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浩劫走向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
和会召开
几月几号是母亲节1919年1月1日,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冬意正浓,寒气逼人。虽然战争的破坏依稀可见,但浪漫的法国人还是在埃菲尔铁塔上布满了鲜花,给香榭里舍大街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和平大会——巴黎和会——就要召开了。欧洲的未来,世界的未来,都将在这次会议上勾画出轮廓,人们也将在此努力实现世界新秩序的梦想。
对于几乎每一个参战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从表面上看,同盟国输了,协约国赢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的胜者,也没有绝对的败者。德国人诚然输掉了战争,但并没有亡国灭种;英、法虽然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但却是伤痕累累,成为日暮途穷的没落贵族。无情的战火将旧的欧洲格局化为灰烬,4大传统帝国——沙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先后土崩瓦解。而在欧洲的另一端,则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它的出现极大的震撼了整个世界。如果一定要出一个赢家的话,那就是美国
当欧洲各国为夺取战争胜利而耗费了最后一块金币的时候,精明的美国佬却充分利用各交战国迫切需要军火、粮食及其他物资的机会谋取暴利。战争结束时,全世界40%的黄金储备都集中到了美国,它也由战前的债务国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债权国,成了国际社会的新贵。
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开幕。有27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它们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中国等,而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却被排除在外。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达1000多人,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工作人员与新闻记者。
各国代表在踏上路途之初,都满怀着共聚一堂、共商大计的念头。但是,当他们到达巴黎之后才发现,大国之间对召开这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早已达成了共识:巩固既得利益,重新分割世界;他们甚至还规定:整个会议期间,只有美、英、法、意4国的代表可以出席一切会议,而其他各国只有在讨论涉及到该国的问题时才能参加。如此一来,会议的操纵权全都牢牢控制在了少数几个大国手中,其他各国代表充其量也就是会议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对于这种少数决定多数的局面,许多国家都表示出强烈不满,纷纷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扩大他们在会议中的权利。但这种企图刚一露头,就遭到了来自东道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的
残酷扼杀。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以1200万军队为后盾的大国必须左右大会。”
国联成立
在欧洲大陆上,高傲的法兰西民族与毗邻的德意志民族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1870年普法战争,让法国人深深体会到了失败的痛苦,阿尔萨斯、洛林两个省份的割让更是让法国人承受了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向德国人讨还血债的机会。
作为一名经历过普法战争的老兵,克里孟梭非常清楚,要避免50年来法国两度被德国占领的悲剧重演,必须趁此机会痛击对手,将其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作为法国总理,他也比谁都明白,此时的法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陆军,占领着欧洲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带,但战争已使法国元气大伤,国力衰竭。战争期间,法国损失达2000亿法郎,素以著称的法国如今却是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欠英国6.5亿英镑。虚弱的法国迫切需要从各个方面来限制甚至摧毁欧洲大陆上的老对手。
董洁激吻
与法国的伤筋动骨相比,英国的损失相对小一些。因此,与法国人的咄咄逼人不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显得老奸巨滑。他频繁穿梭于矛盾各方之间,继续玩弄大英帝国多年来在欧洲
大陆的“均势”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战后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利益。于是,英国人决定,一方面迎合法国人的口味,提高对德国的惩罚力度,并坚决主张摧毁德国的舰队,限制德国的经济实力,迫使德国赔偿战争损失;另一方面,则反对肢解德国,想用德国来牵制法国以及欧洲大陆另一端的苏俄。同时,英国人还打算和法国人联合,
1 严艺丹照片
以对付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共同抵制美国人对老牌殖民地大国利益的威胁。
作为国力蒸蒸日上的新兴大国的首脑,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的一言一行无疑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威尔逊的想法就是要彻底改变统治欧洲及世界长达100多年的旧体制,按照美国的意愿另起炉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从而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威尔逊抛出了他的一套主张:世界和平必须建立在世界各国集体安全的基础之上,而判定和平是否遭到破坏就需要建立一个权威性的国际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国际联盟”。
威尔逊的主张与欧洲列强的传统利益格格不入,自然遭到了英、法的反对,从会议的第一天开
始,围绕着国际联盟问题,威尔逊与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威尔逊主张先建立国际联盟,再讨论和约问题。而后者则抱定首先讨论瓜分领土和战败国赔偿问题的主意。由于三国首脑的分歧,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一片混乱,连会议记录都是一团糟。
威尔逊一怒之下,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威胁说如果因为瓜分领土和赔偿问题而导致国际联盟泡汤的话,美国将退出会议。这一招果然有效,英、法只好做出让步,接受了威尔逊的主张。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2月14日,威尔逊向大会提交了国际联盟盟约的初稿。
江祖平的老公幕后的妥协加上华丽的词藻,终于使盟约获得通过。从盟约条文上看,国际联盟似乎是一个维持世界和平的强有力的工具,但由于盟约中既无关于战争、战争行为的规范性定义,又没有确定实行制裁的具体措施,所谓“制止侵略”基本上是一句空话。相反,在后来日本侵略中国等事件中,国际联盟反而起了包庇和纵容侵略者的作用。
正当威尔逊不遗余力地为建立国联而奔忙碌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发生了。美国参议院认为美国在国际联盟中无法发挥世界领袖的作用,拒绝参加国联,同时还拒绝了威尔逊代表美国与英、法缔结的三国互相保证条约。
和约签订
国际联盟虽然成立了,但在英、法看来,比国际联盟更为重要的是“对德和约”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德国的疆界和赔款问题。
我的漫画同学作文500字五年级一开始讨论,克里孟梭就使劲抬高价码,要求德国归还阿尔萨斯和洛林,确定莱茵河为法德的天然边界,并在莱茵河流域创建一个莱茵共和国。至于德国的其他疆界,则要割让相当面积的部分给波兰、比利时等国家。克里孟梭知道他的这一要求必定会遭到美、英的反对,便还准备了一手:暂将莱茵河左岸同德国分离开来,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右岸50千米地带不许德国设防,将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克里孟梭还声称:如果不能得到萨尔煤矿,法国就决不在任何协定上签字。
克里孟梭的所有主张都遭到了威尔逊和劳合·乔治的坚决反对,他们二人都不愿分割德国领土使法国在欧洲过于强大。为了避免会议破裂,克里孟梭不得不与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展开了讨价还价的私下交易。在利益的连环套游戏中,美国人把门罗主义原则列入了国际联盟盟约,英国人维护了自己的海上霸权,法国人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朝思暮想的莱茵河缓冲区。
为了使德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难以恢复元气,克里孟梭提出了4800亿马克这样一个天文数字的巨额赔款,并要求其中近一半归法国所得。劳合·乔治认为数额如此巨大的赔款
必将导致德国经济的破产,从而使欧洲大陆缺少一个能同法国和苏俄相抗衡的国家,因此提议将赔款的总数降为400亿马克。威尔逊则认为,超出实际支付能力的赔偿要求无异于杀鸡取卵,很可能导致美国丧失在欧洲大陆庞大的债务,同时会使美国失去一支牵制英、法和对付苏俄的力量,所以力主将赔款减至250亿马克。
意见相差如此悬殊,免不了又是相互的争吵与交易。1919年4月,和约的主要内容基本讨论完毕。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萨尔煤矿为法国所有,德国八分之一的领土分别划归法、比、波、捷、丹麦等国;德国解散参谋总部,禁止生产军用飞机、重炮、坦克和潜艇等重武器,只保留10万陆军,莱茵河东50千米内不准驻军,莱茵河西段由联军占领15年;德国向法、英等国家赔款1320亿马克。
5月7日,由外交部长罗克道夫·兰佐率领的德国代表团应召来到了凡尔赛宫。克里孟梭指着拟好的分赃条约草案说:“清算的时间到了。现在就把这项和平的文件交给你们。”会议还决定,德国代表必须在15天的期限内提交书面意见书,而且不许在在会上申诉。但是,和约的内容一公开,就在德国国内引起了极大的愤慨。5月12日,柏林举行规模浩大的示威游行,德国舆论也坚决要求德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面对德国人的抵抗,协约国态度坚决。克里孟梭更是明确宣称,德国人要么完全接受,要么完全拒绝,否则,协约国就是武力实施上述条款。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6月23日下午5点,德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接受和约的全部内容。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宫正式签署了这一和约,即《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