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字立起一堂课
作者:***
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8年第06期
世界犬种智商排行 【摘 要】有的教师对朱自清《背影》的教学,往往不注意文本内容的挖掘,忽略语言建构与运用,忽视学生阅读经验与能力培养。如果教师能通过带领学生品析作品语言,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作品思想内容,更关注文章语言,品味作者如何用语言表现思想感情,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本解读;品语言;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向爱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小学语文教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培训专家,湖北省小语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12月,我在合肥参加某全国教育联盟第七届年会。
年会安排了初中语文的同课异构大赛。我担任A组评委组组长。该组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背影》,共有六位教师参加比赛。
我听了前面的五节课,感触实在深刻。五位教师全都是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均被“背影”捆住了手脚,封住了学生读书的“嘴巴”。语文阅读教学以教为主,不顾学生的主体存在,不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忽略语言建构与运用,忽视学生阅读经验与能力培养,这样的问题在五位教师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声音,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语文成了“哑巴语文”。
北师大g奶女神 第六节课,也就是最后一节课,学生进了教室。可是,教师却没有到。经询问得知教师弃赛了。怎么办?按理说教师没有来,课肯定是不能上了。我拿起话筒准备宣布解散。但是,我看到了学生们一脸失望的表情。我顾不上什么了,和他们一起走进了课堂……
在听五位教师的课时,我一直在思考:面对这样的经典,我该怎么教?我最先的思考是,阅读课一定要做好读书这件事情。围绕“读书”二字,我设计了“整体读—部分读—整体读”的思路。所谓“整体读”,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再次自由地读课文,不做内容的整体把握。所谓“部分读”,就是分段指导学生朗读,其做法是学生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读完后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读出味道来。这一部分是教学处理的重点,以
金丝熊学生的主体决定为主,在对话与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表现力,在发现的基础上读好书,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所谓“整体读”,即在分段读的基础上,整合起来朗读全文。先是教师范读,以感染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朗读全文,如果能背誦下来,那自然是更好。综上所述,就是贯穿一个“读”字,让学生们在读中获得语言经验,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进而学会读书。
但是,和学生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以后,我改变了教学思路。
我: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喜欢读吗?
生(七嘴八舌):喜欢。
我:你们各自读了几遍?
学生有的读了三遍,有的读了四遍,有的读了五遍。(遗憾的是我没有问:“在小学读过的同学请举手,已经背诵下来了的同学有吗?”我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有学生不会放弃这样的文学经典。)
我: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说出点什么来吗?
实际上,我这样做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自读中所获得的阅读体验。我估计学生应该主要谈的是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出我所料,很多学生站起来就说文章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爱的理解。可见,对文本的主题,学生们已经读懂了(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没有理睬这些)。我当然不想止于这样的初读体验。我要追求的是学生们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一会儿,一个女生站了起来,她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很复杂!”
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我说:“请同学们给她掌声。阅读就要有自己的发现,阅读就要有不同的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很简单,大家都读懂了。但是,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却非常复杂,不是一读就能懂的呀!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几个女生小声地说(学生们不爱举手):“我觉得要品。”我问:“品什么?怎么品?”
在与学生们交流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品读。我说:“同学们,下面的时间就是你们的了,开始品读吧。文章的语言就是一座富矿,你们在读中去发现吧。”我要求
学生们画出词语,或是句子,或是段落,甚或是全文,写下自己的思考。
学生们在读书时,我在观察。不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句子不一样,但是所做的注解却惊人的相同——清一是谈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比如一个学生画出的是“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注解是“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父亲是多么关心儿子”。还有很多学生画出了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即正面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做的批注是“这里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大年纪了,还那样艰难地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父亲是多么爱自己的儿子”。诸如此类,没有一个学生针对语言、词语的运用做理解和分析。我不能打断学生们的思路,心想着交流的时候再指出来。
8分钟后,我开始组织交流。一个女生当时拿着话筒,我就让她先说。女生:“在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我从这句话体会到父亲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儿子。”我让她看看自己四周的同学,看大家的理解和她是否一致,举起的手像小树林一样,又是惊人的一致。我问:“还有到其他句子的同学吗?”另一个女生怯怯地举起了手。我热情地请她起来。她说:“请大家看第
五自然段的结尾,‘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写出了‘我’的小聪明。”其实,我已经看到了她的批注,她的批注是“反写”。可是她站起来说的却是对内容的体会,而且不太准确。我说:“你的批注不是这样啊,你的批注是‘反写’。”旁边的同学马上纠正:“这是反语。”我说:“对,正话反说就是反语,说自己太聪明实际是讽刺自己太愚蠢了。”品读开始落到语言的运用上来了,我心里很高兴。但是,学生们还不知道品读语言的方法。
我开始进行归纳:“同學们,刚才两位同学针对自己所的句子进行了交流。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没有起来交流,但是,我已经看了同学们做的批注。我发现大家在批注时谈的都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我板书了‘理解内容’四字)。其实,‘品读’作品,尤其是像《背影》这样的名篇,我们不仅要关注思想内容,更要关注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现思想情感的。”(在“理解内容”的下方,我板书了“品语言”三个字。)
怎样品语言呢?我开始了以下的引导。洛克王国宠物组别
我说道:“请大家看第一位同学出的句子,‘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大家拿起笔,把“再三”二字删掉,把“甚是”改为“很”,将“终于”删去,把“颇”删去,于是,句子变成了“他嘱咐茶房,很仔细。但他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我先让学生们自己比较着读一读,然后再和他们一起比较着朗读。读完后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马上说:“改的句子没有原文好,改动后的句子虽然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但是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感情就淡了许多,一点儿味道也没有了。”我说:“这些词语能改吗?”学生们回答:“不能。”我说:“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呀!怎么品读语言?就这样品语言,这就品出了语言的‘味道’。”(我在黑板上“品语言”的后面加上了“味道”二字。)
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们将目光聚焦到“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上。我说:“同学们看这句话。大家认为是反语,不错,这就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有时正话反说比直言要有味道。但是,你们关注了这句话中的‘唉’字没有?”同学们纷纷摇头,显然,这个“唉”字被大家忽略了。我问:“这个‘唉’字可以删去吗?”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生:不能删去!
我:为什么不能删?
生:因为这个“唉”字写出了“我”的“后悔”。
我:给她掌声。
(掌声过后,我进一步追问这个“唉”字里还有什么。)
生:这个“唉”字里还有“惭愧”。
生:这个“唉”字里还有“内疚”。
生(小声地说):还有“自责”。
我:是呀,同学们,一个“唉”字包含了作者多么复杂的感情啊!这个“唉”字里有后悔,这个“唉”字里有惭愧,这个“唉”字里有内疚,这个“唉”字里更有满满的自责呀!这个字能删去吗?
生(齐声说):不能。
我:那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呢?大家试着读一读。
我听到学生们有的读得很重,有的读得很轻,有的叹着气读。我请一位叹着气读的女
冰箱保鲜12345哪个冷生站起来读,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文中“我”的复杂情感。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待掌声停下来,我说:“同学们,怎样品语言的味道?我们可以将原文的词语、句子删一删,换一换,改一改,然后比较着读一读,语言的味道就出来了。知道了吗?”大家点头表示同意。
我接着说:“这篇文章的语言确实值得我们玩味儿啊,字字珠玑。正如之前那位同学说,作者复杂的情感就包含在这样的字里行间。同学们,你们再一,品一品。”
很快,一个女生举起了手,说道:“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有这样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中也有一个‘唉’字。” 我说:“你讲一讲。”女生:“这个‘唉’字,也不能删去。因为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我问:“是怀念吗?”同学们回答:“不是。因为这时父亲并没有过世。”女孩纠正道:“是思念。”
我再一次追问:“仅仅是思念吗?还有什么?”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
生:有内疚和自责。
生:有渴望和期盼。
生:有心中无比的痛。
北京贷款利率 生:有无法表达的沉重!
……
我示意学生们停下来。我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体会很独到。文章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作者将得与失、对与错、悔与愧、爱与怨,将与父亲的一切的一切,都凝聚于结尾的这个‘唉’字上了。从这个‘唉’字,我们看到父亲那蹒跚的背影,看到大去将至的背影,更看到了伏案叹息的‘我’。这一个‘唉’字呀,此时此刻,我们已经无法言说……唯有读,才能表达我们的真情。同学们,我读前面的句子,你们就是伏案的‘我’,读出你们的叹息。”
我开始朗读课文。当我读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时,学生们自觉地跟着读了起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读罢,教室里沉默良久。
课后,有听课老师和我说:“这篇课文多少人教过啊。但是,还没有人像你这样关注过这个‘唉’字。一个‘唉’字立起了一堂课,好独到!”
我感慨良多。文本解读与教学处理固然重要,但是还有其他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都有读书的潜力,而正是这样的潜力,便可将阅读推向语文的巅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