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作者:周文坤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9年第8期
周文坤/南宁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院
摘 要: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行业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工作就业“供”与“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从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突出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为社工行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就业;供需矛盾
一、研究背景
接……”这条引发了笔者对社工就业供需失衡问题的思考。笔者相信,这绝对是大学社工专业教师
和社工机构管理者最真实的、发自肺腑的感慨,同时带有几分无奈,因为这就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近十年来,随着政府“放管服”改革步伐的加快,社工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社工人才就业供需的情况正如这位老师所感慨的一样,一方面,社会对社工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意愿却很低。导致这一“供”“需”之间脱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够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效链接呢?笔者基于自身从事社工工作十年的经验,尝试浅析社工就业供需矛盾如此突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与社工同仁共同探讨。
二、社会工作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
周星驰的女儿 一个问题的产生必定是多重原因导致的结果,社工就业“供”与“需”缺乏链接也是如此。既有社工个人的认知,也有学校教育的现状;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条件;既有传统影响,也有现实考量。笔者将具体原因归结如下。
(一)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巨大
在传统就业观念里,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或者事业编才是首要选择,无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其他职业就业,最后实在走投无路才会选择做社工,这是绝大部分社工专业学生的心声和真实想法。而且,岗位稳定、收入高、社会认可度高、发展前景好、专业对口、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地理位置优越(离家近),诸如此类,皆是社工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基本要求。反观社工行业就业,在同等情况下,
社工行业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社会知晓度和认同度不高、社工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对来说工作稳定性也不是很高,等等。这与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刚好相反,社工学生毕业后不选择社工行业就业也
在意料之中。
(二)社工专业学生生源不足
笔者将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人数的比例和十年前进行对比,报考第一志愿的人数比例还是10%左右。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调剂过来的,在被录取之前,几乎都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专业,很多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也是从网络上了解到的。调剂过来的学生,了解和接受社会工作需要一定的过程,部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较快地接受这个专业;部分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从骨子里也不认同这个专业。在这种排斥状态下,肯定是没有兴趣学好这个专业的,对于专业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就更谈不上了。因此,生源是影响学生选择社工行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专业实践的质量有待提升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且过于泛化,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因此,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学习,是适应社会工作中国化、本土化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大一
就开始的同步实习,还是大三、大四开展的集中实习,实习对于就业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3]。众所周知,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都非常重视社工的实践,并且在培养方案里还专门设置了实习学分。关于实习,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社工专业学生认真地实习单位开展实习,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残联、社区居委会等,在这些单位和组织中实习,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做的很多都是行政性工作,与真正的社工工作还有很大差别,导致很多社工学生误以为这就是社工工作,严重影响了社工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的选择;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为拿到实践学分,随便一个单位把章给盖了,这与社会工作学生培养方案的实习相差甚远。
(四)学校和社工机构之间的互动不足
学校和社工机构应该互通有无,密切来往。但现实情况是,社工机构忙于搞项目,做服务,对于和学校的对接工作关注不多,联系较少。同时,学校教师忙于教学和科研,很少有时间加强与社工机构的互动和联系。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和社工机构签署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但绝大部分流于形式。学校与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导致社工机构不知道学校培养学生的情况,学校也不知道社工机构就业需求的情况,最终使得机构缺人,社工毕业生愁就业。这与学校和社工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有很大关系。
(五)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低
社会认同度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较低的社会认同度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间接导致社工专业人才流失[1]。在我国台湾地区,民众对社工的知晓度较高。而在大陆地区,由于社工发展起步晚,民众对社工的社会知晓度还不是很高,因而对于社工认同度低,这也在情理之中。由于社工是一个新事物,社工工作成效及专业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的意愿。
(六)社工薪酬福利待遇偏低陈乔恩和霍建华
为了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每一个家庭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而言,在完成学业之后,对未来就业会有一定的预期[2],希望能够回馈家庭十几年来对其教育的资本投入,而眼下社会工作相关岗位能够提供的微薄的待遇显然缺乏吸引力[3]。“低起薪”对于大学生个人、家庭及社会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由于薪酬福利待遇低,导致个人发展前景不明朗,对社工专业毕业生缺乏吸引力[4]。由于各地政府投入社工行业购买经费的差异,各地社工薪酬待遇也略有差异,但不管大家是否愿意正面承认,社工的平均薪资水平普遍相对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是出于现实生存的需要,还是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量,社工的薪酬待遇是直接影响社工专业学生就业和社工机构招聘供需失衡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建立社工专业就业供需有效链接的建议
从以上多重原因分析不难看出,要解决社工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从多视角、全方位的方向多管齐下,才能有效缓解目前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问题。笔者结合原因分析及自身工作实务经验,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强学生引导工作,协助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
针对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社工学生选择社工行业就业的问题,笔者建议学校教师做好学生引导工作,寻一些正面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工的正面理解和认同。当然,前提是社工专业教师需要对整个社工行业发展有相当的了解。只有教师关注、了解社工发展的相关信息之后,才能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若是教师对于目前社工专业发展情况不是特别了解,或是对于社工专业发展前景持非常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负面观点就会传染给学生。大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若是能够给社工学生提供真实的、可信的、有价值的正面信息,对于影响和塑造社工学生的就业观大有裨益。
魔兽世界烹饪配方 (二)慎重选择实践基地,严把社工学生实习质量关
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生的实习,学校应该严把质量关,对于学生实习基地的选取,要特别关注。学校需要选取专业的、有情怀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避免学生随便一个工作单位盖章的情况,从源头上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还可以和社工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社工专业教师需要
加强与社工机构的联系,随时随地了解社工机构的动向及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将学生送到离实务场域最近的地方实习,加深社工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理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展实习,教师定期进行实习的督导和跟进,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加强校社联动合作,协力营造合作共赢新局面
社工机构可以主动与国内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开展合作,打造“校社”联动的互惠机制。主要通过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高校聘请校外讲师、定期开展校园招聘会等多元举措,促进社工机构与大学的互动和合作,定期为社工机构输送“批量”社工后备人才[5]。首先,学校可以邀请社工机构进行校园宣讲和招聘,通过“真社工”现身说法,近距离和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其次,学校可以聘请有实务经验的校外导师进行授课,将实务经验转化为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工及社工服务。最后,学校可以和有实力的社工机构联合办学,共同开发实务课程,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社工机构与学校的直接互动。此举既缓解了机构招人难的困境,也为社工学生创造了就业就会,同时提高了高校学生就业率,可谓是合作多赢的有力举措,也将为社工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整合社工传播渠道,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认知度
只有加强社会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知度,才能使社会大众了解这个行业,知道
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4]。全方位、多层次、整合性地拓展传播渠道,是社工服务得以广泛传播的关键。传播渠道一般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外展服务、阵地宣传以及服务参与者的口口相传,等等。无论什么渠道,都需要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和连接,多管齐下,扩大参与。同时,在服务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让社会大众能够快捷、高效地接收服务资讯,提升社工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6]。另外,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社会认知度,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社工专业,为毕业之后选择从事社工职业奠定基础。
(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切实提升社工薪酬吸引力
只有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利益,才能切实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而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社会工作者队伍,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水平[4]。政府应该出台与落实相关社工发展政策,提高购买社工服务的标准,加大社工购买力度,提升社工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营造良好的社工行业生态环境。同时,制定更多惠及社工人才扶持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工专业优秀毕业生从事社工工作,并想办法留住社工,让社工扎根实务,以人民为中心,将社工服务做精、做细、做实、做专,让社工专业成为政府和众联系的纽带,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四、结语
随着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不断推进,社工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工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不愿选择社工行业就业,笔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的应对之策在当下的社工发展环境中也只能是一种倡导和呼吁。这种“供”与“需”之间的矛盾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一个专业从产生到获得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但是,笔者始终坚信,只要社工工作人员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扎实开展专业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助人作用,社工这个朝阳行业在新时代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汇报工作
[1]刘畅.社会认同度对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以A大学两届MSW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安钧灿
杨坤个人资料简介 学,2014.
[2]肖怡虹.北京市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3]凌文豪,张玲.基于就业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4(3):136-140.
[4]吴鹏森,王慧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问题分析——以上海S高校为例[J].上海政法学
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6):134-14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