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冯·诺依曼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构成。
原理:按地址访问指令,并顺序执行。
计算机层次系统结构:
①实际机器M1(机器语言程序直接在M1上执行)
②实际机器M1汇编程序
汇编语言虚拟机M2(将汇编语言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然后在M1
上执行)
③实际机器M1汇编程序      汇编语言虚拟机M2编译程序      高级语言虚拟机M3(将高级语言翻译成汇编
语言,然后再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在M1上执行)
④微程序机器M0→实际机器M1→汇编语言虚拟机M2→高级语言虚拟机M3
(每条机器指令通过一段微程序的执行来实现)
⑤微程序机器M0→实际机器M1硬件  |  软件          操作系统虚拟机M2→汇编语言虚拟机M3→高级语言
虚拟机M4(汇编器、编译器需要操作系统支持才能运行)
控制器可区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是指令还是数据。
ALU (算术逻辑单元)CU (控制单元)是CPU 的核心部件。
一个存储单元可存储一串二进制代码,称这串二进制代码为一个存储字,这串二进制代码的
位数称为存储字长。
主存包括存储体M 、MAR (存储器地址寄存器,用来存放欲访问的存储单元地址,其位数
对应存储单元个数)、MDR (存储器数据寄存器,用来存放从存储单元取出的代码或者是准
备存入存储单元的代码,其位数与存储字长相等)。
运算器包括ALU 和三个寄存器(ACC 累加器、MQ 乘商寄存器、X 操作数寄存器)。
控制器由PC (程序计数器)、IR (指令寄存器)、CU 组成。
PC 用来存放当前欲执行的指令的地址,与MAR 直接相连;IR 用来存放当前的指令,IR 的内
容来自主存的MDR ;OP(IR)→CU  Ad(IR)→MAR 。
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 MIPS (百万条指令每秒)CPI (执行一条指令所需周期数,即主频的倒
数)FLOPS (浮点运算次数每秒)。
第二章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
1946美国ENIAC
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中、小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容纳百万个以上晶体管)
第二篇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第三章 系统总线
总线按连接部件不同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
系统总线按传输信息不同分为:数据总线(双向,其位数与机器字长和存储字长有关,总线宽度)、地址总线(由CPU输出,单向)、控制总线。
总线控制主要包括总线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
总线判优控制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集中控制优先权仲裁方式有链式查询(BS BR BG)、计数器定时查询(BS BR)、独立请求(BR BG) BS 总线忙BG总线同意BR总线请求。
总线通信控制:
1、总线周期:a、申请分配阶段b、寻址阶段c、传数阶段d、结束阶段
2、方式:同步通信、异步通信(不互锁、半互锁、全互锁)、半同步通信(增设“等待”WAIT响应信号线)、分离通信
异步串行传送在起始位之后传输的是数据位的最低位。
波特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单位bps(位/秒)。
比特率:只考虑有效数据位,单位与波特率相同。
第四章存储器
4.1 概述
4.1.1存储器分类
1、按存储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光盘存储器
2、按存取方式:
(1)RAM随机存储器:a)SRAM(静态RAM,触发器) b)DRAM(动态RAM,电容充放电)
(2)ROM只读存储器:MROM (掩模型只读存储器)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擦除可编程、紫外线照射)EEPROM(用电可擦除可编程)Flash
Memory(闪存)
(3)串行访问存储器
4.1.2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存储器性能指标:速度、容量、每位价格(位价)
缓存—主存层次主要解决CPU和主存速度不匹配问题,主存缓存之间的数据调动是由硬件自动完成。
主存—辅存层次主要解决存储系统容量问题,通过虚拟存储器,之间的数据调动是由硬件和操作系统共同完成。实地址—物理地址虚地址—逻辑地址
4.2 主存储器
4.2.1 概述
主存中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大端、小端,按字寻址、按字节寻址
存储容量= 存储单元个数×存储字长
存储器带宽:单位时间存储器存取的信息量,单位字/秒、字节/秒Bps、位/秒bps
提高存储器带宽方法:缩短存储周期、增加存储字长、增加存储体(单体多字、多提并行(顺序存储(高位交叉编址)、交叉存储(低位交叉编址))
4.2.2 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
地址线(单向输入)、数据线(双向)、控制线(读/写控制线、片选线)
译码驱动方式:线选法、重合法
4.2.3 随机存储器
动态RAM的刷新:集中刷新、分散刷新、异步刷新煲仔饭的做法大全
集中刷新是在规定的一个刷新周期内,对全部存储单元集中一段时间逐行进行刷新,此刻必须停止读/写操作(死时间)。
分散刷新是指对每个存储单元的刷新分散到每个存取周期内完成。存储周期增长,无死区异步刷新在2ms内对存储单元的各行各刷新一遍,即每间隔(2ms/行数)刷新一次。
4.2.4 只读存储器
4.2.5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P91
存储容量的扩展:位扩展、字扩展
选用ROM来存放系统程序、RAM则为用户编程设置
4.2.6 汉明码******P100
4.2.7 提高访存速度的措施
4.3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4.3.1概述
更改桌面图标Cache的工作原理(M主存块数、C缓存块数、B块长M>>C)
Cache的效率
在一个程序执行周期,设N c为访问Cache的命中总次数,N m为访问主存的总次数,t c为命中时的Cache访问时间,t m为未命中是访问主存的时间,1-h为未命中率,
命中率:h=N c
N c+N m
Cache—主存系统的平均访问时间:t a=ht c+(1−h)t m
访问效率:e=访问Cache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t c
t a
×100%=t c
ht c+(1−h)t m
×100%
Cache的读写操作(写直达法、写回法)
Cache的改进(1)单一缓存和两级缓存(2)统一缓存和分立缓存
4.3.2 Cache—主存地址映射
1、直接映射m=t+c
主存高m位被分为两部分:低c位是指Cache字块地址,高t位是指主存字块标记
2、全相连映射m=t+c
3、组相连映射s=t+r q=c-r m=s+q
低q位是指Cache组地址,2c表示Cache的总块数,2r表示组内包含的块数
4.3.3替换原则:先进先出(FIFO)、近期最少使用(LRU)、随机法
4.4 辅存
4.4.1概述
4.4.2磁记录原理和记录方式
磁表面存储器的记录方式:归零制(RZ)、不归零制(NRZ)、见“1”就翻不归零制(NRZ1)、调相制(PM)、调频制(FM)、改进型调频制(MFM)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4.4.6 循环冗余(CRC)校验码****** P144
4.4.3硬磁盘存储器4.4.4软磁盘存储器4.4.5磁带存储器4.4.7光盘存储器
第五章输入输出系统
5.1概述
5.1.1 发展概况(1)早期阶段(串行方式,程序查)(2)接口模块和DMA阶段(总线连接、、并行工作)(3)具有通道结构阶段(4)具有I/O处理机阶段
5.1.2输入输出系统组成
1. I/O软件(1)I/O指令:CPU机器指令的一类,操作码字段作为判别代码
(2)通道指令:通道自身的指令,用来执行I/O操作,具有通道结构的计算机,I/O指令不实现I/O数据传送,只用于设备停启等操作,一旦CPU执行了I/O设备的指令,就由通道来代替CPU对I/O设备的管理
2. I/O硬件接口模块和I/O设备
5.1.3 I/O设备与主机的
(1)I/O设备编址方式:统一编址(占用存储空间)不统一编址(需设I/O专用指令)(2)设备寻址
(3)传送方式:并行、串行
(4)联络方式:立即响应方式、异步工作采用信号应答(异步定时)、同步工作采用同步时标联络(同步定时)
(5)I/O设备与主机的连接方式:辐射式、总线式
5.1.4 I/O设备与主机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
程序查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
5.2 I/O设备
5.2.1概述
分类:人机交互设备、计算机信息存储设备、机—机通信设备
5.2.2输入设备5.2.3输出设备5.2.4其他I/O设备
车晓个人资料5.2.5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视频,音频,以及通信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5.3 I/O接口
5.3.1 概述
I/O接口是指主机与I/O设备之间设置的一个硬件电路及其相应的软件控制。
主机与I/O设备间设置接口的理由:①实现I/O设备选择②实现数据缓冲,达到速度匹配③实现数据串—并格式转换④实现电平转换⑤传送控制命令⑥监视I/O设备工作状态,并可保存状态信息,供CPU查询。
接口和端口的区别:接口由多个端口和控制逻辑电路组成。端口是接口电路中的一些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分别用来存放数据信息、控制信息和状态信息,相应的端口分别称为数据端口、控制端口、状态端口。
5.3.2接口的功能和组成
(1)总线连接方式的I/O接口电路
I/O总线包括数据线、设备选择线、命令线、状态线
(2)接口功能和组成
①选址功能(设备选择电路)②传送命令功能(命令寄存器、命令译码器)③传送数据功能(数据缓冲寄存器DBR)④反映I/O设备工作状态的功能(完成触发器D、工作触发器B、中断请求触发器INTR、中断屏蔽触发器MASK)DB00暂停DB10准备就绪DB01正在准备
5.3.3接口类型
①按数据传送方式:并行接口、串行接口
②按功能选择灵活性:可编程接口、不可编程接口
③按通用性分类:通用接口、专用接口
④按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程序型(中断性)接口、DMA型接口
5.4程序查询方式
5.5程序中断方式
姚晨与凌潇肃5.5.1中断的概念
计算机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当出现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时,计算机停止现行程序的运行,转向对这些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的处理,处理结束后在返回到现行程序的间断处,继续执行原程序,这就是“中断”。
5.5.2 I/O中断的产生
5.5.3程序中断方式的接口电路
①中断请求触发器INTR和中断屏蔽触发器MASK
仅当设备准备就绪(D=1),且该设备未被屏蔽(MASK=0)时,CPU的中断查询信号可将中断请求触发器置“1”(INTR=1)
②排队器硬件方法(链式排队器)、软件方式
③中断向量地址形成部件(设备编码器)
硬件向量法:通过向量地址来寻设备中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向量地址由硬件产生。中断向量是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地址。
5.5.4 I/O中断处理过程
①中断请求:INTR
②中断判优:链式排队
③中断响应:INTA,得到中断号
④中断服务:根据中断号查中断向量表,得到中断入口地址,跳转到中断服务程序
⑤中断返回:从中断服务程序中返回到源程序继续执行
5.5.5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
(1)保护现场:①保存程序的断点(由中断隐指令完成)②保存通用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的内容(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具体过程是在中服务程序的起始部分安排若干条存数指令,将寄存器的内容存至存储器中保存,或用进栈指令(PUSH)将寄存器的内容推入堆栈保存。(2)中断服务(设备服务)
(3)恢复现场:用取数指令或出栈指令(POP),将保存在存储器(或堆栈)中的信息返回到原来的寄存器中。
(4)中断返回:中断返回指令
单重中断:不允许中断现行的中断服务程序
多重中断(中断嵌套):允许更高级别的中断源中断现行的中断服务程序
多重中断和单重中断开中断的时机不同,单重在中断返回前,多重在保护现场后。
5.6 DMA方式
5.6.1 DMA方式的特点
吴辰君个人资料
主存和DMA接口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所以主存和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是不通过CPU,不需要CPU暂停现行程序。
DMA与主存交换数据的方法:
①停止CPU访问主存(控制简单、CPU处于不工作状态或保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