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6卷第8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82020
相思》中的“采撷”源为“彩缄”
—全面考辨王维《相思》中的异文
盛大林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100871)
摘要:王维《相思》诗中的异文很多,历来的争议也很多。但以往的争论都集中在“红豆”与“红苣”、“秋来”与“春来”、“几枝”与“故枝”、“赠君”与"愿君”等异文上,“彩绷”与“采撷”这处最重要的异文却被完全忽略了。“彩绷”见于唐人著作《云溪友议》,这是已知最早载有《相思》的文献,而“彩绷”与“采撷”等异文的涵义大不相同。经过全面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彩颔”这个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最佳的版本。
关键词:大数据;王维;相思;红豆;愿君多采撷;赠君多彩缄
中图分类号:12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25(2020)08-0050-09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赠君多彩颂,此物最相思。
王维此诗,脍炙人口。短短20个字,创造了一个意象,即“红豆”成为“相思”的象征。千百年来,只要一提起“红豆”,人们就会联想到“相思”;反之亦然。这在中国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不啻奇迹。不过,该诗异文之多,也是令人惊叹!
一、版本源流概览及综述
《相思》可能是一首赠别诗,即王维送给好友李龟年的;也可能是在乐坊为伶人随口吟就或在类似的场所口占而成。总之,他本人并未十分属意,也未受到当时诗坛的重视,所以在长达400年左右的时间里,《相思》都没有被收入正式的诗歌选集,而只是借李龟年之口、通过他人的笔记或诗话得以传世。也正是因为这种“非典型”或曰“非正式”的流传,造成了大量的异文。“豆”有作“苣”“杏”,“秋”有作“春”,“故”有作“几”“旧”,“赠”有作“愿”“劝”,“君”有作“公”,“多”有作“休”“频”“勤”,“彩颛'有作“采撷”“采摘”“采择”,“相思”有作“相里”。也就是说,20个字中有9个字存在异文,比例之高,或为仅有O
这么多的异文,怎样的组合才是正本?虽然《相思》长期游离于正式的诗选之外,但笔者还是从历代的古籍中搜罗到了载有或引用此诗的34种文献、36个版本。其中有些文献存在多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早载有本诗的唐人笔记《云溪友议》①、《四部丛刊》明刻本、《四库全书》清写本、民国重排稗海本是一样的,但现代的版本却发生了变化(后两种未列入附表)。已知最早收入本诗的诗集《万首唐人绝句》,现存两种明刊本,即嘉靖刻本和万历刻本,而这两种版本中的《相思》,从诗题到正文竟有3处不同(详见附表),这也是本诗异文多多的乱源之一。
纵览载有《相思》的36种版本,笔者意外发现了一处异文,那就是“彩缴”。这一异文对
收稿日期:2020-05-03
作者简介:盛大林,男,河南信阳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①(唐)范據撰:《云溪友议》,四部丛刊续编,上海涵芬楼景印明刊本,卷中,22页。另:文渊阁四库写本,卷2,22页。内容相同。
盛大林《相思》中的“采撷”源为“彩颌”第8期
51
全诗的影响很大,可能说是本诗最为重要的一处 异文,但在前人的研究文献中从未有人提及,
至少笔者没有看到。36种版本的文献信息均缀
于附表,表内未含的文献另作注释。为了表达 的条理性,本文还是按照异文出现的顺序依次 考证分析。
二、“红豆”与“红苣”“红杏”
本诗异文,首先出于第二字,即“红豆”与“红
杏”“红苣”之异。这不仅是一字之差,而且关系到 下句的“秋”与“春”之争。
“红杏”仅见于明嘉靖本《万首唐人绝句》,
明万历本《万首唐人绝句》为“红豆”,《王右丞 集》及笺注本有小注:“豆,一作杏。”“杏”显然是形 近之讹。一来,北国也有红杏,并非生于南国;二
来,“红杏”与“相思”从来都没有关系。文渊阁四库 写本《万首唐人绝句》与嘉靖本完全一样,即为
“红杏”(未列入附表)。
E
i ‘--------J 1
-U S
T
M
X
W
远 ___ 禹
就^思幸疎那風吹
典 —
他来妆閭閉圳T
不^^紂创蒸刖」養間剂語
—喘鬼於
*申
k 徐敢篡
I  “
£
5「
而亲
w 昭上
!
--------
松祁思
I
• —
杜査生南-—
-作陳杞建—
Z Z —
腹权建
__山茱更
___
_
___
,王#
M  *1^
山下
開淆宴^射^5^
机儿 ,
I I
詠相思千-i
囲秋胡枝
|«|褊
协君多*以
横此物放和思『
i —-
____I II/
懐______________一
_
___________________
-
I 侑
额芯匕勿畫日g
紀鸵」7;!杲山t 髯帘盪牟
_ 之晏
_一 次• 一丁
__
_爺王徹補
n 「—f s n
j
-草部• _____
-紅查 _____-
詠紅tl
•王網-
一粗車南固秋末聶期IJfcl 物最贸
^一 __■ ■-----
—, ■,
一-
•二
--
从左至右:《唐诗类苑》《唐诗纪》《唐诗所》《唐音统签》中均为“红萱”
笔者目力所及,“红苣”最早出现在张之象
(1496-1577)《唐诗类苑》,此后只有《唐诗纪》《唐
诗所》和《唐音统签》跟从。《唐诗类苑》不仅给“豆” 字加上草字头,把诗题改为《咏红苣》,而且把这首 诗归于“草部”。显而易见,张之象认为该诗吟咏的 对象生长于草本植物。那么,到底是“草本”还是 “木本”呢?
植物分为三大类:木本、草本、藤本。藤本又分 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归根结底,还是非草即木。
历史文献中的“红豆”很多。李匡乂(约生于806 年)《资暇集》:“相思子,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 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
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 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菱花无殊。其子若透豆,处于
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m  胡古愚(元人,生卒年不详)《树艺篇》称:“赤豆,在 三月下种,先用粪地极肥至尔时种之。浇用鸡鹅毛
水及麻饼,或粪须先和水露五六夜方可浇,成树后 久乃开花,叶皆可观。吴下有人种得三十七年始结
子。周诗说,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 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这些文献所说的“红豆”,
显然是木本植物。
唐W ( 1471-1539)(琼台志》对“红豆”的解释 为“《外纪》:一名相思子,藤生。售诸京,钿首饰。”
说红豆为“藤生”,有依据吗?郝玉麟(? -1745)《广 东通志》载:“红豆,如珊瑚珠,光莹鲜泽。山村儿
女或以为钗饰。王维所谓'红豆生南国'者也。唐时 曾以进御,以藏龙脑,历久不减。有一种红豆,生 于藤蔓,用以饲鹦鹉,乃杜甫诗所谓'红豆啄余鹦
鹉粒'者也。”另据屈大均(1630-1696)《广东新语》 载:“红豆,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荚如豆子o 夏
熟,珊瑚,大若荧肉微扁-其可以饲鹦鹉者,乃 蔬属藤蔓子。细如箓豆,而朱裳黑喙,其结实甚繁,
乃篱落间物,无足贵也。其本木者,树大数围,结子
茄子煲52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2020年)
肥硕可玩。……王摩诘诗:’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按:相思子,朱墨相衔,豆大莹,山村儿女,或以饰首,婉如珠翠,收之二三年不坏。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切这些文献都提到了一种藤生的红豆。这种红豆比较小,用于喂鹦鹉,不管其藤为木质还是草质,都不会是可以做成饰物并寓意“相思”的红豆。
另有研究认为,木本红豆又分两种,大树生的叫“海红豆”,小树生的叫“相思子”,后者才是王维诗中的“红豆”o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很多,说法很乱。但无论大树小树,都是木本植物。
那么,《唐诗类苑》所谓“红苣”指的是什么呢?嵇含(263-306)(南方草木状》:“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蔷,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箧,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回另据范成大(1126-1193)《桂海虞衡志》:“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发,初开花先抽一干,有大籍包之,籍解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蕊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缨络及翦采鸾枝之状o此花无实,
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僻'苣”是“豆”的后起字,上引两段中的“豆蔻”均可写为“苣蔻”。另据姚宽(1105-1162)《西溪丛语》载:“杜牧之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苣蔻梢头二月花。’不解'苣蔻'之义。阅《本草》。苣蔻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叶渐展,花渐出,而微淡,亦有黄白,似山蔷花,花生叶间o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舍胎花,言尚小,如姙身也。咀上述种种“苣蔻”显然属于草本,但这些“苣蔻”都是“花”而非“果”。《桂海虞衡志》说得很清楚:“此花无实。”虽然也称“红苣蔻”,但与“红苣”或“红豆”有着本质的区别。张之象可能误会了,而黄德水、胡震亨等人也忽略了这个细节。既非“草本”,“豆”就不能加草字头。
诗中的“红豆”,还有“贵妃红泪”之说。王一槐(明万历年间人)《玉唾壶》之“词家说”载:“一句云'几回和泪观红豆',人以'贵妃红泪'解之,不是。红豆,一名相思子。唐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o”泪珠形似红豆,被贵妃的红粉所染,称“贵妃红泪”为“红豆”,确实比较形象。作为宫庭乐师,李龟年在宫中,富贵之极,荣耀之极。天天为贵妃歌之乐之,那是多么的怡然欢畅!虽然是奴才与主子的关系,也会产生依恋的感情。如今国起祸乱,贵妃香消玉殒,龟年流落民间,他在歌唱“红豆”之时想起“贵妃红泪”,也在情理之中。另外,王春瑜曾撰文称自己“曾在广东从相思树上采下红豆,仔细观察”,发现“刚采撷下来的成熟的红豆,形状酷肖处子的,怪不得王维在诗中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o”冏笔者来红豆的照片,相似度确实很高。上述二则,听似艳俗,言者也是严肃的。聊备一说,姑妄听之。
除了《相思》,唐诗中的“红豆”还有不少。比如“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o”(温庭筠《南歌子》句)“柳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和凝《天仙子》句)“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欧阳炯《贺明朝》句)等等。这些诗中,也都是“红豆”,没有写作“红苣”的。
不过,把“红豆”误为“红苣”也确实情有可原。因为不仅“苣”与“豆”同源形近,而且“苣蔻”与“红豆”也都有相思的寓意。在唐诗及历代诗歌中,借吟咏苣蔻而寄托情爱、表达相思的作品也不鲜见。除上文提过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外,还有“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苣蔻生连枝”(梁简文帝《和萧侍中子显春别》句)、“低声向道人知也,隔坐刚抛豆蔻花。”(冯衮《戏酒妓》句)、“寄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李贺《恼公》句),等等。所以,很容易把“豆蔻”和“红豆”混淆。“豆”是“苣”的俗字,“豆蔻”可以写成“苣蔻”。《唐诗类苑》是分门别类的诗集,花、草、虫、鱼,亭、台、楼、阁,各属其门,各归其类。《相思》既然被归于“草”类,为了突出类别特征,把“豆”字加上“草”字头,似乎顺理成章。
三、“秋来”与“春来”,“故枝”与“几枝”
厘清了“红豆”与“红苣”,“秋来”与“春来”
盛大林《相思》中的“采撷”源为“彩颌”第8期53
也就基本清晰了,因为这个问题与植物的种类有着直接的关系。
田艺#(1524-?)《留青日札》载:“今之相思木,生岭南,树高丈余,其子曰'相思子',即'红豆'。汉《文选》注赤如珊瑚者。诗所谓:'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频采摘,此物最相思。'秋开花,二三月荚枯子老,零落可拾数斗。其树大而白枝叶似槐。斜斫之有文理,可为棋桦琵琶槽。南方甚多。”刀文中说的很清楚,是为“秋开花”。
另据《广东新语》:“有曰相思木,似槐似铁力,性甚耐土,大者斜锯之,有细花云,近皮数寸无之,有黄紫之分。亦曰鸡翅木,犹香棚之呼鸡〈瀨〉木,以文似也。花秋开,白,二三月荚枯子老如珊瑚珠,初黄,久则半红半黑,每树有子数斛。售秦晋间,妇女以为首饰。马食之肥泽,谚曰:'马食相思,一夕冲肥。马食红豆,腾釀在厩。’其树多连理枝,故名相思。唐诗:’红豆生南国。'又曰:'此物最相思。'邙露诗:'上林供御多红豆,费尽相思不见君。’唐时常以进御,以藏龙脑,香不消减。”口148这段关于红豆的文字也是“花秋开”。
在笔者检索到的36个版本中,“秋来”多达30处,“春来”只有6处。唐、宋、元三代的版本,全部是“秋来”,直到明末才出现“春来”,但却一连出现了3个版本,即郑明选的《郑侯升集》、焦周的《焦氏说梏》、曾益的《温飞卿诗集笺注》。郑明选、焦周、曾益的生卒年均不详,但都是明朝末期人,之所以纷纷改“秋来”为“春来”,应该有相互影响的因素。但即使到了清代,“秋来”的版本仍然是绝大多数。不过,“春来”出现的次数虽然很少,却都是影响较大的版本,比如沈德潜(1673-1769)的《唐诗别裁》,王士«(1634-1711)的《唐人万首绝句选》,薔塘退士(1711-1777)的《唐诗三百首》。令人费解的是,
同为王士稹的选本,《唐贤三昧集》为“秋来”,《唐人万首绝句选》为“春来”,而且《唐人万首绝句选》的源本《万首唐人绝句》亦为“秋来”o“春华秋实”是常识性认知,而“秋天开花”属于例外。未经考证而仅凭常识判断,可能也是“秋来”被改为“春来”的重要原因。
"
^
-
A
见<
不灭之王波罗丁称号怎么做«
4
^
一_
<
AI
-
i
l
>
t
-
<
A
±|
<
4
^
.
-
狭<
3d电视机排行榜
間<
*
291怎么样发邮件
4
.
.
J
=
《唐贤三昧集》(左)和《唐人万首绝句选》(右)
分别为“秋来”和“春来”
关于“春”和“秋”,陈铁民在《也说红豆与〈相思〉》一文中说:“秋,各本皆作此字,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改作'春',无版本依据。”冋此语大谬。“秋”被改成“春”并非始于《唐诗三百首》,《唐人万首绝句选》《唐诗别裁》都更早。
施蛰存(1905-2003)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说,“'春'和'秋'的问题,我以为应作'秋'字。红豆子结于秋天。'发几枝'是说结出几枝红豆,不是说红豆树的枝叶。”冈他认为“秋来”是对的,但理由是红豆“秋天结果”,而不是“秋天开花”,这也是基于一般的认知,并不符合事实。
“发几枝”和“发故枝”。在36个版本中,“发几枝”为26处,“发故枝”仅9处,还有1处为“发旧枝”。《树艺篇》中的“发旧枝”,应该是因“故”而误。让人抓狂的还是《万首唐人绝句》,它的嘉靖本为“发几枝”,万历本却为“发故枝”,这也是已知最早的出处。此后选择“发故枝”的版本有《王右丞集》《唐诗纪》《
重生 绿军装的梦唐诗所》《唐音统签》《全唐诗录》《全唐诗》。虽然是少数派,但这6种文献却都是专门的诗选,影响较大。
施蛰存先生认为,“'发几枝'是说结出几枝红豆,不是说红豆树的枝叶。因此,'发故枝'肯定也是错的,因为如果指枝叶而言,则'故枝'早该在春天就萌发了。”这句话的逻辑起点,仍然是“春华秋实”,即认为秋天结出了果实(红豆)。但“秋来”发的既不是果,也不是枝,而应是花。花开在枝上,枝还是往年的,这不就是“秋来发故枝”
54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
2020年)
: I
丿
< :• =
p
___
:«:.
.-E r l -
y'___
- __
I-
山耒更肚實山下開清香<:更換幸與肘作叢挂“曙前向扣
月狗
思知鮎噫國秋耒热故廿作枚颇』作冨裂烈杓
朴!霸束湖思 ;
..
__害事舁恥>...... .......
紂閤小雨潦匱書一慵«生看舊苔欲上人衣耒
溪薜自方
兀寒“刑紅棄稀
山跻元無雨空翠
屋、見「絕
詩秣尿記作公静 漫人I 詩史云严焦痂詩非摩潴也 遍
友人莊見葛-&I 范®祈上相虹嵌 而云|之型壬才
報云帆制維件 囿也净皆一褂唱皆
馬納!年句何减 嫌去
也後
存曲
产亀;湘唐
快祢
紅豆
】彳
生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國狄乳發<;狡勸君侏採撷此扬最相
-
.
I.!
E l a l a a t K tg l
H z
牡^~~綠
竝閒且靜紅W g
繼心
豹 秦霑
詠_____
閒灑階^^足街入未
先官 相思 _
____
____ 紅杏生南
國棗畫此
物最相躺 山羹
羹山
下黑香寒更
零曇桂祀窓前
秋月
菩提翼示裴迪安躺衣隹喧銅去桃花源
«
»«人«
♦)
A 《万首唐人绝句》(左)《王右丞集》(中)《全唐诗》(右)均为“发故枝”
吗?另外,“故”还可以蕴含“故人”之意,这也与 “相思”的主题契合。因此,单就句意而言,“秋来发 故枝”优于“秋来发几枝”。但从已知文献来看, 从唐至元的七八百年,一直都是“秋来发几枝”,
有理由相信是明人把“几”改成了“故”。虽然改得
不差,终归不可取也。
古文没有句读,自然也无标点。“秋来发几枝”
的后面,现在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如果理解为 陈述句,应该是句号;如果理解为疑问句,则应加 问号。这个问题曾让郭沫若先生大伤脑筋,翻来覆
去纠结了几十年。“他在《诗歌漫谈》中说:王维本
是今山西境内人,无论哪一种红豆的自然生态, 我相信他都是没有见过的,他所见到的只是豆粒 而已。”㈣据此,他认为应该打问号。可是,结红豆
的相思树在南国随处可见,开花的树枝不计其数, 询问“发几枝”,未免有些傻。陈铁民《王维年谱》 云:“开元二十九年辛巳(741),四十一岁。春,自岭 南北归,尝过润州江宁县瓦官寺,谒璇禅师。”阿也
就是说,王维曾经去过南国。即使对红豆不甚了 解,也不至于问出如此滑稽的问题。植物界的“春
华秋实”大抵相若——北国虽然没有红豆,但有
桃李杏梨,完全可以类比。四、“彩缄”被改成了 “采撷”“采摘”“采择”
《相思》最早出现在《云溪友议》的一则笔记 中。《云溪友议》是一本笔记小说集,作者范據大约 生于837年,卒于唐光启年间(880-881)或前后。
他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友朋提供谈资,亦即供“友
议”,因家居云溪,所以叫《云溪友议》。书中有一篇 题为《云中命》的笔记,前半段是——
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
士族随车驾也。伶官:张野狐霁栗,雷海清琵
琶,李龟年唱歌,公孙大娘舞剑。初,上自击羯 鼓,而不好弹琴,言其不俊也。又宁王吹箫,薛 王弹琵琶,皆至精妙,共为乐焉。唯李龟年奔
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
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彩颂,此物最相
思。”又:“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词皆
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 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以左 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曰:“我
遇二妃,令教侍女兰苕唱祓禊毕,放还。”且言
主人即复长安,而有中兴之主也。问
这段笔记,既引用了包括《相思》等2首王维 的诗歌,也引用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所以
后来的很多诗集在注释这首杜诗或者讨论该诗
是否为杜甫所作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个故事,这也 正是《相思》得到流传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云溪友
议》的这段记述中,《相思》的第三句是“赠君多 彩颛'(“彩绷”的原文繁体为“綵顓')。这是“彩缴” 唯一的一次亮相,以后的所有其他文献都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