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9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研究
—以实践教学为视角
王艳丽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摘 要:实践教学为目标的职高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是以构建高职社工专业为基本思路,主动服务学校所在城市和地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定位与布局,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并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政校行社协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借助各种优势,引进优质资源,提升教学水平。社工专业内涵建设需要基于社工行业岗位调查、基于社工服务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以实践教学效果为引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典型社工行业气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社工专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设,与招生、资源配置、教学科研、就业等环节政校行社长期协同增效。 
关键词:行业发展需求;实践教学效果;高职社工专业;协同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9)01-0037-06
收稿日期:2018-07-18
基金项目:2017年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于政校企三方视角的志愿服务研究”(项目编号:
201712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艳丽,法学博士,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一、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运行存在的问题
专业通常是指对接区域产业链条,可以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教学,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关联基础、利益契合基础的若干相近专业的共同体
[1]
。专业设置的依
据是当地发展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的优势产业,是以特优势专业为龙头,对应若干岗位的统一体
[2]
。据此定义的社会工作专业是指对
接社会工作服务链条,可在社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完成实训及实习任务,有共同资源基础、服务技术基础、社会关联基础、利益契合基础的若干与社工专业相近的共同体。可以纳入社工专业的专业,是对接所在城市社工行业发展,经过反复论证并不断优化了的专业共同体。社工专业的构成,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接学校所在城市或地区社工行业发展需要,以社工服务行业岗位设置为切入点,以社工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社工专业的内涵建
设,突出强调政校行社协同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发挥社工龙头专业引领作用,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善用地缘、政策等资源优势,从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两个方面评估专业建设的质量。与理想状态对比发现,现实的社工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虽说学校整体上要回应所在城市发展需要,以就业和招生情况好,作为开办相关专业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办学资源配置、教学监管的各个环节均存在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层级节制的科层体制导致部门壁垒和专业本位主义,使专业相关专业的协同运作与增效举步维
艰。科层组织使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被边缘化,有关专业课程论证、设计、实施、评估等方面的知情权、话事权难以实现,不得不只顾低头拉车。
王宁逝世
二是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专业内涵建设任务艰巨。专业建设资源配置,因僵化的教学管理以及缺乏问责制的考评机制,导致专业建设质
王艳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研究第1期38
··
量评估表面化、形式化、材料化。专业内涵建设需要的社工岗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查与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持续修订等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和有效。社工专业的龙头作用难以显现,社工专业实则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协同学主张的协同治理日益成为当代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中倡导的主流做法,也同样可以借鉴到高职社工专业建设的探索中来。
二、对接行业发展需要 
优化专业设置
一句话让别人关注你1.主动服务所在城市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定位和布局
作为所在地政府投资兴办的高职院校,理应主动为举办城市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对接着高端服务业中服务范围广泛、服务链条较长的社区服务[3]、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涉及了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妇女社会工作服务、家庭社会工作服务、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等15个专业服务领域[4]。以我校所在的珠海为例,作为移民城市,是城乡社区皆有的经济特区。在自贸区体制下,大批外籍人士的社会福利如何与其国籍所在地的法规对接;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家庭在生活、教育、社会融入、福利保障、矛盾协调处等方面有巨大服务需求,需要专业社工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贴身服务。据此说明,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等诸多方面,蕴含大量社会工作专业链的岗位需求。
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社工专业构建,既涉及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和需求因素,也包含中观层面各种权力主体关系和资源配置,还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专业教学活动。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等诸多方面达成专业认知共识[5],顶层设计的协同性增效,高职专业建设方能成为“创一流阶段”办学主体的立校之本、兴校之策。
现代职业教育三性(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及三观(能力观、基础观、过程观)要求高职社工专业内涵建设的理性程序[6],是社工专业对应的社工行业岗位调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查与论证—岗位职业核心能力确认—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研讨与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社工服务类实务项目策划与实施占主导的实践教学安排—有着社工行业职业气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宫锁沉香结局(1)社会工作专业涵盖的专业及对应的岗位
社工专业涵盖的专业,包括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社区教育、社区养老服务与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等。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对应的岗位则包括三类:第一类属于政府序列的乡镇政府(街道办)的服务操作岗位(基层所说的“7站8所”的工作人员);第二类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青妇等团组织里的一线服务岗位,以及在社区居委会任职,由政府招聘的8大员(社区工作者—民政指导员、计生指导员、综治管理员、妇联工作人员、残联工作人员、工会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管理员、人民调解员等);第三类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其中,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机构里的一线社工、社工助理、行政干事、社工项目助理、活动干事等,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
(2)基于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置
高职作为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教育,在课程设置目标上,理应考虑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要求不能一味沿袭本科的理论性学科式描述,而应事先进行社工职业分析,探究职业共同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在社工服务项目设计、服务实施、服务评估、服务跟进等一线临床服务直接使用。据此,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紧密依靠行业专家,深入到社工行业实际服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深入调查、剖析、论证、实践,才能将岗位所需的知
王艳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研究
第1期39
··
识、技能、态度、情操转化为教学领域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除了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外,还需将社工专业课程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依照真实社工服务逻辑进程进行排序,减少学科化导致相关知识的重叠与重复。相比以往以学科背景设置专业强调知识储备,高职社工专业的职业知识传授时,只需那些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教学进程也须按照真实社工服务过程,按顺序和步骤组织教学内容,这需要对社工行业相关知识,进行集约化流程化再造[7]。
3.政校行社协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效果为引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8]。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源于社会需求,却是社会制度设计的产物,有着与政府、社会、社区的天然联系。发挥社工专业自身的特优势,构建政府、学校、社会、行业、社区、机构的多元协同平台,是社工的基本实务技能。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完成,尤其是社工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要靠体验并训练出来的,而不能凭空讲出来。社会工作是强调临床经验积累和方法技巧运用的专业,高职师生只有透过大量真实工作情境的观察、体验与反思,方能有更多机会感知、体会社工的职业情怀;反复对标社工行业职业伦理规范与素养标准,不断加深对社工价值观、社工职业道德规范和社工伦理守则的领悟与内化,进而才能加以践行。各类办学主体和专业都需积极主动回应所在城市、社区、社工服务机构的需求,与行业专家携手制定符合社工职业岗位需要的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学习以及见习、实习的相关制度。社工专业会同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只有提供更为丰富、有趣、可持续的社区社会服务项目,才能不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持续获得成长。只有“制定比较严格、规范、有监督、能反思的实习制度,才能确保社工专业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顶岗实习中实现预期的学习目的.”,保证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9]。到社区进行公益服务和顶岗实习,有助于学生及时把学校里、课堂上、课程学习中所学到的社工知识、理论、技能、方法、技巧、职业操守和价值伦理守则等,运用到社区社会工作等公益服务的实践中。在社会服务机构、一线社工督导、实习指导教师的引领、示
范、督促、反思、支持下,不断加深对社工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了解和理解,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迁移能力[10]。
4.借助“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地缘优势,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为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广东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引进港澳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广东省教育厅也多次强调粤港澳台教育合作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工行业发端于慈善,起源于西方社会,是现代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港、澳、台三地在社工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总结和人才储备等资源优势。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能力,与教师的培养密不可分。各校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改革政策试点的便利条件,加大与港澳台三地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生交流、项目策划与实施、办学评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助于高职社工专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也会在学校社会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水平,以及质量提高等方面受益,而且将有利于泛珠三角框架下各个城市在社会建设专业人才教育与培训、社会建设与管理经验传导与提升等方面,加快粤港澳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社工专业可持续发展 
运行机制建设
1.社工专业协同建设的要素分析
社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招生、资源配置、教学科研、就业等各环节进行长期的协同建设,局部或者某个环节是不可能协同的。这就需要学校作为权力主体,要有整体观、全局观,也要有能力从招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到资源配置,再到政校行社协同研究等诸多环节,真抓实干,干就干好。
(1)招生
王艳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研究第1期40
··
从“进、管、出”三个环节的学校管理角度,以及结果导向的办学思路考虑,专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通过专业相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习,对于获得从事社工行业基础性、支持性岗位的工作机会有帮助,也有助于他们有能力回应社工行业岗位多个工作的需要。这一优势在招生环节就可以向社会宣传,学生和家长也会尽早了解社工专业模式下培养学生获得宽基础的做法,有助于未来就业选择,并且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目前社工专业招生定位和发展规模都不是很清楚,专职教师大多数对本专业的未来也不是很清晰,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2)资源配置
社工作为专业的龙头和优势专业,既可以充分利用社工师资、实训实习基地等优势资源,也有助于避免新建文科类专业另起炉灶造成的资源配置重复、闲置、利用率不高所造成的浪费;尤其是在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及实习保障、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政校行社协同构建适合社工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共建、共治、共享实验、实训、实习设备,组建项目化师资团队,有助于打造具有社工行业气质的教师;也有助于在新时代宽领域背景下,锻炼并造就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迁移能力,尤其能够创造更多机会给社工专业里学生,在社工行业服务链中到做志愿者、实习、就业、乃至升迁的机会和路径。
(3)政校行社协同教学科研
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以及社区服务岗位需求,满足目前社工行业对岗位能力的迫切需要,必须在校内构建适合学生学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其首要的基础条件就是,基于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应按社工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基于社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与真实工作一致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得到锻炼。为此,须搭建政校行社协同、多方共赢的平台,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工作服务,多与机构、服务对象、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交流和互动。社工专业组建之后,还需要根据社区治理、社会建设
周扬青整容、社区服务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因此要对专业建设实施动态管理[11]。无双大蛇大阪城之战
为提高社工专业应用型专兼职教师的职业素养,确保实践的教学效果,政、校、行、社各方需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相互培训机制,共同研讨行动导向课程的构建与序化,多方协同进行应用型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确保专兼职师资队伍共同成长与进步。
(4)就业
如果社工专业的设置对应了社工行业服务链的人才需求,那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工行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的“社会工程师”,也能促进学生的成功就业并推动行业的发展。社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覆盖了基层社会治理的15个领域。在社会建设重点倾向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社会背景下,社工行业的就业链条会不断延伸和扩展,将为社工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2.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协同运行机制
按照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的核心是课程[12]。据此,可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和流程上考虑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采取项目化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与服
务、社会政策研究与倡导为重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课程模块项目制运作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评价上,建立常态化相关利益方协同评价的把关机制。
(1)社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项目化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主轴
高职社工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符合社工职业岗位需求,又兼顾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服务人才。无论是社工专业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需要和目标,那就是社会服务能力的获得。我们经过对社工岗位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发现,实施项目化运作是获得
疯狂猜成语五朵花王艳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研究
第1期41
··
社工社会服务能力的现实选择。社会工作服务是强调实务操作和训练的行业,项目化管理与运作是新公共管理倡导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现代服务业中广泛使用,也是目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广泛采用和推广的形式,完全有必要,并且有可能借用到社工专业课程中来。社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许多就是在项目制的社工服务中获得,项目助理、项目主任也是他们工作几年之后的升迁目标。为了实
现社工专业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有必要在学校的课程学习阶段就能够有体验和感知。
(2)社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咨询与服务、政策研究与倡导
社工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紧密联系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课程。珠海城职院等院校的社工专业在这方面已经摸索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就是参照全国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选择专业课程;再加上专业的特定位—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的课程。这一将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服务技能大赛要求嵌入到课程体系中的做法,起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用,也获得了社会认同。
在教学内容的序化与组织上,社工专业应构建应用型、复合型课程体系,以满足社工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强调社工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定向性、应用性和整体性培养。一方面应参照社工服务链中行业、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服务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照顾到毕业生职业发展可持续性支持的需要,将社工行业服务通用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融合到具体的社区服务项目中。
(3)社工专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政校社行协同平台的打造与运行,课程模块项目制运作教学模式
依托政校行社协同平台,努力打造“真实力”。很多学校一直以来采用二级学院分专业教研室的组织管理模式,按专业把教师进行分割,专业本位主义盛行,难以形成专业建设的整体性思维,也使专业协同构建运行变得举步维艰。为了激励创新,开拓进取,建议重塑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以专业的项目化运作取代专业、教研室管理模式。社工专业可以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要求,按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模块,组建不同的课程项目团队和实训实习指导团队。根据课程模块教学任务的需要选配教师。暂时不能适应项目需要转型的教师,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实行专业的扁平化管理。
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协同教学运行机制,包括将高职的三年学制分成两个阶段。可以参考工科采矿专业的做法,“第一阶段是学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专业内所有学生不分专业,实施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的课程教学,此阶段重在社工行业服务链相关通识知识的教育”.;第二阶段包括第三、四、五、六学期,根据就业方向和岗位的不同[13],以获得社工行业服务链中某一项专门技能与知识为教学目的,政、校、行、社协同序化课程。
四、结 语
以实践教学效果为引领、基于社会工作行业服务链的社工专业建设,既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各高职院校主动服务所在城市和地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现实需要的
责任担当,也是形成高职高专办学优势、打造品牌专业的从容选择。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构建,应围绕社工服务行业链,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社工专业建设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需要在组之后,政校行社四方深度合作,从招生、资源配置、教学科研、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诸多方面开展长期的协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2(1):.36-40.
[2]施泽波..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
国成人教育,2010(6):95-96.
[3]王艳丽..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开发实践.[J].职业技
术教育,2015(6):17-20.
[4]郭伟和,郭丽强.谋划社区管理的指标体系[J].中国
社会工作,2013(11):34.
[5]张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探讨[J].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