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哈萨克族简介
备课、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 授课时间杨幂的男朋友 | |
1 | 9.12 | 10.3-10.7 |
2 | 一千万美金等于多少人民币9.20 | |
3 | 9.24 | |
4 | 10.4 | |
教学目标:
1、了解哈萨克族的起源。
2、了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民族节庆以及宗教习惯等。
教学重点:
1、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民族节庆。
2、哈萨克族语言文字、音乐以及舞蹈的特点,体会哈萨克族歌舞的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教学难点
赏析哈萨克族的音乐以及舞蹈,体会哈萨克族歌舞的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我们现在生活的学校就是一所民汉学校,主要的少数民族就是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在我国境内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境内。
二、维吾尔族起源
哈萨克是中亚的一个混合民族,包括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乌孙,库曼人等,最早可以追溯到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15世纪俄白帐汗国分裂时期,历经风云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哈萨克民族。现有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历史上的哈萨克人游牧范围十分广阔。十六世纪前期,分布西至乌拉尔河,南到塔什干,北接伊施姆河,东达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侵入中亚,开始蚕食中国领土,逐步吞并哈萨克草原和哈萨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区,使一部分哈萨克人中断了与祖国的联系,并被迫迁移到沙漠地带。 1860年到1883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调所谓“人随地归”,先后割占原属我国新疆地区的土地40多万平方公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哈萨克族人民成了异国公民。原来就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及划界后纷纷投归祖国的哈萨克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一带,部分在阿尔泰山以南地区。这就是今天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形成的由来。清代,还有部分哈萨克人因军事征调和其他原因,流散在甘肃、青海等地,建国以后这部分人中约有25000周渝民女友多人先后回到故地阿勒泰,重建家园。
三、哈萨克族名由来
哈萨克族名存在着各种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俄罗斯学者拉甫罗夫认为:在八世纪僧侣叶弗卑尼著作中的哈索格即是哈萨克。
三、哈萨克在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语中是指处境不好,无家可归的人。在晚清时代,中国学者丁谦认为哈萨克是可萨人的异译。在北高加索民族的语言中,哈索格有高大奴隶的意思。最早的哈萨克由里海一带的卡斯比与塞种构成。
四、另一种观点认为 哈萨克是源于古老地名,据记载罗马大帝康士坦丁留给儿子的遗嘱中说:“……在那外围有着哈萨克亚大草原,再过哈萨克亚就是阿兰。”康士坦丁大帝是913 - 959年代之间称帝之。哈萨克意为“自由之地”,引伸泛指所有生活在中亚大草原的自由部族,这些部族并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文化多样,但是语言高度统一。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三、民族习俗
哈萨克男子披羊皮大氅,穿统靴,显得英俊彪悍;女子爱穿红连衣裙,尤喜银制饰物,走路时叮当作响。他们以奶制品和肉类为主食,奶皮子、奶疙瘩、手抓羊肉、熏制牛羊肉和马肉腊肠为特风味食品。春夏秋三季都住在易拆卸可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季才搬到「冬窝子」(平顶土房和木房)里居住。
哈萨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骑马高手,赛马和「姑娘追」是今青年最沉迷的游戏。此外,还有叼羊、马上角力、阿肯弹唱等活动;而冬不拉(乐器)、猎鹰更是哈萨克人的终生伴侣。
哈萨克族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这与它的习俗有关。长期的草原生活,牧民们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与大自然搏斗,形成了互助的风俗。如谁家遭到风雪灾害,人有病,牲畜有了损失,附近的牧民都回送穿、送钱、送牲畜等。被援助者若不接受帮助,便被视为是破坏礼俗的人。同样,不帮助别人的人,也就失掉了被人帮助的权利。 另外,哈萨克族流行着一种馈赠制,凡一同放牧、帐篷搭在一起的牧民,第一次做出的食品要互相馈赠,请发家分享;新邻居首次相见,每家要送他一壶茶,一个馕,以示欢迎,这就是他们的礼俗,叫做“伊肉力克”。
四、民族节庆
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除伊斯兰教信徒共有的节日外,本族独有的节日为「那吾鲁孜」节,相当於汉族的春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做「那吾鲁孜」饭,以辞旧迎新、预祝来年丰收。
五、宗教习俗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哈萨克族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天、地、日、月、星宿、水火都成为崇拜的对象。马、牛、羊、驼等牲畜都有其主宰的神。青草是象征生命之神。河边的树是神木。人若死后,灵魂不灭,所以祖先崇拜在哈萨克族也有很大影响。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由神灵支配,善神给人们带来幸福,恶神给人们带来灾难。
在游牧区哈萨克族当中,也信奉“巴克斯”、“巴力格尔”、“杜压纳”、“察依克”。实际上,这些神类似北方民族中的“萨满”。“萨满”是神的化身和代理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牧区跳神、占卜和念咒,从而为病人驱鬼,为猎手祈福,求风调雨顺,保人畜平安等等。15世纪
始,哈萨克族皈依了伊斯兰教后,萨满教在活动中也采用了伊斯兰教的一些形式,但在牧区至今仍有保留。
六、哈萨克族文化
1、语言文字
哈萨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古代哈萨克语与古代匈奴、乌孙、康居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从蒙古语维吾尔语和汉语吸收了许多词汇,形成现代哈萨克语。中国哈萨克族语言比较统一,方言差别较小,共有九个元音,二十四个辅音音位。 初夏的唯美句子
公元6~8世纪,哈萨克族曾经使用过古突厥文,8世纪之后使用过回鹘文,其后又使用过察合台文。20世纪初,哈萨克族对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现被称为哈萨克老文字。自1965年起,开始推广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新文字,并一度和哈萨克老文字并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人们觉得推行哈萨克新文字的条件尚未成熟,于是又全面恢复了老文字。
2、哈萨克族音乐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 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我的花儿"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燕子”,“亲爱的 我的宝贝”等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在祝贺新生婴儿诞生时要唱“祝诞生歌”;婚礼中要唱一整套的“劝嫁歌”、“揭面纱”等饶有风趣的“婚礼歌”;亲友离别时要唱“别离歌”;节假日亲朋相聚要相互对唱;亲人去世要唱“送葬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萨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歌声度过的。 职业的吟唱诗人被称作“阿肯”,因为他们经常是站在广大众一边,因而受到人民众的爱戴和尊重。每年在牧转移至夏牧场,草茂畜壮的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阿肯弹唱会”。
这是一种演唱和诗歌即兴创作的大比赛,届时,各地的“阿肯”要在众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调:即兴填唱,互相盘问。根据双方对歌的情况,最后由裁判裁定胜负。
3、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紧张有力,表现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骄健姿态。其它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
七、课堂小结
1、哈萨克族起源;马丁劳伦斯
2、哈萨克族风俗习惯以及节日;
3、哈萨克族文化
(1)语言文字
(2)音乐
(3)舞蹈
八、课后反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