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
典章制度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
2.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 )
解析 吏部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宜。科举考试早期由吏部负责,公元736年后由礼部主管。
3.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的是民部。( × )
解析 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的应该是“户部”。
浙江高考分数线2018
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
解析 “户部”错,应是“工部”。
5.西汉的国家中枢机构由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组成,称“三公”。其中大司马总管行政。( × )
解析 西汉时,大司徒总管行政。
6.“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表皇帝执掌国政。( √ )
7.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 × )
解析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8.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具体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 )
9.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君统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 )
解析 “君统制”错,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10.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 )
11.“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
人。( √ )
12.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皇帝直接掌控的监狱。( √ ) 13.“徒流”是古代刑罚。“徒”是剥夺犯人一定时间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犯人放逐到边远地区以示惩罚。( √ )
14.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 )
15.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枢密院、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 )
解析 “枢密院”是唐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在句中应改为“刑部”。
16.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时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 )
解析 “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甜品制作17.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勤王是臣子忠君报国的表现,与“清君侧”相同。( × )
解析 “勤王”和“清君侧”有不同之处,“勤王”多指在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清君侧”则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18.五刃,五种兵器,指刀、剑、矛、戟、矢。后也泛指各种兵器。( √ ) 19.“屯田”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 )
解析 “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20.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为主,水路不通时辅以陆路。( × )
解析 “戍漕”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21.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兵士有军籍,但不能世袭为军,他们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派将领征调率领卫所的士兵作战。( × )
解析 明朝军籍是世袭的。
22.皇后,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 )
23.我国古代宫廷制度森严,只有储君居住的宫殿可以称为东宫。因“东”时属春,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 × )
解析 “东宫”也可指称皇太后。
24.“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能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 ) 25.禁中,即宫禁,是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中。( √ )
26.古代天子设五庙供奉祖先,后以“五庙”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 )
解析 “五庙”错,应为“七庙”。
27.《战国策》“周,天下之宗室也”中,“宗室”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的宗族。( √ )
28.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人口征税的田赋制度。不分公田、私田,税率一律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 )
解析 “按人口征税”错,应是“按亩征税”。
29.徭役,指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百姓所从事的劳务活动,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明代的一条鞭法规定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户、丁征收。( × )
黄宗泽和胡杏儿解析 “按户、丁征收”错,应该是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征收。
30.“稽籍出赋”指查验户籍来摊派赋税,这样做可以保证人们缴纳赋税的公平性。( √ )
31.诏是天子及内阁大臣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 )
解析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内阁大臣没有下诏权力。
32.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唐代初期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调。( × )
解析 “称为调”错,应是“称为庸”。唐代丁男受田百亩,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
天文地理
1.“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指一颗一颗的星星。我国古代将分布于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选作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 )
1997年58南航空难
解析 “星宿”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颗星的集合。2.“斗”“牛”均属二十八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指北斗星,“牛”指牵牛星。( × )
解析 “斗”“牛”分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3.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说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 √ )
4.参星与商星在星空中常一起出现、一起隐没,故古人常以参商比喻彼此和睦。“兄弟为参商”指兄弟之间和睦。( × )
解析 参星与商星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也比喻不和睦。
5.《诗经》“七月流火”中的“流”是下行的意思;“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说农历七月大火星西降,天气越来越热。( × )
二本学校有哪些解析 “天气越来越热”错。大火星在农历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夏去秋来,天气应该是越来越凉。(注
意:“七月流火”一词现虽已可以形容天气炎热,但作为古代文化常识,说“天气越来越热”无疑是错误的)
6.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后来用北极星指代皇帝。( √ )
7.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星汉”指北斗星,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 )
解析 “星汉”指银河。
8.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佛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颗天罡星、七十二颗地煞星。( × )
妇女节几岁的人过
解析 “佛教认为”错,应是“道教认为”。
9.轩辕是中国古代星宿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代称,后来成了黄帝的代称。( × )
解析 轩辕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人文初祖”黄帝的名字,后借指中华民族。
10.“星变”即星象的异常变化。古人迷信,认为国家的兴亡、人事的变迁与星变关系密切。( √ )
11.“彗孛”指彗星和孛星,古人认为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 ) 12.华盖是古星名。旧时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如鲁迅《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 × )
解析 旧时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13.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并把这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宿,也称“四神”“四灵”。( √ )
14.二十八宿包括东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 )
解析 二十八宿包括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15.四象中的苍龙象征春季,白虎象征夏季,朱雀象征秋季,玄武象征冬季。四象变化,周而复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 )
解析 “白虎象征夏季,朱雀象征秋季”错,应是白虎象征秋季,朱雀象征夏季。
16.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区分天空中的不同星区,将天上的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 )
解析 “为了区分天空中的不同星区”错。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主要是为了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对应的区域的吉凶。
17.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中,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故称“扪参历井”。( √ ) 18.古人以星纪、玄枵、娵訾、析木等二十八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国、州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野”以十二星次为准,战国以后也有按二十八宿划分的。题干中所提及的是十二星次分野法。
19.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日有黑子”通常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