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冰箱不制冷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演员杨阳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课前播放歌曲《梦驼铃》,展现雄奇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环节:丝路的沧桑
学生展示: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1
度玉门关”。
[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高校通报录取后退档[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出发,前返回,前后用了的时间。
[小组讨论]: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否认指责吴亦凡
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军事战役>殷桃与文强床图
3、好不容易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
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