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08-05-05 20:20  发表于:《帮学网》 分类:未分类
琴的概念和缘起

琴作为乐器的总称,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艺术工具。或者,换一种说法,所谓琴也就是乐器,是一种能奏出音乐的工具。关于琴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乐器的历史也随同人类历史发展一样,有着自身存在、发展的规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乐器的最初形式,由于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出土文物以及遗留下来的极少的文字记载,从而得以某种程度上的认识。

在原始时期,伴随着智慧的发展,人类开始使用了工具,而大量工具的使用,又启发了人们的智慧。这种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得人类的祖先就在生产劳动中萌发了乐器这一最初的创造。例如:人们喝水时利用某种果壳饮水直接用嘴饮水更为方便,于是就造出了瓶、碗等器皿。


与此相仿,人类不仅利用嗓音歌唱,而且在竹管上凿出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奇妙的声音来伴奏游戏,于是就产生了乐器。s600报价

“音在商代甲古文中和言语的是一个字,言在甲古文中是单管乐器的象形字,下边是口,上边是一支竖立的古代箫管,用嘴吹箫管而发音,这就是言的本意,这正反映出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音乐(歌唱)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余铭轩
“乐字在甲古文中其形如木上张弦,也是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的象形。音和乐两字的含意相近,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中便已经连用: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古代中国的帝尧时代就有了《击壤歌》,其歌词大意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里的就是指大地。人们在没有乐器出现的时候,大地被当作了可以发声的乐器,在生产劳动中一边击地,一边唱歌。不难推测,这种劳作下的击壤实际上已起到了伴奏的作用。同时,击壤歌也说明了乐器的缘起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是生产劳动创造了乐器。

中国古代的乐器,最早的可以说是土鼓。《礼记*明堂经》记载:土鼓,蒉桴,伊耆氏之乐也。”“夏后氏之足鼓。以上记载说明了最初土鼓的形式。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专场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形制在后代有多种变化,以致从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钟,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为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按一定音列组成的乐器。

埙,是古代的一种泥土制作的吹奏乐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埙为陶制,是橄榄形、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后代的埙主要用
于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

关于弦乐器,由于没有有关文献的记载或文物的证明,只有存疑。

当代世界上已有乐器几万种,但意的说来,原始社会乐器的创造与发展是当今乐器迅猛发展的根缘。而原始乐器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即:形式上由不定型到定型;种类上由少到多;音律上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由不相联属的单音到有一定高低关系的音列。若把乐器分类,大致可分为: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

一、管乐器



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
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子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

解放后,对笙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芦笙

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西汉初即已出现。

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的笙斗中,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篾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

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

解放后,对芦笙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的问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乐曲。


排笙

是解放后根据芦笙的原理改革发展而成的。有三十个管,用键盘弹奏,用脚踏风箱吹气,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

葫芦丝

流行于云南地区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葫芦丝音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睛组词
亦称横笛。西汉以后,逐步流行于全国各地,为民间最常用的乐器之一。笛为竹制,上开吹孔和膜孔各一,按指孔六个,音清脆,音域较宽,能吹出两组多一点的音。常见的笛有两种,一种为曲笛(过去用于伴奏昆曲或用于合奏);一种为梆笛(过去用于伴奏梆子戏)。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
老公鸡怎么吃好吃
解放后,对笛进行了多次改革,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并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

笛子音清脆、明亮,音量较大,技巧丰富,表现力很强,是我国吹奏乐器中一件重要的乐器。笛子可演奏各种不同的风格、情绪的乐曲,可独奏、重奏与合奏。在西洋乐队中,有时作为彩乐器,可获得独特的效果。

管子

流行于我国北方,古称筚篥或(咸下加角)篥。管子为木制,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
口插一苇制的哨子。管子的音高亢,在北方管乐队中常常用以领奏。

解放后,管子的制造和吹奏技术都有了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二组又六个音,加键管都能演奏十二个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更大的效能。目前在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

巴乌

为云南地区彝、苗、哈尼等少数民族使用的单簧吹管乐器。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发音。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报效祖国的名言吹奏乐器,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

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在指法上有颤音、打音、抹音等技巧。九孔紫砂陶埙已在今日中国民族乐队中普遍使用。

唢呐

唢呐又称喇叭,小唢呐又称海笛。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唢呐在回部乐中使用,称为苏乐奈。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除了用于合奏、独
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

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

运用唢呐的地区和范围很广,它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



现在的箫在汉魏六朝时代称为逐(加竹头)


逐(加竹头)从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到中原地区,最初只有四个按孔,西汉京房(公元前77--37年)在背面加一孔,才有了五个按孔。晋代乐工列和在公元前247年左右所吹的笛(箫),已有六个按孔,与今天的箫差不多。

唐代有一种称为尺八的吹管乐器,形制与今天的箫相似,仍用于伴奏、合奏和独奏。

现在的箫一般为竹制吹管乐器,直吹,按孔为前五后一,上端开一吹孔,音圆润、柔和。

总结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牛年 取名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