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模拟检测(一)广末凉子当街脱裤
                   
                              姓名            得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在古代专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礼记》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时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生前曰名,死后曰讳。
B.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墓志铭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叙述死者姓氏、生平的铭也是散文,用于对死者的赞扬、悼念。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
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工作的官职。
B.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秦汉置廷尉,掌刑狱。北齐设大理寺,历代至清皆相沿。
C.中国,古代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D.绯衣银鱼,指皇帝帝赐予的华美的服饰、贵重的银鱼类饰物等,以显示皇帝的恩宠。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B.《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
C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D.“媵”,指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唐朝时,人们送别亲友东去时,会折下霸桥桥头的柳枝相赠,“霸桥折柳送别”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计提坏账准备分录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bū]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号又叫号,由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是省级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
C.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
D.古代曾采用皇帝年号加干支的纪年方式,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淳熙丙申”。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纨绔”本指古代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后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同样地,“中宫”也可指皇后。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本《乐经》,亡于秦代焚书坑儒。
D.“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车太贤主演的电影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畏寒怕冷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臣”,最初指男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D.清代,文官、武官各分九品,并分别以服饰上的九种动物图像表明官职的品级,文官服饰绣走兽,武官服饰绣飞禽。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一寸照片多大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益州录事参军”中的“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阳文”是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或印章上的表面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D.“再拜”是指先后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佳的拼音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谢政”指辞官退休,与“乞休”意思基本相同。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