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事情的波澜
训练重点 游圣白
1. 领会什么是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2. 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李晟与李佳航离婚?训练解析
    一、什么是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说明叙述要富有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要太单调。就要求我们写文章时做到结构曲折多变,使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迭生
二、如何写出文章的波澜
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有
    1.悬念法 电子信息专业学些什么?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能增进这一关切
心情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前面讲过的倒叙,由于将"后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不论是哪一种"悬念",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是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最初都是"有所不知",最后呢,都应到达"无所不知"的境界。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便能形成"波澜"。优秀的小说往往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然后一一解决,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有的小说并不在一开始便设下许多悬念,而是在叙述中逐个设置,当事件发展到高潮阶段,作者又往往采用连续设置悬念的方式,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扣人心弦的场景。中学生作文一般千把字,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适当使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应该提倡。因为这是加强叙述吸引力的极其有效的方法。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节一定不会忘怀,就是因为作者叙事时设下了一个个悬念:周瑜有意刁难、陷害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10万,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一回似乎很糊涂,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并莫名其妙地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假若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采取"竹筒倒豆子"的方法,一下子就兜底翻出,"说孔
明早就定下巧计,如何如何去向曹操借箭,尽管周瑜一再刁难,他仍稳如泰山等等,我们读来就索然无味了。
    2.张弛法
    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短篇杰作,那富有起伏的情节,时而骇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令读者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舒眉吐气,始终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们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如,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第四幕中,夏洛克磨刀霍霍,正准备割安东尼奥的肉时,鲍西亚突然一声喝道:"且慢!"而后便作出了割肉不得流血,否则土地财产全部充公的判决。夏洛克只得以攻为守,只求退款了事。但鲍西亚接着又喝道:"别忙!"于是重申必须照约处罚,如割肉时差了"一丝一毫",非得抵命、财产全部充公不可。夏洛克只好乞求不打这场官司。可是,鲍西亚又一声喝道:"等一等。"然后指出夏洛克己犯有谋害公民罪,必须照前述判决,逼得夏洛克嚎叫起来:"要了我的命。"这里,"且慢""别忙""等一等",形成了三次停顿,使剧情时断时续,曲折多姿,妙趣横生。
    3.陡转法..
    所谓"陡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
烤冷面的做法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窗》写两位卧床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里。只有透窗才可见外界,生活死寂,为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编制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病友摆脱了寂寞,得到快慰。至此故事似可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得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未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他在游船上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的摆脱了于勒。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海带怎样一煮就烂    4.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造成文曲的技法。如《连升三级》中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进城后已考毕门关,这时巧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不知考点,他又巧遇魏忠贤骗得名片。主考官看过名片认为是魏忠贤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这是三巧。 四巧是他拜访魏忠贤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五巧有人代张为魏作寿联骂魏无暇看,别人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六巧是魏党被诛张因寿联竟连升三级。这步步巧合使情节波澜层叠,绘出封
建 社会丑图。
    5.抑扬法
    所谓"抑扬",就是作者明明要"扬"(即歌颂)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故意先"抑"(即贬斥)一番。反之,若要‘抑"(即贬斥)某个人或某件事,则先"扬"(即歌颂)一番。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此法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抑"或"扬"便是蓄势,便是兴波笔墨。如:《荔枝蜜》开篇写儿时被蜜蜂螫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这是抑笔。后来写吃蜜动惰,去参观养蜂大厦赞美蜜蜂,这是一扬,结尾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这是感情的升华,又是一扬,这样巧用曲笔,层层铺垫,文章便跌岩生姿了。
6.误会法
人们在交往时,误会时有发生。巧设误会可勾起悬念,引人急解误会之谜,文章也自有起伏了。如:《驿路梨花》,开篇写我与"老余"为投宿焦急时,出现茅屋,当我们猜测主人是守林老人时,老人出现,但他说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姑娘们时,她们说也不是主人。最后才从梨花妹妹口中得知茅屋建造者及梨花姑娘照顾它的事迹。这里设置误会使文章环环相承,情节起伏有致。
7.对比法.
叙事时,如果设置一个"对立面",是会使叙述曲折得多,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作文:"我"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件需要救助的事,可是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这时采用的便是"对比映衬"写法。如果不用"我"来构成"对立面",而直接写那位同学做的事,也不是不行。但不如这样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明,对于叙事来说,也更容易形成"波澜"。.
情节的波折是由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行文时应注意:一是要符合生活逻辑、读者口味,不可为文之曲而造作;二是要注意火候,不可一味曲折,要张弛适度,有节律地安排情节:三是无论采用哪种造成波折的技法,都应为刻画形象服务,要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
佳作赏析
照片上的记忆
"喀嚓",内光灯一闪,拍下了我们一家人祥和、欢乐的场面,这是几周前,庆祝奶奶病愈出院的家宴上拍下的,每当看到照片上的奶奶慈祥的微笑,我就想起了奶奶病重期间的事。
神木隆之介志田未来    临近春节时,奶奶突然病倒了,大家连忙把奶奶送到医院,经诊断是胆结石。奶奶住院了,二伯、姑姑忙着护理,妈妈、婶婶也多方奔走,寻好药。奶奶的病情总算控制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可俗话说:"治病须除根",奶奶却一住就是一个月。爸爸连忙医生问护士,才换得一句:"要手术,做准备吧!"于是一家人又忙起来,可准备了多日还不见动静,大夫总是说:"再准备一下。"哎!天晓得还要准备什么,一位同房病友告诉爸爸:"你怎么这么不开窍,送点礼呀。"这一下,爸爸茅塞顿开,这就是所谓准备!于是乎,二伯和爸爸分头购买,购足了三大包,这才来到主治医生程大夫办公室。
    "程大夫,这点小意思,您……"爸爸还没说完,医生那眼镜片后一双眼睛把礼品迅速一扫,开言道:"这是干什么?快拿走。""病人住院两个月,病情一直稳定,这点小意思略表感谢。""不行,我是医生,不能收礼品,这可是医德。"一句话把爸爸弄得如坠雾中:不收礼又不开刀,是礼轻还是。。。。。。,爸爸一边琢磨一边退出办公室。
    这时,恰有一位小护士经过,看见爸爸便站下说:"你是被程大夫拒绝了吧?""对,您给出出主意,该怎么办。"爸爸像是抓住了救星。"程大夫呀,就是这么个人,他有学问还注重医德,我见得多了,好多人都像你一样被拒之门外。"她一边说着,眼睛不时扫着爸爸手中的东西,"这样,你把东西给我,我帮你试一试,但不一定:我理解你们病人家属。"护士从爸爸手里拿过东西又
说:"还教你一个窍门,程大夫爱好摄影,喜欢大相册,你在这方面想想办法。"爸爸一直在恭听,小护士没走几步又回过头来,"记住,影集要塞满照片。"照片,这又使爸爸迷惑不解了:自己的照片人家肯定不要,要明星照、风景照?……小护士又提醒一句:"大众合影。""合影?""对。"护士说完向爸爸挤了个眼,提着东西径直走了。爸爸好不自在地呆立在那儿,咀嚼着护士的话……
    50张"照片"塞进相册,换来了大夫的笑颜,换来了奶奶的健康,也拍下了不正之风的一个镜头,但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令人痛心的一幕不再重演。
评析
本文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叙事多处设悬,情节曲折引人。"奶奶"住院,全家"准备"了多日,还未见动手术。大家疑惑不解,在病友的开导下,"爸爸"购了礼物去医生,但却遭"拒绝",这是曲折之一。正当"爸爸"如坠雾中,巧遇护士主动承诺传送礼物,这是曲折之二。接着护士面授机宜:给主治医生送大相册。此时"爸爸"又陷迷阵,水又兴一波,最后护士明确点津,"爸爸"才悟出个中奥秘,风波方归平息。此外,倒叙的开篇也造成了文章的曲折。此文就这样以误会巧合等技法构成了曲折的情节,牵动读者的心,针砭了现实社会的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