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文化看台
ULTURE
红题材影视“剧”变
庆节来临之际,北京秋天的味道更为浓烈,走在古老的街巷中,树叶
从眼前簌簌飘落,空气中洋溢着金灿灿的暖调,如走入画中。远处,隐约传来为庆祝十一而播放的一些红经典影视剧主题曲,怀旧的气息仿佛把人带回了那遥远的年代。平日里难得有时间去追忆、感悟,现在,姑且伴着悠长的旋律,任由思想驰骋。我开始回想起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也回想起儿时记忆中的经典——地道战、地雷战,以及潘冬子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嘎子的调皮机灵。红影视剧走过了几十年历程,在历史的洗礼中不断变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如今,红影视剧再次步入辉煌时代,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今人,让我们去回味,去追溯……
红影视剧情节演变
从宏观上说,中国红影视剧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但真正“红”起来,是在近70年间。早期红影视剧受样板戏影响,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彩,但形式趋于格式化。那个时期的革命影视作品,好人永远战无不胜,坏人最终一败涂地,好人成为神话,坏人沦为小丑,剧情往往大快人心,结局已在预料之中。
90年代成为红影视剧的分水岭。随着改革的巨变,思想的洗礼,人们在商品大潮中开始缅怀那段峥嵘岁月,于是,红影视剧再次迎来了辉煌时代,《激
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等革命影视剧掀起了红热潮。几部影视剧中的情节、人物、场景设置早已突破了早期影视剧中革命浪漫主义彩,使得这个时代的红影视剧更为深入人心。
俄罗斯文学家郝尔岑说过“历史没有剧本,一切历史皆是心史”。红经典影视剧同中国历史紧密联系,早期影视剧作品历史英雄主义彩浓郁,剧中叙事一般采用革命与反革命的对立方式贯穿整个剧情,叙事策略单调,虽然革命浪漫主义也时有展现,却始终无法摆脱单调的语言和样板式的人物形象,感染力相对不够。而今的“红经典”改编剧和原创剧在进
本刊记者
张宇
行叙事时,注重将历史人物的塑造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力图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中沉淀出悲壮美、崇高感、价值观等。电视剧《亮剑》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在当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真实历史背景下,通过几个故事的叙述和几个人物的塑造,用诗般华丽的影视语言,成功地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呈现了历史之“象”,又融合了艺术之“境”,很好地实现了叙事和写诗的对立统一,造成观众观影心理上的真实感和美的享受,激起了如潮的感动。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环境的日益宽松,近年来的红经典影视剧,开始
文化看台
ULTURE C
尝试突破经典原创文本,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之下,开始逐渐突破禁区,挖掘人物、事件的亮点,用新鲜复杂的历史事实,以感性的形式重构历史。如影片中的伟人们开始从“神坛”走向人间,更多地被作为普通人,展现他们超凡脱俗背后的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和平常状态,与此同时,复杂的历史事件开始浮上水面。与以往导演的避重就轻绕路走不同,近年来红经典影视剧不再刻意回避这样的
历史,如《历史的天空》中关于党内斗争的荒谬和惨烈等。这些曾披着神秘面纱的事件转化成艺术上的亮点。
在叙事事件跨度上,当前的“红经典”影视剧也发生了转移。如《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除了前面几集有显露战争意
味,剧中叙事的着力点已经转向战后石光
荣的家庭生活上。叙事时间的转移,使得上一代人同后一代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冲撞,这
些冲撞形成了“红经典”影视剧叙事的
新的亮点和看点,受到观众的喜爱。从“形似”到“神似”的特型演员
红影视剧中的人物在历史中往往占有重要分量。由于人们对领袖们充满热爱之情,在演员的选择上,须做到形神兼备。被选为领袖的演员被称为“特型演员”,90年代初期演员的选择,“长得像”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当时的观念是:演技可以逐渐雕琢,长得不像就没办法了。于是,当时涌现出古月、王铁成等一批形神兼备的特型演员。
在银幕中,最经典的扮演者古月,曾是叶剑英元帅亲自圈定的特型演员。但军人出身的古月之前并未接触过演
艺界。在接受这一角时,古月曾有各方
面的担心,但经过数次历练打磨,他在银幕中的形象逐渐与融为一体。有人说,他是为演而生,他本人也把这
当做特殊而又神圣的事
业。
继古月之后,王铁林版的周恩来也为人们所熟知。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1977年,形似周总理的王铁林在话剧《转折》中首次饰演周恩来,成为舞台上扮演周总理的第一人。深切缅怀着周总理的人们对王铁林赞誉有加,此后,王铁林在多部电影中出演这个角,并不断积累,走入了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屏幕形象越发生动。
随着红影视剧的兴起,仅仅“形似”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观众们有了更高的要求:领袖也应该是剧中的一个角,演员要去塑造他,长得不一定非常像,但一定要在神韵上逼近领袖。于是,以唐国强为代表的“神似”特型演员进入了观众视线。
自1996年初次在电影版《长征》中扮
演以来,唐国强已经扮演过了18次。在此之前,曾有很多特型演员扮演过,但唐国强是其中影响力最大
的影视剧版“”。这不仅在于他扮
演的数量之多,更在于唐国强深厚的文艺底蕴,突破了特型演员“形似”瓶颈,在角塑造上不断超越自我,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在《建国大业》中,国母宋庆龄扮演者许晴也是“神似”的典型。她美丽稳重而又细腻端庄的神态,加之演戏时反反复复地思考和体悟,使她在《建国大业》中的形象深入人心。
侠客风云传大地图攻略
树精反角并非生而为恶
在早期红经典影片中,反派人物是脸谱化的。那时看电影,不用分辨谁是好
人谁是坏人,一眼便能看出来。如《小兵张
嘎》中的这名胖翻译官,一定要用“胖”来
突出他养尊处优好吃懒做的特点。一出场
就显出欺行霸市之态:“老子在城里下馆
子都不要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演反面人物出经典语言
彩是很难的,因为电影制作时会把有限
的胶片留给正面人物,一个专演反面人物
的演员,一辈子如果能有一个角被人记
住,就很不容易了,但老艺术家刘江是个
例外,他有两个代表角,一个是溜须拍
马的汤司令,一个是地主恶霸胡汉三。他
有两句经典台词:“高,实在是高!”“我
胡汉三,又回来了。”这一时期的反面人
物有着鲜明的个性彩,处处横行霸道,
无恶不作,是个彻彻底底的恶人。反派人
物越是恶,就越衬托出正面人物形象的伟
大,这种善恶两极分化明显的格局只会出
现于纯粹的影视剧中,与现实世界的人性
相去甚远。
90年代末,反派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些
变化。在姜文1999年拍摄的影片《鬼子来
了》中的翻译官,因为怕死,把鬼子骂中国
人的话,改成了“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
的爷,我是你的儿!”虽然汉奸的形象仍是
脸谱化的,但台词已经开始显露出真实的
至上励合马雪阳人性——“坏人”也怕死,不是到哪都那么
蛮横的。这样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出现在近
两年拍摄的《小兵张嘎》中。
到了20世纪初,反派人物形象在剧
中有了很大变化,开始脱离脸谱化模式。
在2008年热播电视剧《潜伏》中,李涯这
位反派人物,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同情:他
不仅形象出众(这在之前是不能饰演反派
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党国忠贞不二,
何晟铭 于正
对家人体贴入微。当被问到为什么从事秘
密工作时,他说:“为了孩子将来能过上好
日子。”这与“正面人物”已经没有太多区
别,只是各为其主而已。至此,反派真正
被还原为了一个人。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深入其情感
世界和平常生活的讲述方式,更为现代的
观众所接受。而剧情的多元化、角内心
世界的显化、人物的生活化、演员形象的
神似化,是70年来红影视剧发展的主
流趋势,在变迁中,文艺作品用一种最佳
佛眼佛母咒
形式将历史传承下去,并在当下娱乐化的
消费社会掀起了收视热潮,对当今主流核
心价值观的塑造,是十分有力
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