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宗教
张艺谋妻子陈婷一、丝绸之路的定义
萧亚轩黄皓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
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非常静距离罗晋唐嫣二、佛教的创立与东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期间的古代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其传入西北地区的时间,要比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早。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于阗、龟兹等地,已有佛教传布的迹象。本世纪以来,在新疆各地陆续出土的一些佛教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明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在新疆一带已相当流行。新疆若羌县境内的唐朗遗址发现的一座古佛寺中,曾清理和出土了6尊与真人同高的彩绘泥塑佛像和壁画。据考证,此寺院可能废弃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而寺院的建造,可能会更早一些。198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座东汉时期的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蓝印花的蜡染棉布,上印有菩萨像、佛像,同时还出土有大量
丝绵刺绣和铜镜。据分析,这些佛像艺术品及刺绣和铜镜等,至少是公元2世纪时的遗物。近几年,在新疆古楼兰遗址出土的古代印度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3世纪)的铜币上,不仅铸有佛陀造像,还有用婆罗迷文字母拼写的“佛”字。这种在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伽王时期(约自公元78~120年在位)所铸造的货币,在公元2世纪前后,因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昌盛而传入我国新疆境内。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内地的问题,“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目前,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佛教的始入中国,约为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
东汉是与大月氏(贵霜)和今中亚地区交往十分频繁的时期,其关系最密切的是大月氏、康居、安息,在《后汉书•西域传》及《后汉书》有关的“本纪”和人物传中,对大月氏等国的情况以及西域诸国与东汉通使等情况均有详细的记载。如《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月氏、乌孙、康居等国欲共并力破龟兹、岁贡珍宝:月氏求汉公主,月氏副王帅兵七万攻超,被超降服等事。到公元97年,班超又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后至安息而还。此行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具备其风土,传其行珍怪焉。”这一时期,洛阳还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中心,当时到洛阳译经弘扬佛法的主要是大月氏(支姓)、安息(安姓)和康居(康姓)人(如支谶、支曜;安息王子安世高、安玄;康居、康孟详等)。据
有关研究,东汉中期以后,特别是在汉灵帝时期,中亚地区的居民,包括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以及一部分北天竺人,陆续不断地移居于中国境内,成为一股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在贵霜迦腻伽王末期出现内乱,贵霜人来中国者更日益增多。总之,在东汉中期至东汉末,大月氏人到洛阳的很多,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更为高僧或出身贵族或获封汉封爵,深受当时社会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带来的佛教文明以及其本土的风俗习惯服饰器物等方面对洛阳贵族集团都有深刻影响。
三、丝绸之路上的佛教
  张骞西游大月氏时始知印度之名、“始闻浮屠之教”,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遂从印度传入中国。其最早的记载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从西域传入佛教。此后在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有蔡愔、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迎来印度人摄摩腾、竺法兰至洛阳之说,并因“时白马负经而来”故建有白马寺。这一时期的西域乃佛教热地,不少佛教高僧经由穿行西域的丝绸之路而到中国内地传教,使佛教得以在中土流行。例如,祖籍印度的鸠摩罗什(344-409)从龟兹(今新疆库车)被迎到长安,尊为国师。印度高僧真谛亦应梁武帝之邀经海上丝绸之路于中大同元年(546年)来
到南海(广州)弘法。在此前后通过丝绸之路来华的西域僧人还包括安息人安清、安玄,大月氏人支娄迦谶,龟兹人佛图澄,北天竺人觉贤,南天竺人菩提达摩等。其中不少人都成为译经论法的著名翻译家。
  丝绸之路也是佛教传入后中国人西行求法之路,从而与西域僧人的东行传法形成呼应和互动。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到达印度的中国人是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从鸟鼠山(甘肃渭源)出发的成光子,而沿丝绸之路西往的中国僧人则以曹魏甘露五年(260年)西渡流沙的朱士行为始。此后,以陆行丝绸之路西游、沿海上丝绸之路东归的东晋僧人法显(344-420年)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归”。与此前后时期的西行者还有竺法护、智猛等人,而西行取经的玄奘(602-664年)和义净(635-713年)也都留下了西行求法、东归译经的感人故事,尤其是玄奘取经乃是脍炙人口的《西游记》之历史本源。
  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佛教得以传入中国的“大乘”(大道),而这种佛教传播的来往亦使丝绸之路充满生机、显示灵性。“佛教文化是外部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的第一次,它进入中国后,很快便被中国固有文化所改造、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中国生根开花,使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1)北魏通西域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的通商情况很有参考价值。早在西晋时期洛阳就出现大月氏人的僧团、粟特人的商队活动。据史书记载,北魏在万度归征伐鄯善、焉耆等国以后,基本上打通了至中亚的通道控制了今新疆地区,太延中(433~440),“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王始遣使来献”,③此后,中亚各国遣使频繁,与此同时北魏也频繁向西域遣使。在今巴基斯坦距中国边境不远的洪扎河畔岩石上就曾发现汉文题记;而北魏与西域交往中心以及遣使西域的地区主要是指今中亚地区(当时贵霜已衰亡),是以阿姆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昭武九姓诸国为中心。太迁五年(437),魏灭北凉,“迁凉州民3万余家于京师”,“沙门佛皆俱东,象教弥增矣”。④北凉政权与西域(包括今中亚地区)的关系一向比较密切,故北魏灭北凉,迁移降民于中原,便将这种关系变相的转移到北魏,据情况可猜想,北凉佛教昌盛之地与西域佛教关系密切。北凉许多高僧如玄高、昙曜、师贤等随降民至平城,也是以后北魏佛教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北魏的佛教和佛教艺术主源于北凉,所以与西域佛教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而北魏迁北凉3万户中还有不少是粟特人,而《魏书》记载的粟特并不是专指粟特国,在很多情况下是将其作为昭武九姓诸国的代表。可见北魏以灭北凉为契机中原文化与中亚的佛教关系更密切了,
综上所述,自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先是西汉都城长安成为西域文化交流的中心。此后,这个地点经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多个朝代政权更迭逐步转移到当时中原文化的政治中心洛阳。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洛阳为中心的东西交流不断发展,到北魏时期其广度和深度及文化相互融合的程度已今非昔比。其中推动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是佛教,佛教的传播不仅仅是宗教问题,随佛教而来的外来文化的渗透力也很强。由此可见,与西域关系密切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洛阳的再次昌盛以及大量西域高僧的出现,似乎将北魏洛阳与古代中亚之间起了一定的桥梁作用。
(2)隋唐开拓西域
东汉时期,佛教逐步在中原地区扎根发展,经过几世纪的发展演化,至公元4、5世纪在西传佛教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颇具民族特点的宗教体系———汉传佛教。而这样一种先接受后吸收再演化而后再向外传播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的隋唐开拓西域的过程中得到具体化。隋唐时期居住在长安的中亚人,特别是粟特人,其原居住地域开始是以聚落的形式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及塔里木河沿边各绿洲诸国(如于阗、高昌、且末等)以及敦煌、姑臧(今甘肃武威)、河朔等地,隋唐时代,中
西交通大开,中国与西方(主要指中西亚)的交往密切而频繁,往来人数最多的是中亚胡商。隋唐时期长安之中亚胡人已有显著的趋势,只是来华时间上有早晚,故程度不一,有的部族世居中原到唐初就已习文儒,有的归化、降俘部族到唐晚期还保持着一定的中亚传统。北凉作为十六国时期由临松(今甘肃张掖南)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张掖、武威一带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灭,其部众在皇族沮渠安周等人的率领下西奔,灭车师前国占领高昌。北凉统治者素敬佛教,在其余部占领高昌之后,亦大兴佛教为务,高昌遂成为西域佛教中心。公元460年,北凉再次为柔然所灭,继而兴起汉人政权———高昌国。唐代的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公元629年,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不畏杀身之祸,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期间,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贞观十四年(640),唐灭高昌建西州,汉传佛教借机在这里取得了进一步深入发展。从在高昌出土的古墓随葬衣物中,可明显看得出来高昌的文化,不管是北凉时的卢水胡,还是高昌汉族,其文化特点基本上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糅合儒、释、道合流的汉传佛教体系。
浪费粮食的诗
三、丝绸之路上的犹太教
教师节美言美句  犹太人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已来中国经商,他们多从中亚经丝绸之路来华,亦有从海上丝绸之路经西亚、北非或印度等地转道来华者。因为犹太民族全民信教,所以其踪迹所在亦是其犹太教到达之地。公元2世纪的犹太教拉比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丝绸的记载,但在丝绸之路所发现的犹太教遗迹遗物则多为7世纪至14世纪之间的文物,隋朝裴矩的《西域图记》也有当时从中国出发西行的路线记载,称“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5]而有确切史料证明大批犹太人来华乔寓定居之事实的,主要乃宋代开封等地犹太人的存在及同化。
  犹太教在华始称“一赐乐业”教,为今“以列”的同音异译,亦有人解释为此名乃根据明太祖的旨意,表明其“抚绥天下军民,凡归其化者,皆赐地以安居乐业之乡,诚一视同仁之心”的态度。[6]而中国古代民间则将之称为“挑筋教”,其寺为“挑筋教礼拜寺”。而关于犹太人在华名称的记载及其演变,陈垣曾指出,“犹太族之见于汉文记载者,莫先于《元史》。《元史·文宗纪》天历二年诏僧、道、也里可温、术忽、答失蛮为商者,仍旧制纳税。术忽
即犹太族也。《元史语解》易术忽为珠赫。……术忽或称主吾,又称主鹘。”“至于一赐乐业之名,则起于明中叶。如德亚之名,则见于明末清初。犹太之名,则见于清道光以后。术忽之名见于元。《元史译文证补》又谓元《经世大典》之斡脱,即犹太。”[7]
  在华犹太教基本上是顺着陆上丝绸之路及其延伸路线来发展,到达开封的犹太人在宋代乃是从古波斯一带出发东进,沿途经过了西夏及西域其他国家,故有来自“西域”之说。但亦有人对犹太教来华持“天竺”之论,即从海上丝绸之路经印度而来。记载开封犹太教的文献弘治碑刻《重建清真寺记》称其“出自天竺,奉命而来”;而正德碑刻《尊崇道经寺记》则说其“本出天竺西域”。潘光旦为此有如下解释,“西域说就是波斯说,天竺说就是印度说。”[8]这两种说法都证明犹太教不是从其本土直接来华,而是经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在其沿线各国如中亚、印度等居住、生存,然后才辗转来到中国。这就使犹太教的来华传播与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我民族及宗教意识如此强大的犹太人及其犹太教却通过平缓的融合同化而在中华大地上消失,这已成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追溯、思考之谜。
>陈牧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