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网游游戏好玩
朱志勇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大陆众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然而正在接受训练的学生却在不断的发问: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了吗?本研究旨在调查南京师范大学最早毕业的四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四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途径与就业取向和态度等。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通道是企业与高校,而真正从事社区服务以及社会工作的比例很小。参与调查的在籍学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还没有被社会认同,政府应该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履行更重要的角。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Is Social Work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ized?
Zhiyong ZH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major of social wok has been provided at many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China, but their students often raise the questions: “Is social work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ized?”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social work graduates’job engagement and current students’ social work ideas, curriculum training, obtaining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pproaches, and occup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ttitude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nds that the majority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 mainly goes to corporations and universities, and very few graduates are engaged in social work. At the same time, current students in social work think that social work has not been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They claim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key role i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Key Words: Social Work, Specializ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1【作者简介】:朱志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区)发展、藏族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zzy@bnu.edu.
作者附注:本研究问题是我2003年8月-2004年12月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给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讲授《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时产生的。2004年以此论文报名参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组织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时被告知可以参加会议,但是不能在会议上陈述该论文。在我本人没有投稿的情况下,该论文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名为《社会学》的杂志发表了(2005年第2期1-6页),但该杂志没有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2018年6月16日我在九江学院参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文化内涵提升研讨会”时与在国内外从事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的陈社英教授谈及这一段我曾经涉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经历时,他对我提及的这个研究题目非常感兴趣,请我适当修改后正式投稿《清华社会工作评论》,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研究提供一个历史实证案例,在此特别致谢。该研究当年也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白友涛教授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一、研究问题
福原爱和江宏杰截止2004年11月,中国大陆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就有152所,这也只能说明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了生存的空间,然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却仍然是个现实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提出有关这个专业的训练科学与否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例如:社会工作专业到底应该依附什么样的院系或学科?现有的社会中有我们的位置吗?我们毕业后能干什么?经过大学四年的训练我们就真的能成为社会工作者吗?等等。这些问题使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我开始思考:社会工作职业化了吗?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会职业化吗?
在谈及职业或职业化时,与之相应的是专业或专业化。从社会工作在西方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工作具有实践、专业与制度的三维性质:实践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解决助人;专业的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助人;制度的社会工作以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政策和项目助人。相对而言,一个社会中社会工作是否专业化,不仅影响社会工作的实践层面和制度化层面,而且也受它们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不一定能导致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职业,因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受到社会和机构环境的制约”,如法律的制定、政府的支持等。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系)在普通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社会的需要和社会成员的认同却没有达到学者以及受过专业训练者所期盼的状态。西方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产生及其发展却是学术、学者团体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成了某些高校扩招学生,装潢门面的一个工具,或是“学科建设
的新增长点”,即使这样的高校严重缺乏有关专业的师资。因此,社会工作(理论与专业教育)“本土化”的讨论忽略了西方社会工作发展机制与制度的本土化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衡量专业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早期对社会工作是否是专业性的职业作探讨的是亚伯拉罕•弗莱斯纳(Abraham Flexner),他在1915年提出界定专业的六条标准:(1)专业基本上是带有重大责任的智力操作;(2)它们从科学和学习中获取其原材料;(3)这种材料服务于一个实践的和清楚界定的目的;(4)专业拥有在教育上可沟通的技术;(5)它们往往是自我组织的;(6)它们具有日益增加的利他主义的动机。这篇文章1915年发表于一个学术会议上,并收于大会的论文集,然而《社会工作实践研究(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杂志于2001年再一次发表了这篇文章。以此六个标准来判断,亚伯拉罕•弗莱斯纳当时认为美国的社会工作还没有专业化,那就谈不上职业化了。现在社会工作已经被“贴上了专业化的标签”,然而,艾琳•甘姆布瑞尔(Eileen Gambrill)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以权威为基础的专业(authority-based profession)”,因为社会工作所从事的行动一是“呼吁信念和信任(faith and trust),以及把良好的目的当作良好结果的证据”,二是“把伪科学(pseudoscienti c)装扮成科学”,这两种途径依赖的是“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而不是“证据标准(evidentiary criteria)”。以她的观点理解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她所指的“权威主义”恐怕就是我们高等院校的“学者体”,而“证据标准”就是接受社会工作训练的“学生(包括已毕业的)体的状况”以及社会及其组织机构对社会工作的接受认同状态。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研究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到底从事了什么职业?现在正在接受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状态如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1997级(20人)、1998级(20人)、1999级(59)与2000级(89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前三届的数据来源于当界学生的帮助统计,2000级的数据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学工处的统计;二是社会工作专业在籍大四学生的调查,旨在了解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服务对象、专业课程的设置、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途径以及对就业取向与态度等。调查方式主要以开放式的问卷(见附录一)形式为主。南京师范大学2001级社会工作专业一共有84名学生,参与调查的有70名,调查率为83.3%。
三、资料分析与结果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所获的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一)四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外地车过户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于1994年,它是江苏省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办的社会工作专业,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理事单位。起初三届是大专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1997年开始社会工作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到2004年为止,已有四届本科生毕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参见表一。从表一可以看出:
1. 企业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一个主流去向。他(她)们在企业中一般从事行政工作,诸如文秘、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营销、保险推销、财务以及一般的公式文员等。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一方面公司对他们进行相关职位的培训,同时他们自身也不得不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对有关工作的专业性知识进行“充电”。当然,他们也不否认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给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所起的作用。
2. 高校是社会工作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随着高校对师资的要求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能留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很多是从事学校行政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如辅导员、院系行政秘书、团委工作等。因此,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的道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很少,大多数的学生考研的方向是社会学,也有少数是心理学、历史学等。
3. 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毕业就业选择的共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但国家公务员考试、省市级公务员考试公开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位置很少(这在后面还会讨论)。这从某一程度上说明了公务员的就业去向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在这些微小的比例中,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居多,这也许说明了该专业的“用武之地”。
4.福利院、残联等一些社会福利组织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中比例非常小。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的专业”,然而,事实是经过四年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拥有专业理念、伦理和技能的毕业生却基本不或很少选择“助人”的工作,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社会工作专业在籍大四学生的调查
1.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服务对象
调查的人员中,有62人(88.6%)人认为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其余是“服务于人与社会”、
“话语平等,尊重个体”、“尊重每一个个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权力、空间、潜能和自由”、“帮助有困难的人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以及“以人为本”。有50人(71.4%)认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弱势体”,15人(21.4%)认为是“社会和社会中所有的人”,其余为“社会适应出现问题的个体或体”、“有发展障碍的个体”、“有共同需求的团体”、“在社会中不到位置与价值的人”。
2.专业课程改革
在接受了接近四年的专业训练(开设的课程见附录二)后,学生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出改革的建议。其次的建议为“师资队伍需要建设”、“与社会学专业课程做出明确的区别”、“增添介绍社会工作最新发展状况的课程”、“增添实践性研究的课程”、“邀请一些非政府组织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授课或讲座”、“增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提供可操作性与本土化的课程”等等。
3.获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信息的途径
除了从专业课程获取知识信息外,研究者调查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其它途径。53人(75.7%)阅读过《中国社会工作者守则》,17人(24/3%)没有阅读过;51人(72.9%)浏览过国内有关社会工作专业或协会的网站,19人(27.1%)没有;15人(21.4%)浏览过国外有关社会工作专业或协会的网站,55人(78.6%)没有;27人(38.6%)了解国内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期刊,列举的期刊为《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社区》、《社会学研究》、《青少年工作》、《社会工作》、《青年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工作》等,43人(61.4%)不了解;42人(60%)了解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或学术)组织,列举的例子有“爱德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疾人协会”等,28人(40%)不了解。
4.就业的取向与态度
所调查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对就业的取向和态度如何呢?31人(44.3%)希望从事管理性的工作,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26人(37.1%)选择把公务员或教师作为自己就业的选择;7人(10%)希望将来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心理咨询、民政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2人希望做编辑、记者;2人希望从商;其余的选择了律师、翻译等。由于社会上各种单位已经开始组织招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各个高校也组织不同的人才招聘市场为毕业在即的学生提供机会,所以这些调查的学生也已经提前加入了大学生就业的大军。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他们认为有如下的主要原因:
1) “政府、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或认可存在不足,该专业尚未制度化”;
2) “学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质量及专业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3) “毕业生素质差,自身对专业缺乏信心”;
4) “没有自己的组织作为支持,国内的社会工作发展不够完善,国内也根本没有或很少有对口的职业”;
5) “政府没有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更拖的相关岗位”;
6) “没有资格认证”;
7)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
8) “政府没有推出相应的政策与资源”;
9) “职业声望低,收入微薄”;
10) “专业性质不明确,实用技术不足”;
黄海波直播11) “目前国内就业结构混乱”;
12) “粥多僧少,供大于求”。
61人(87.1%)认为社会工作专业还没有被社会(政府、其它组织)所接受和认同,对于如何提高这种认同感,他们的看法如下:
1) “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与目的,向社会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应让这种专业与职业制度化”;
2)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法律,保护、扶持社会工作专业”;
3) “政府部门为该专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识”;
4) “各级政府都不了解这个专业,应努力让他们深刻了解,这是前提”;
利智性感5) “政府领导决策层应明确社工的定义、作用,接受社工的理念,政府适当缩减传统的非专业化的社区
管理模式,提倡专业化的服务”;
6) “政府应出面为社工宣传,政府的一些职位应对社工学生优先考虑”;
7) “与其它组织结合,进行学习式的合作”;
8) “专业划分时应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范围,应有相关的职业考核”;
9) “加强和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与教育,旨在提高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他们融入社会证明给社会看,从而推动发展“;
10) “严格划分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界限,规范社会工作这个行业的制度”;
1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社会工作的相关组织应更加体系化”;
12) “各高校应严格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使社会了解熟悉社会工作专业概况”;
13) “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同时也要使中国人的观念与国际研究接轨”;
14) “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建NGO,服务于社会,扩大社工的知名度”;菊花古诗
15) “重塑教师的素质”;
16)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多投入资金”。
四、结论与讨论
社会工作学术界关注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问题、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伦理与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西方很浓的宗教社会文化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成熟发展孕育了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其专业化与职业化也日蒸制度化。而中国现有政治制度的特殊性、社会文化(较西方文化)的异质性、社会福利制度的行政性,使得“社会工作专业”的“移植”、“专业教育”与“专业职业化”等出现了尴尬的“一相情愿”的景象。一方面学术界认为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已经专业化、职业化了,而高校专业培养出的“专业者”却在质疑:“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了吗”。
一门专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与否不仅靠该专业的学术圈的“话语权力”来评量,还要看训练出来的专业者自己能否认同以及能否被社会认同和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政府应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做大量的工作,这是有其道理的。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成熟脱离不开政府的认同与支持,2002年全国有477,000个社会工作职位,其中十分之四的职位是由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而且,他们的收入基本上都高于其它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然而,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单从2005年国家
公务员招考的职位与要求来看,“中央党机关”、“中央行政机关”以及其“垂直管理系统”提供的5,461个职位中,职位专业要求中居然没有一个是“社会工作”的,这不是说这些职位中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可以胜任的,而是足以说明政府及其官员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了解、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果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政府都不能认同社会工作专业,又如何奢望社会去认同和接受这样的专业呢?
调查的学生也提出了专业训练的科学化的问题,这可从学生有关“课程设置”、“学生素质”、“技能”“实践性”、“师资”等问题中可以看出。对照西方、香港、台湾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训练,大陆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的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值得商榷。另外,从南京师范大学这个早期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科的师资来看,至今还没有一个是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虽然这是正常的,因为到如今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还缺少硕士点,更不用说博士点)。那些近年来为了扩招需要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师资力量就更成问题,他们不但缺少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更没有人真正从事过社会工作实践。而西方高校中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有实践经历。这毋庸质疑地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素养、技能和实践能力”。
如果一个专业的发展仅仅成为专业学者“自我话语和私欲膨胀的”的平台,这势必影响到我们所训练的学生对专业的“信心”,更会影响我们对移植这个专业的初衷的实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