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时候俊江大爷最吸引我们的,是他会扎灯笼。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灯节,村里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小孩子们也要点灯笼。对我们来说,那时挑着一只灯笼,在夜里到各家去串门,比比谁的灯笼好看,是最好玩的一件事了。
②俊江大爷扎的,就是小孩子玩的这种灯笼。他的手艺很高,在周围三里五村很有名,不少人专门等着买他的灯笼。这种灯笼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最讲究的是扎骨架的技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扎得结实牢靠,这样从外面看着明晃晃的,但又不至于让火苗舔着了灯笼纸,或者很快就散了架。
③一进腊月,俊江大爷就开始忙了,我们那里年前腊月二十七是大集,他要扎出一批灯笼来,赶到这个集上去卖。那个时候,俊江大爷家就成了一个制作灯笼的小作坊,不只是俊江大爷一个人忙,全家老少齐上阵,扎的扎,印的印,糊的糊,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火苗挑得旺旺的,全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干活,说说笑笑的。
④那个时候,黑五虽然很小,但也跟着大人一起干活,我去他玩,他也很少出来了,他娘说他,“你在这儿帮不上啥忙,还净添乱,快出去玩去吧。”黑五有时候不出来,有时候出来了,在外边玩一会儿就又回去了,他说:“我还得回去扎灯笼呢。”黑五可以扎灯笼,那是最让我羡慕的了,因为他家扎灯笼,过年的时候,他就可以挑一只最大最好看的灯笼,在整个村子里游来荡去的,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神气!他还可以参与扎灯笼的整个过程,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神秘、很好玩的事。可是我们都不知道,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只有黑五知道,你说他该有多得意!
⑤俊江大爷去卖灯笼,黑五也跟着去。到了年根底下,集上的人多了起来,俊江大爷将灯笼装满一辆地排车,赶着驴车到集上去卖。俊江大爷拉着一辆车子,走遍了我们这里的十里八乡。车头上竖起一根竹竿,高高地悬挂着一只红灯笼,在风中飘飘摇摇的,别人很远看到,就知道是卖灯笼的来了。
⑥据说俊江大爷扎灯笼的技艺,是跟宫里的一个工匠学会的,那时候他还在我们村地主二力的爷爷家扛活。这个工匠是我们这里的人,早先在皇宫里做匠人,民国后从宫里被赶了出来,辗转回到老家,在乡间靠手艺谋生,走街串巷,在很多村子里游荡。那一年冬天,
吕思清简介他来到我们村里的时候,病倒在路上,在风雪中差点冻死,俊江大爷救了他,将他拉到自己的窝棚里,给他烤火,为他端水送药,足足养了一两个月。这个匠人病好之后,无以报答,那时候正赶上过年,他就教给了俊江大爷扎灯笼。
⑦在我们小的时候,扎灯笼只是俊江大爷的副业,那时候刚刚包田到户,一家家干劲都很足,俊江大爷发家致富的劲头也很大,家里人都说,俊江大爷真是能干,这么大年纪了,又是种地,还去放羊。又说,俊江大爷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他有很长时间都在做乡村里最累的活——脱坯子,据说俊江大爷一天能脱一千块。俊江大爷这么卖命地干活,一是家里穷,不干活没有办法;二是他是个认死理的人,无论做什么他都认一个理,从不偷奸耍滑,说干多少就干多少,要干就拼命地干。跟村里人交往,俊江大爷也认老礼,讲直礼,我大爷比他大,他还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俊江大爷去拜年,到了院里,他都真的跪下来磕头,别人看他年纪那么大,怕他摔着,赶忙去拉,他已经跪下了,认认真真地磕一个头才起来。
⑧土改那个时候,俊江大爷也认死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主家”的地怎么说分就分了,怎么就分给自己了?他说,那不是人家的么,咱们分人家的地,那跟土匪老缺不是一样了
吗?那时候我衍奎大爷是贫农队长,他和工作组给他做工作、讲道理,说那些土地本来是地主剥夺我们贫下中农的,现在分地,就是把我们的土地再夺回来。这个道理俊江大爷怎么也弄不懂,批斗会之后,他一个人夜里趁黑偷偷跑到主家,把分给他的衣服和粮食,又给主家还了回去。他去还,二力的爷爷也不敢要,两人在那里推推搡搡,让值夜的民兵发现了,将他们俩带到了大队部,等问清了事情原委,我衍奎大爷大发雷霆,瞪起眼珠子大骂了俊江大爷一顿,俊江大爷不敢吭气,最后嘟嘟囔囔地说:“你想骂就骂吧,反正我娘就是你婶子,骂我也就是骂你自个儿。”“你说啥!”衍奎大爷像火上着了油,噼里啪啦又骂了他一顿。二力的爷爷被晾在一边,这时赶忙去劝,“别骂了,都是自家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衍奎大爷就厉声喝止了他,“滚一边去!两个贫下中农吵架,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⑨最后俊江大爷分到了土地,在我们村西南有一大块。那天工作组丈量完,打好界桩,天已经晚了,他们走后,俊江大爷还在地里,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走来走去,想到这些土地就是自己的了,既不敢相信,又感到惊喜。他抓起一把泥土,迎着夕阳慢慢撒下来,看着那些土缓缓落到地上,腾起一阵烟尘,他的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天渐渐黑了,他坐在地头上,抽了一袋又一袋旱烟。
实习单位鉴定
⑩那一年,过年的时候,俊江大爷扎了一串红灯笼,在他家大门的门楣上挂成一排,在风雪中飘摇,喜气洋洋的。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一到腊月,俊江大爷都会扎上很多红灯笼,挂在自家的门上,送给我们院里的孩子,也拉着车子到外面村子里去卖。一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都会提着红灯笼,在夜里互相串门,说笑,打闹,星星点点的火光,照亮了我们村里的暗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那时候俊江大爷最吸引我们的,是他会扎红灯笼”,“红灯笼”这个具有传统彩的意象的出现,增加了小说厚重的文化感。
B.文中强调小孩玩的这种灯笼“最讲究的是扎骨架的技术”,一方面体现俊江大爷做活不偷奸耍滑,手艺高超,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第四段中“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神秘、很好玩的事”,“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只有黑五知道”, 以黑五的“得意”凸显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D.文章以回忆的笔触,描写分到土地后俊江大爷的一系列动作,极具电影的镜头感,艺术地刻画出主人公“不敢相信”“又感到惊喜”的复杂心理。
杨承熹微博
【小题2】第6节叙述俊江大爷学艺经历,用了插叙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小题3】英国评论家弗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两个美学概念,其中“圆形人物”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请从小说中选择两个“圆形人物”加以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小题1】B
【小题2】好处:①塑造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俊江大爷的善良淳朴。
②补充交代上文俊江大爷扎灯笼手艺高超的原因。
③交待了俊江大爷的身份,为下文分地后他的一系列举动做铺垫,前后照应,叙事更严谨。
④叙事方式灵活,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小题3】①俊江大爷勤劳善良有手艺,但认死理,顽固保守,不能认清土改的作用;他扎灯笼手艺高超,救济匠人,干活踏实,不偷奸耍猾,但他不敢分主家的地,还送还人家衣物。②衍奎大爷是乡村(底层)干部,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阶级界线分明,但处事暴躁、急进;衍奎大爷作为队长,给人们讲道理,做工作,但当他发现俊江大爷的所作所为,便瞪起眼睛大骂。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过度解读,只能说明俊江大爷技艺高超,谈不上坚守传统文化,选项过度拔高人物形象。
故选B。
【小题2】
崔智友图片
本题考查学生叙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根据“据说俊江大爷扎灯笼的技艺,是跟宫里的一个工匠学会的”可知,该段文字是插叙的内容。插叙的段落需要从情节、人物、主旨、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那一年冬天,他来到我们村里的时候,病倒在路上,在风雪中差点冻死,俊江大爷救了他,将他拉到自己的窝棚里,给他烤火,为他端水送药,足足养了一两个月”可知,通过写俊江大爷救人,帮助照顾人,写出了俊江大爷为人善良热心、淳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由“这个匠人病好之后,无以报答,那时候正赶上过年,他就教给了俊江大爷扎灯笼”可知,该段补充交代俊江大爷扎灯笼手艺高超是因为宫里的一个工匠教授给他技艺。
枇杷可以放冰箱保鲜吗俊江大爷为人善良热心、淳朴,学习高超的扎灯笼的技艺,为下文写俊江大爷分地时把东西还给“主家”,送灯笼给孩子等情节做了铺垫。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行文严谨,叙事清晰。
主旨和读者效果上,俊江大爷救助“在乡间靠手艺谋生,走街串巷”匠人,一方面写出旧社
会手艺人生活艰难,衣食不继,另一方面写出底层人民互帮互助,这一故事的插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注意题干“‘圆形人物’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请从小说中选择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说明题干要求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复杂之处,然后筛选信息,结合人物言行举止进行分析。
如衍奎大爷:由“那时候我衍奎大爷是贫农队长,他和工作组给他做工作、讲道理,说那些土地本来是地主剥夺我们贫下中农的,现在分地,就是把我们的土地再夺回来”可知,衍奎大爷是乡村(底层)干部,心里对地主和农民的界限分的很清楚;由“我衍奎大爷大发雷霆,瞪起眼珠子大骂了俊江大爷一顿”“‘你说啥!’衍奎大爷像火上着了油,噼里啪啦又骂了他一顿”可知,衍奎大爷脾气暴躁,处理事情较为急躁。
如俊江大爷:由“他的手艺很高,在周围三里五村很有名,不少人专门等着买他的灯笼”可
知,他扎灯笼的技艺高超;由“俊江大爷救了他,将他拉到自己的窝棚里,给他烤火,为他端水送药,足足养了一两个月”可知,俊江大爷为人善良,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他“土改那个时候,俊江大爷也认死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主家’的地怎么说分就分了,怎么就分给自己了?他说,那不是人家的么,咱们分人家的地,那跟土匪老缺不是一样了吗”,可见他认死理没有阶级界线,不能认清土改的作用。这是他性格中的缺陷。
如分析其它人物也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其不同的性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