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 Ethnic Kazakh
努尔巴汗·卡力列汗
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哈萨克族民俗民间文学。
生产方式: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就是逐水草迁徙的马背民族,阿尔泰山、天山和塔尔巴哈台山都是他们放牧的高山牧场,哈萨克牧人一般把草原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牲畜主要是牛、羊、马和骆驼,其中马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牲畜。哈萨克汗国可汗哈斯木汗曾精辟地总结过哈萨克人与马的关系。他对来访的客人这样说道:“我们是草原之子,一切财富都由马组成;马肉是我们喜爱的食品,马奶是上乘饮料。我们没有房屋。我们主要的消遣是查看我们的羊和马。”由此可见马在哈萨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狩猎在哈萨克族生活中也占据特殊的地位,在长期的猎捕过程中,哈萨克族先民除了创造和改造猎具外,还驯养猎犬和猛禽捕捉野兽。猎犬——塔孜(Tazi)是最先被驯养的动物之一,
成为了猎人不可缺少的“伙伴”。同时,他们还驯养了猛禽,例如用金雕(Khiran)、白隼(Sungkhar)捕捉狐狸、兔子等动物。
哈萨克族亦从事农业,并把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称为“加塔克”(Jataq),意为“住舍人”。18世纪80年代,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脉斜坡的哈萨克族曾从事农耕,他们主要的工具是坎土曼、简陋的木犁、钐镰和镰刀,主要种小麦、燕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玉米、葵花等农作物。
生活起居:
哈萨克族饮食文化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特点,其饮食主要是肉类和乳制品,肉类食用最多的是羊肉,最喜欢吃的肉是喀孜(马肠子),奶制品主要有牛奶、酸奶、奶疙瘩、奶酪、马、驼奶等,此外还有小麦、大麦和塔尔米等农产品。
哈萨克族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奶茶和馕,民间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一周内不吃一顿手抓羊肉,就好像身上缺了点什么。人们多饮用红茶或砖茶等高热量的茶,按熬制方法可以分为浓奶茶、酥油茶等。最常见的茶壶,被称作“萨玛乌尔”,这种茶
壶来自俄罗斯,但直至19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主要是以面食为主,主要是馕、包尔沙克、油饼、面条和拉面等。
哈萨克族民居:草原上的“白宫”(Akh orda)
毡房(Kyiz uy)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游牧人最便携的住所,是历史上突厥—蒙古语游牧民族传统的住宅,在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等,然而哈萨克毡房却常常被混同于蒙古包,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在于哈萨克族毡房的房杆不是直的,而是弯的有弧度的,所以要比蒙古包高。
哈萨克毡房由围墙(Kerege)、房杆(Wikh)、顶圈(Shangirakh)、门(Sikhirlawikh)组成,以其易于搭卸、携带方便、坚固耐用、居住舒适、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适应了逐水草漂泊的草原生活成为了哈萨克牧民最重要的一种民居,它承载和展示着该民族千百年来酝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毡房的门多开向东或东南方向,以避西北风,房内的陈设和布置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一般正上方靠房壁边放置箱柜被褥,进门右侧放置炊具、食物,进门左侧放置马具、猎具,拴幼畜,房中央正对天窗处置火具,用三角架搭成圆形铁架,上置炊具烧茶、做饭。牛东文吧
服装文化:
李永波的老婆谢颖哈萨克服装具有高寒草原地带的文化特征,材料多用野兽或者牲畜的皮毛。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人,穿不同的服装。哈萨克人喜欢蓝和白,农民工培训工作总结被认为是神圣的颜,而不喜欢黄把ppt转换成word纯文字,被认为是凄凉、衰败的颜。人们不但不穿黄,而且也不会将带有黄颜的衣物馈赠给亲朋好友。
哈萨克向华强资料族男女服装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部分服装具有部落和地域的特征。
夏季,男性戴用缝纫机缝制成,用金丝、银丝或五颜六的棉线毛线绣上图案的圆帽,不同的是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男性也会在头上扎绣有美丽图案的方巾。伊犁一带的克宰依、阿勒班等部落的男性常带用山羊容擀制成薄毡,用皂麻织布或者是灯芯绒、平绒等镶边、并缀有珠宝的白毡帽,它轻薄柔软、防晒、防雨,实用性强。
冬季的帽子统称“吐马克”(Tumak),也有部落的特征,分为“克烈吐马克”和“马太吐马克”,此外常戴圆顶帽称为“标尔克”(Borik)。 吐马克是尖顶形,有四棱,狐狸皮质,两侧有护耳,帽后部分沿垂下。克烈部落的吐马克看起来又高又厚实,不仅抵御寒风,起到保
护脖颈和脊椎的作用。哈萨克男子的夏季服装面料多用耐磨的布料,在衣裤上绣上图案,而且裤裆很大,那是为了方便他们骑马。
冬季,他们则穿柔软保暖的棉布衬衣,多穿内衬——库普,及用手工加工的羊皮,并将羊毛朝里做成皮袄和皮裤,常穿戴用优质布料做面子的羔皮、狼皮或狐皮等制成的翻领大衣,也穿羊皮或羔皮大衣,也有穿用生牛皮缝制的极其简单的“皮袄”的牧人。
哈萨克族男鞋的种类也很多。夏天,哈萨克族奔驰s600 amg老人一般穿用软革制成的软靴,外边再穿上套鞋。青少年多穿靴子,。猎人则穿便于爬山涉水的翘首软靴;冬天,通常哈萨克族男子多穿高跟靴子、长筒靴子和带套鞋的毡鞋,或者毡靴。
女性服装
哈萨克族少女头戴佩戴装饰珠玉、流苏、鹰羽(大角鸮的羽毛)的标尔克帽,戴圆形,缀
有美丽夺目的珠宝,顶端插着一束表示吉利的鹰羽塔黑牙帽(Takhya),年轻媳妇和姑娘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帽冠,其他的服饰基本无异。
姑娘出嫁时,头戴绣满了各种花卉,镶嵌各种金银珠宝的尖顶沙吾克列帽(Sawkele),上面再披盖一条用红丝绸制作的带穗盖头。这种由姑娘的父亲亲手准备的婚帽,只会在新娘出嫁的时候戴。
哈萨克族已婚妇女主要戴头巾(Jawlikh)或克依莫谢克(Kymeshek), 克依莫谢克实际上是一种套头,一般用轻柔的白丝绸缝制,其额头和两颊面用金丝线绣着各种花卉图案,然后在外边披上盖头什拉吾什(Shilawish)。这种盖头的额头、顶部、甚至拖下来的襟边都绣着花卉图案。克依莫谢克也部落性特点,阿勒班部妇女的这种头饰大多是用丝线压绣,花卉图案饱满,额角宽,耳朵和发鬓都露在外边,克烈部的则是都属刺绣,线条细腻,额眉适中,盖住耳鬓,显得端庄,而寡妇的套头只有线条没有花卉图案,。
哈萨克妇女常在连衣裙外套穿无袖或短袖的绣花坎肩,富裕人家妇女们的衣裙和大衣都非常注重质地和时尚,尤其是服装的领子和兜儿的式样变化繁多。女士长短大衣一般用狐狸皮、羔皮缝制,妇女传统的鞋子是皮靴和软底靴。
可以说,哈萨克族民族服饰是区分性别、年龄、部落及身份的重要标志。
饰品
哈萨克族女性很早就十分注意佩带饰品。从那些与族源息息相关的塞人、匈奴和乌孙等部族的墓地中挖掘出的宝石金银首饰就是有力证据。其饰物主要由白银或黄金铸成,品种齐全有项链、戒指、耳环、手镯、头饰、铜镜等,耳环多是金银或宝石,多带耳坠,上调有精美的图案纹饰,此外还有发饰,那是一种坠满了珠宝或金、银雕花或缎花的饰品,挂在长长的辫子上,走起路来,发出清脆的响声。哈萨克族男性一般也佩戴金银,银戒指和指环最常见。
此外,哈萨克族女性喜欢戴大角鸮的鹰羽,这不仅仅是装饰,它还能起到安神辟邪的作用,有些的部落男性也戴大角鸮的鹰羽。
手工艺术:
哈萨克族的手工艺术,主要是雕刻和刺绣,人们喜欢在木质的碗、盘、盆、箱子、柜子、门等用品上雕刻或画上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作窝尤-约尔内克(Oyw-ornek)也具有很久的
历史,其雏形可以从哈萨克族居住地岩画上到。这些图案常见于餐具、服饰、民居等物品上。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深奥的文化内涵,还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
毡房可以说是哈萨克族刺绣的“展览馆”。在毡房里的床毡、挂毯、地毯上都有妇女用彩的毛线缀出的美丽的花纹,甚至连毡房周围的芨芨草帘上、扎围墙的毛绳上,她们都要编织出赏心悦目的彩图案。毡房的床幔、箱套、挂袋、门帘上都有妇女们精心构思制作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名目繁多,有几何图形、鹿角、树枝、云等,一般用红、黑、桔红、绿、蓝等颜套剪、正反对补、虚实相映,图案粗犷豪放,彩对比鲜明,艳丽夺目,充满草原文化气息,展示出哈萨克妇女独有的文化气质和才智。
马鞍是游牧生活必备的马具之一,被称作“叶尔托库木”(Ertokum)。富人的不仅仅用金银镶嵌,各还会用各种纹饰图案装饰马鞍,甚至整个马具。
语言艺术: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称“骏马和诗歌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伟大的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拜曾这样评价道:“诗歌给婴儿打开人生的大门,也伴随死者踏上天国的路径。”所以在语
言艺术创作中诗歌独占鳌头,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与该民族习俗习惯息息相关的民间歌谣,也要几天几夜咏唱的叙事长诗,例如英雄长诗《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和爱情长诗《阔孜阔尔撇西-巴彦苏鲁》、《美女吉别克》都是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学佳作,而阿依特斯阿肯对唱(Akhindar aytisi)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发展到顶峰的一种具体表现。
哈萨克族就是一个诗性民族,诗歌是他们生命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他们争先背诵诗人优秀的诗篇,像阿拜、阿合提、唐加勒克的诗作人们更是爱不释手。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诗歌创作有了新的突破,其它文学体裁——小说、散文和戏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
音乐艺术:
哈萨克族不仅有种类繁多的民间乐器,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器乐曲,乐器中最常见的乐器是冬不拉和阔布孜。冬不拉是人人喜爱的家庭乐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间更有与之相关的神奇传说和故事流传。哈萨克族的古曲、民歌、长诗、阿依特斯等都是用冬不拉弹奏的。著名的冬不拉弹奏曲《瘸腿野马》、《忧伤的猎人》,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玛依拉》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作品都是精品。这些产生于哈萨克草原的特殊音乐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气质、性格、梦想与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有的含蓄而内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稳而缠绵、有的粗犷强悍,具有中亚游牧民族音乐的特,是哈萨克族历史和文化的展演。
舞蹈艺术: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佳节和聚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哈萨克族舞蹈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和狩猎文化的特点,民间舞蹈《喀拉卓尔噶》(黑走马)和《熊舞》都是模仿骏马、熊动作,活动肩、肘、腕的关节舞,此外还有《擀毡舞》、《剪毛舞》和《挤奶舞》等舞蹈生动地再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