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谢贤女友coco简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周公解梦 剪头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三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览,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
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因为这一点而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
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问:诗中的那一句你最有感触?
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王珞丹葛优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风格豪放。
2.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华阳洞是褒禅山主景观,洞深1600米,洞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清平乐演员表3.背景资料: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三、语言知识点
电视机没有声音1.字音oracle 创建表空间
褒禅山bāo庐冢zhǒng音谬mìu窈然yǎo瑰怪gu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