿意的话可以自己烧制),很多人在一起用竹管吸酒(黎族一种传统的喝酒方式),围着篝火大家可以尽兴的跳竹竿舞,第二天白天举办各种竹竿舞表演,有可能的话演绎万人齐跳竹竿舞的壮观也不是不可能的。另外,在每一年的某个特定的适宜的季节,推出以为主题的旅游,用竹子所做的一切为游客的衣、食、住提供服务,铸造精彩纷呈的万物与竹竿共舞的景象,举办这样的主题性节日一定能吸引很多的游客!
8.开发与保护:对于任何旅游资源来说有开发就有破坏,怎样在开发的过程中减少破坏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问题。像竹竿舞这类民俗活动的保护具体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竹竿舞的主要流行地在黎族,这已是黎族的一种文化,把本土的发展做到七巧板的制作方法软件硬件相结合,软件就是指搞好活动的组织,活动的策划,还有管理人员的培训,硬件就是指物质方面的,旅游者可以亲自感触的实物。因地制宜的发展应该是在适应的地方发展让精益求精,若一味的扩张,那么个性就不再是特,而是在泛滥侵蚀中渐被同化,这样的活动也就没什么新意可言了,更加吸引不了游客了。(2)在开发和发展黎族民俗资源竹竿舞的过程中,要让更多的黎族人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来,对旅游者来说他们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表现力。对于发展他们自己的文化、当地的经济,他们应该更有责任,这样也会更有效地推动黎族文化发展。(3)以保护为基础的开发。前面多次提到要改编竹竿舞,这种改变并不是完全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将其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是因为它的变动可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而将其全部形式化,我们要取其精华留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