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文言文复习资料--120个实词详解
1.爱,ài
【字源解说】
,金文(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有的金文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着自己的心,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篆文将金文喃喃倾诉的昆明旅游攻略景点大全写成。有的篆文误将金文的手形写成倒写的。隶书又误将篆文的写成,至此字形(温柔的呢喃)消失。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连写简化成
  文言版《説文解字》:愛,行皃。从夊,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爱,行走的样子。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识记方法】“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为了怕裘衣上的毛受损害,把裘衣反穿起来。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义项例句】
(1)动词
喜爱,(宠爱、关爱、亲爱、心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看见大王宠爱的女儿在野外牧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惠爱、仁爱(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对人仁爱,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贤明聪慧又讲忠诚信义,待人宽厚,爱护人民,
怜悯,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爱惜(吝惜、吝啬、贪图)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通“薆”,隐蔽,躲藏
12306网上订火车票时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字源解说】
running man20170416
,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寧),“”是“”的基础,“”是“”的高级境界。
  文言版《説文解字》: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白话版《说文解字》:安,娴静。字形采用“宀、女”会义,表示女在屋下。
【识记方法】“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义项例句】
(1)形容词
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
缓慢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2)动词
安置,安排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使……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下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衣食是使人生活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3)疑问副词,怎么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辞呢?
(4)疑问代词,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
  ――沛公在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字源解说】,金文(衣,保暖用品)(皮),造字本义:由兽皮制成、用于睡卧时遮盖保暖的床上用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文言版《説文解字》:被,寝衣,長一身有半。从衣,皮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被,睡觉时盖的厚衣物,规格是一个半身高的长度。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识记方法】“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
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泽:恩泽,恩惠。被:遍及的意思。恩惠遍及到后代的子孙人民。 被发左衽(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成语出处: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杨恭如被污辱·宪问》) 被褐怀珠(被褐怀珠指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甲枕戈(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扇枕温被(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义项例句】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覆盖了冰雪一样
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3)介词,表示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字源解说】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呸”的本字,表示唾弃、不接受。倍,金文(人)(咅,“呸”,唾弃),表示唾弃、背叛。造字本义:唾弃、背叛。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咅”
【识记方法】“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文言版《説文解字》:倍,反也。从人,咅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倍,违反。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咅”作声旁。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同“向利背义” 乡,朝向;倍,违背。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倍道而行(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出自《失街亭》。)
【义项例句】
(1)动词
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本,běn
【字源解说】,金文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造字本义:树的根部。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状简化成。“”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创业前期准备”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佛头果是什么水果”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文言版《説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白话版《说文解字》:本,树的下部叫“本”。字形采用“木”作边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部。   
【识记方法】“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