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汇聚了各类造型艺术精品文物,系统展示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塔里木盆地南北缘金属造型器物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艺术样式中可以体现出来。国内学者认为,早在先秦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金银制作技艺已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已经具有更进一步的造型意识和能力,这是秦汉时期文化大一统格局奠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交融,蕴含中亚、西亚民俗文化的造型元素与中原地
区先进铸造工艺交互融通形成的体系。①对比古代文物,可到各种文化间相互交流的蛛丝马迹。
由新疆现存的造型器物来看,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4世纪之间的动物造型艺术,已达相当纯熟完美的地步。②这些现存的草原文物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金疙瘩墓地出土的金辟邪纹带扣,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古墓葬出土的金饰件以及天山北麓阿拉沟古墓葬出土的金项链等金银器。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西南农四师波马边防站附近出土了一批金镶红宝石面具、金镶红宝石宝相花盖罐。③这些金银器的制作
作者简介:王晓玲,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丝绸之路造型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南道汉唐遗址美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
号:21YJA760070)、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南道汉唐遗址美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YS146)阶段性成果。
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考析
——以新疆近年出土的金银器为中心
王晓玲
(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在工艺材质、营造方式、彩语境及题材样式等方面别具特。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
得丝绸之路金银器形成了自然主义风格,新疆近年出土的金银器作为这种文脉的现实反映,营构了一个完整的造型体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匠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新疆金银器
①吴小军.从唐代“金筐宝钿”论花丝镶嵌的历史和定义[J ].艺术探索,2018(5):27.
②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 ].张译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8.③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 ].张译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8.
工艺与造型样式,在中国工艺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一、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新疆近年来出土的金银器,其制作工艺以镶嵌宝石、金珠鱼子纹金箔、焊接、锤揲、模压、抛光、掐丝、錾刻为主,使得器物具有厚重实用的独特风格。这些金银器的制作与冶金工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金属冶炼在汉代已经取得重大进展,2世纪时中原地区已经掌握了“汞齐炼金法”,《周易参同契》中记载通过硫磺克服水银的挥发性,得到人造的硫化银(HgS )用以制作丹砂。①这一时期的人们还在金液中加入硝石,溶解提炼矿石中的铜,葛洪在《抱朴子·黄白卷》中记载了在丹砂水中加入硝石,取得纯净的金属化合物,同时提高了醋酸对许多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溶解力。②中原地区的金属冶炼工艺影响了中亚、西亚等地的金属冶炼工艺能力,直到8世纪末期,西亚地区的金属冶炼技艺才获得同样的成
就,炼成可以溶解金子的类似中原地区“金液”的“王水”,随之也有了专门的术语“Al-Kīmiyā”用来指称该地区的炼金术。冶炼师兼医生拉齐
(Rhazes ,865—925)就曾用从西亚接触到的中原冶炼方法,使用鍮石和磠砂(氯化铵)制作出了新型金属物质,这也影响了欧洲的金属冶炼体系。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金属工艺样式正是融汇东西方艺术元素,得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湖南二本院校排名
从文献梳理来看,上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金属工艺已经有了分类与形态特征上的区别。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6~3世纪的器物有马鞍具、祭祀用的权杖、杆头、刀具、防护盔甲、箭头、镜子、鍑、盆、碗以及耳环、项链、手镯等装饰品,对其组成元素的数据分析表明,这一时期金、银、铜、锡、铅、锌是其合金的主要成分。③进入铁器时代以后,伊犁河流域的金属冶炼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有金属在草原游牧文化形态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变化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体现出来:
①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4):329.
②葛洪.抱朴子内篇[M ].张松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6):223.③T.B.巴尔采娃.斯基泰时期的有金属加工业[M ].张良仁,李明华,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2-4.
④本表由作者绘制。
镀膜剂韩庚罢录天天向上>流行曲时间(公元前)6世纪5世纪4世纪3世纪总计
数量
1762593114721218
金(Au )
16(8%)44(11%)59(13%)107(19%)226
银(Ag )
9(5%)33(7%)42(9%)78(13%)162
铜(Cu )
38(42%)47(38%)64(28%)163(37%)312
铜(Cu )+锡(Sn )
52(26%)71(25%)49(15%)13(2%)185
铜(Cu )+锡(Sn )+铅(Pb )40(11%)64(19%)87(32%)96(25%)287
铜(Cu )+锡(Sn )+铅(Pb )+砷(As )17(6%)——8(2%)25
铜(Cu )+锡(Sn )+砷
(As )4(2%)——
2(0.5%)6
铜(Cu )+铅(Pb )——10(3%)
5(1.5%)
15
表1
伊犁河流域不同时期金银器元素的组成④
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疆早期金属工艺的主要材质是铜和铜锡合金,随着时代的发展,至公元前3世纪,金银器的比例上升到30%左右,铜的比例有所下降,新型金属及合金则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也是塔里木盆地早期金银器的发展面貌。
在具体的工艺方法领域,公元前一千纪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熟知金、银等材质具有延展性的物
质属性,对于直径0.28~0.5毫米左右的金、银丝的制作工艺,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锤揲工艺。①齐东方认为金银器在商代就已出现,相应的铸造、锤揲、錾刻等工艺也已经相当成熟。②陈振中也认为早在商周时期,中国金银材料的开发以及金银器的制作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其制作工艺已经具有锤揲、镶嵌、掐丝、錾刻等工序,③在此基础上,杨伯达认为传统首饰中的金笄和金臂钏很可能是源自商代青铜文化的产物,其工艺、形饰与北方草原地区的金属装饰接近,从中可以考察出装饰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④通过文脉分析可以看出,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华金银器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制作运用是以细金工艺的金银细丝实现的,⑤具体工艺方式则是打压与锤揲,这一观点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从远古时期起,中华传统文化已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地域环境联系起来,把艺术形象统摄于现实指代物之中,这也包含了从河流山川中采掘的玉髓、水晶、玛瑙和硬石等矿物。法国学者艾黎·福尔在《世界艺术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人)善于巧借石斑和脉纹造型,善于利用高岭土、燧石、白土、黄铜和锡的合金。冶炼铜锡合金是为了培育出青铜。他们洞悉矿物的特征、它们的习性和它们的用途。他们能熔化和冶炼矿物,能控制和调节火温,使材料更硬或更软,更脆或更韧,使其显出纹理,并将其和别的矿物质相混合。”⑥在冶炼过程中,人们通常是借助温度,使熔化的金属光闪烁并形成裂痕形状。“善于在青铜里深深熔入绿金、金黄、金红、紫金和蓝的云纹。蓝如虹,变幻莫测,就像沉睡的水。青铜稳重、密实、坚硬,声响轻越。”⑦这种对金属冶炼改变的物质属性以及伴随的光变化,一直体现于丝绸之路金属造型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形成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⑧的繁荣景象。大量经行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节、商人及民间手工艺人,成为工艺思想的直接传播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下,中原地区的金银器及其工艺融合了西亚、中亚等地的民俗文化因素,活跃于丝路上的游牧部落,为传统手工艺样式进行了有益补充。在这个过程中,金银器的制作技艺还有冲压、金塑粒、掐丝、累丝、细镂等,它们营构成一个完整的工造系统。
二、金银器的造型因素
丝绸之路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金银器独特的彩特征。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与产生它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脱离了对艺术作品文化
①吴小军.从唐代“金筐宝钿”论花丝镶嵌的历史和定义[J].艺术探索,2018(5):27.
②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J].华夏考古,1999(4):68—85.
③陈振中.先秦金器生产制作工艺的初步形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83—90.
④杨伯达.中国古代金饰文化板块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6—63.
⑤吴小军.从唐代“金筐宝钿”论花丝镶嵌的历史和定义[J].艺术探索,2018(5):27.
⑥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张译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8.
⑦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张译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98.
⑧范晔.后汉书(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2357.
背景和社会心理的考察,就不可能解读其文化形态的特质。从艺术生态方面来看,这种特质可归纳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时代精神”(风俗习惯),文化环境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样式,从而成为物质与精神相依共生的程式法则,其艺术精神与艺术价值也从中体现出来。①对于新疆金银器彩特征的考析,我们仍然将其置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结合实证的方式剖析源流,这既可以摆脱“见物见人不见史”的片面管窥,又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金银器与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一)彩样式
新疆天山以北的地带位于亚欧大陆深处,冬冷夏热的半干旱气候在形成局部沃野的同时也形成富饶的草原资源,金银器手工艺也成为草原艺术的典型代表。《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②
这种文化特质对于新疆上古时期的金银器造型风格而言是不可替代的,艺术品的彩均源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及其延展的要素,它们之间不但存在着相互的关联与互动性,同时也构成相互佐证的关系。
丝绸之路几条通道中开发最早的是由漠北经新疆阿尔泰山向西延伸的路线。阿尔泰山地处这条大通道的中段并盛产黄金,素有“黄金之路”的称谓,历史上也称之为“金微山”“金山”。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证实,新疆草原地带及塔里木盆地远古居民所佩戴的各种黄金饰品多数来自阿尔泰山出产的黄金。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在《历史》中也记载,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亚洲草原地带盛产贵重金属,人们使用黄金制成的用具。③贯穿新疆境内的这条通道则包括准噶尔盆地的西缘,即由阿尔泰山南端沿天山北麓至伊犁河流域,西行经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河抵达锡尔河流域,再经咸海过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直至黑海沿岸。温带大陆性和草原性气候造就了新疆崇山峻岭、草原牧场和绿洲平原相互交织的地理环境,也使其变幻出缤纷的彩,并激发人们对于事物彩特征的审美敏感。从地理环境来看,草原与沙漠地区的人,直面真实奇特的自然现象,会有更强烈的感受,空旷空间中的烈日、星空、狂风会使人们心性驰思于自然造物与精神主宰之中,贴近生活的过程会生发出别样的美感。亚欧草原上近乎天然的环境特点,自然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在身处其中的生活器物中。斯宾诺莎也指出,“人类的生存状态,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自己情感的制约。”④新疆金银器的造型样式所体现出地域环境、文化象征与装饰手法特,一定程度上正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独特彩观念的诠释。
在自然环境中,绿、蓝、黄既是自然界中的本真彩,是人的视觉心理能够体验到的具有生命
力的彩,同时也是长期的现实生活带给人们的图像记忆与审美体验。人类在大自然的光映射下,可以充分唤醒对于彩的感知,因为人的生理本能即是需要一种视觉上的彩平衡。以波马墓葬出土的金银器为例就能看出这种独特的彩谱系。这批金银器出土的波马农场位于昭苏
①丹纳(H.A.Taine).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2—75.
②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961.
③希罗多德.历史[M].周永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0—431.
④巴鲁赫•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文集•第4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96.
县城西南约100千米处,该墓葬以金银器、丝织物、铁兵器、玻璃器为主,除出土金杯、金指套、金丝编带、金箔饰、金袖套外,还出土有丝棉、玻璃、铁镞、铠甲残片等,表明了它的土墓葬性质。波马
墓出土的金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镶红宝石黄金面具(图1,编号:97XZPC:1)和宝相花金罐(图3,编号:97XZPC:2)及虎把金杯(图5,编号:97XZPC:3)
宋慧乔整容。
图4宝相花金罐,作者绘
图1镶红宝石黄金面具,公元5~6世纪,新疆伊犁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①
图2镶红宝石黄金面具,作者绘
图3宝相花金罐,公元5~6世纪,新疆伊犁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②
钢琴心情①祁小山,王博,编.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258.②祁小山,王博,编.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25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