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春雷爆料全文
Ⅲ-67
玉溪及邻区M ≥6地震空间
复合地板保养演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郑京浩毕 青1)※ 续外芬1) 李 燕1) 杨智越1) 杨 涛1) 余达远1) 付 虹2)
1) 云南玉溪市防震减灾局,云南玉溪 653100
2) 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90
1/4玉溪及邻区M ≥6地震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与楚雄—建水断裂带交界处,该区域从1500年以来共发生M ≥6地震18组20次。通过解剖这些强震和大震前5级以上地震孕震和发震过程得知:当玉溪及邻区发生M ≥6地震前,小江带北段的鲁甸、会泽、东川、寻甸等地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均发震时间为14
年6个月;或楚雄—建水断裂带北部的剑川、洱源、南涧、南华等也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平均为13年5个月。仅有1761年5月23日玉溪北古城6级及1814年11月24日石屏6级前两个断裂带上均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当中还有6次地震前伴随着沿断裂带所受力方向迁移现象。考虑到时间太久远,地震记载会有遗漏等情况,现就分析1900年以来6组8次地震的空间演化过程,发现在6级8次地震前,小江断裂带上北段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最长时间为5年11个月,最短时间2年,平均发震时间为4年3个月;或楚雄—建水断裂带北部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最长时间是7年6个月,最短时间3年1个月,平均为5年零半个月。例如1913年峨山7级大震前空间演化特征是:1887年12月16日石屏7级地震之后26年里,在康滇菱块的东边界附近即云南101°E 以东地区M ≥5地震形成一个地震条带,即南北向巧家—禄劝—晋宁极为有序向源迁移过程,直观地显示了康滇菱块东边界区域应力场集中顺序加载并出现预释放的发展过程。又例如,1970年通海7.8级大震前出现北西、北东向地震条带。1965—1969年,云南M ≥5地震几乎全部集中在这2个地震条带上(即北西、北东向5—6级地震条带),它们恰恰沿着康滇菱块的东边界和西南边界发展,通海7.8级大震就发生在两条地震带的交汇部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林志颖个人档案
(1)当欧亚板块在印度板块向北东向推挤时,地壳深部物质向北东方向位移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南地块的阻挡便被挤向东南,这就是康滇菱块向东南方向滑移的动力源。玉溪及邻区恰处在康滇菱块的东南角,是应力极易积累的地方。
(2)康滇菱块向东南方向滑移是玉溪及邻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最重要的力源。
形容水的四字词语>玉环(3)玉溪地区地震应变能积累主要通过小江地震带或普渡河断裂带由北到南到玉溪地区;或通过滇西北楚雄—建水断裂带到玉溪地区。
第 8 期地震数值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101All Rights Reserved.
经上分析,监视康滇菱块西南、东部两边界地震活动动态演变特征,是探索玉溪及邻区短临预报的重要途径。
Ⅲ-55
一种可能的基于重力观测数据的
地震数值预报方法
申重阳1, 2)※ 黄浩哲1, 2) 吴桂桔1, 2) 谈洪波1, 2) 胡敏章1, 2) 王嘉沛1, 2)
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
2)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科技创新基地,武汉 430071
中图分类号:P315.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91
地震预报一直是国际科学难题,“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被Science 杂志列入21世纪125个前沿问题之一。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地震预报工作,组织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地震监测预报试验,主要开展了测震、地壳变形、重力、地磁、流体等观测研究。其中,全球独具特地利用持续运行的重力监测网开展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利用震例经验对一系列M 6.0以上地震(如2008年汶川8.0级、2009年姚安6.0级、2016年芦山7.0级、2016年门源6.4级、新疆阿克陶6.7级、新疆呼图壁6.2级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等)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
国际上开展与地震相关的重力观测始于1920年代,早期美国、日本等一些学者通过观测获取了地震前后相关的重力变化,这些重力变化大多反映同震重力效应,为重力位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佐证。1980—1990年代,一些学者根据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提出了形变与质量迁移模式、扩容模式和震质中模式,加深了孕震过程与重力变化之间的理解。
2000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利用中国大陆流动重力观测网(复测周期半年至3年),监测到了一系列强震前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震例总结研究表明,强震前具有典型的重力变化分布梯度带或四象限展布特征。姚安地震前半年震中区存在的重力场变化四象限特征展示的力学性质与地震本身的震源机制特性具有一致性,这可能预示着引起地震破裂的剪切力震前就一直存在,为此可用闭锁剪力模式来解释。现代地震学理论认为,构造型地震源于地壳深处,当介质应力应变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造成剪切破裂,震源破裂可用双力偶模型来表示,但震前是否一直存在双力偶机制一直未获证实。闭锁剪力
模式认为,孕震源区在外围动力作用下应先存一定大小、优势方向明显的剪应力及其作用下形成与之关联的剪应变;由于该优势剪应力及其剪应变未超越岩体破裂阈值,使震前(临震)孕震源区处于“闭锁”或相对平衡稳定状态。这一发现,与目前以追踪应力应变积累(即能量)来进行地震预测的传统思路不同,或许会为地震预测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或途径。
102国 际 地 震 动 态2018 年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