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王安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背诵全文;
4、 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5、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 背诵全文;
3、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1、 认识王安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背诵全文;
4、 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5、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2、 背诵全文;
3、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法 张杰的个人资料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认识王安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法 张杰的个人资料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认识王安石;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 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二、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二、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文注外)
音谬(miù)窈然(yǎo)胜道(旧读shēng)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文注外)
音谬(miù)窈然(yǎo)胜道(旧读shēng)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3、练读
四、翻译
四、翻译
第一段:
重点词语:
舍:筑舍定居。卒:死。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
重点词语:
舍:筑舍定居。卒:死。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
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大概)是读音错了。
第二段:
重点词语:
火且尽:且,将要。盖余所至: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加,更,更加。火尚足以明也:明,动词,照明。既其出:其,助词,无实在意义。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或,有人;咎,责备;其,代自己;夫,那。
译文: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
第二段:
重点词语:
火且尽:且,将要。盖余所至:盖,发语词,有“大概”的意思。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加,更,更加。火尚足以明也:明,动词,照明。既其出:其,助词,无实在意义。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或,有人;咎,责备;其,代自己;夫,那。
译文: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大约(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
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第三段:
重点词语: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对这件事情或在这个时候(一说,副词,表承接,就是“于是”的意思);焉:语气词,了(一说,兼词,“于是”, 对这件事情或在这个时候)。两说择其一,通则可。于天地:于,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其,古人;求思:探求、思考;深而无不在也:深而广;之,助词,补语的标志,“得”。夫夷以近:夫,发语词;以,相当于“而”,连词。常在于险远:险远,形活名,险远的地方。无物以相之:相,帮助。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可以,可以凭借。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表反问语气(一说通“养鹅岂”)。
译文: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
第三段:
重点词语: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对这件事情或在这个时候(一说,副词,表承接,就是“于是”的意思);焉:语气词,了(一说,兼词,“于是”, 对这件事情或在这个时候)。两说择其一,通则可。于天地:于,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其,古人;求思:探求、思考;深而无不在也:深而广;之,助词,补语的标志,“得”。夫夷以近:夫,发语词;以,相当于“而”,连词。常在于险远:险远,形活名,险远的地方。无物以相之:相,帮助。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可以,可以凭借。其孰能讥之乎:其,难道,表反问语气(一说通“养鹅岂”)。
译文: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
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第四段:
重点词语:
余于仆碑:于,对,对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以,后省略“之”字,应为“以之”,因此,由此;夫,那;之,助词,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作全句的宾语。后一个“之”,与后面的“者”,构成后置的定语,即……的人;谬,弄错,使……错;莫,不定代词,没有人;名,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胜道:胜,尽。此所以学者……:所以,……的缘故。
译文: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
第四段:
重点词语:
余于仆碑:于,对,对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以,后省略“之”字,应为“以之”,因此,由此;夫,那;之,助词,插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作全句的宾语。后一个“之”,与后面的“者”,构成后置的定语,即……的人;谬,弄错,使……错;莫,不定代词,没有人;名,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胜道:胜,尽。此所以学者……:所以,……的缘故。
译文: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第五段:
重点词语:
父:通“甫”。
译文: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第五段:
重点词语:
父:通“甫”。
译文: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五、积累
(一)、一词多义
1、课后“练习”二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3、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一)、一词多义
1、课后“练习”二
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3、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4、长安君……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1、 有碑仆道。路,道路。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3、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
4、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5、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1、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译为“因为”“是因为”。
3、 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超过,胜过。
4、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1、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道
1、 有碑仆道。路,道路。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3、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
4、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5、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1、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译为“因为”“是因为”。
3、 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超过,胜过。
4、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1、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3、 嘱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4、 文过饰非。掩饰。
然
1、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2、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3、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补充
其
1、 代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洞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那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我。
2、语气词
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译为“难道”
4、 文过饰非。掩饰。
然
1、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2、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3、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补充
其
1、 代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洞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那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我。
2、语气词
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译为“难道”
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译为“大概”
吾其还也!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还是”
3、连词,表假设
兰槐之根为芷,其渐(jiān,浸泡)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如果
以
1、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相当于“而”,表承接。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来”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当于“而”,而且,表并列。
(二)、古今异义略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A、课后“练习”三:
1、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其还也!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还是”
3、连词,表假设
兰槐之根为芷,其渐(jiān,浸泡)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如果
以
1、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相当于“而”,表承接。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来”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当于“而”,而且,表并列。
(二)、古今异义略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A、课后“练习”三:
1、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补充: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活名,深度。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形活名,到达的人。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活名,险远的地方。
4、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的使。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判断,“者”是语气助词,表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补充: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活名,深度。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形活名,到达的人。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活名,险远的地方。
4、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的使。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判断,“者”是语气助词,表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也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六、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2、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程序
一、前后照应的写法
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
六、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艺术借鉴:
○1、前后照应的写法;
○2、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3、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2、人文精神: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程序
一、前后照应的写法
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
作用: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二、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1、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写仆道的碑文,它和第四段有什么样的关系?第四段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4、二、三段之间是怎样过渡的?由此可见,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2、说古人的作用是什么?
○3四级各部分分值多少、作者认为的最高理想境界有什么特点?要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必备条件依次是什么?
○4、这里,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5、尾句的作用是什么?
6、第五段可以删除吗?
7、据上,归纳全文结构。
8、据上,总结全文主旨。
二、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1、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写仆道的碑文,它和第四段有什么样的关系?第四段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4、二、三段之间是怎样过渡的?由此可见,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2、说古人的作用是什么?
○3四级各部分分值多少、作者认为的最高理想境界有什么特点?要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必备条件依次是什么?
○4、这里,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5、尾句的作用是什么?
6、第五段可以删除吗?
7、据上,归纳全文结构。
8、据上,总结全文主旨。
9、据上,说说你对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
——明确:
1、介绍褒禅山概况: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华山洞——记仆碑文字,内容上环环相扣。
2、写仆道碑文的漫灭,是为了写出“音谬”的事实,这是记叙,不是重点,目的是为了第四段的议论。第四段正是在第一段记叙的基础上阐发的议论,最后得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3、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前洞——后洞——游后洞的经过。
天蝎座2013运势4、二段末尾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三段开头说“于是余有叹焉”,过渡自然巧妙。可见,二、三的关系,和一、四段的关系一样,是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于是余有叹焉。
○2、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明确:
1、介绍褒禅山概况: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华山洞——记仆碑文字,内容上环环相扣。
2、写仆道碑文的漫灭,是为了写出“音谬”的事实,这是记叙,不是重点,目的是为了第四段的议论。第四段正是在第一段记叙的基础上阐发的议论,最后得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3、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前洞——后洞——游后洞的经过。
天蝎座2013运势4、二段末尾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三段开头说“于是余有叹焉”,过渡自然巧妙。可见,二、三的关系,和一、四段的关系一样,是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5、第三段是重点: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于是余有叹焉。
○2、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3、最高理想境界的特点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要达到这个最高想想境界,依次必备的条件有三:“志”、“力”、“物”,而最重要的是“志”。
○4、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尾句总结上文。
6、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不能删除,这是说明,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7全文结构:国际珠宝品牌
一 1-2 记叙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
3-4
议论 3、针对第二段内容展开议论,
得出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针对第一段内容展开议论,
○4、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尾句总结上文。
6、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不能删除,这是说明,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7全文结构:国际珠宝品牌
一 1-2 记叙 1、介绍褒禅山概况
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二
3-4
议论 3、针对第二段内容展开议论,
得出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针对第一段内容展开议论,
得出结论: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三 5 说明 5、补写同游者和作者。
8、主旨:这篇游记,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9、“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
文章前面(1-2)记游山,后面(3-4)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是基础,议论是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记叙部分:游山略,而游洞详。游山中其它略,而碑文详。游洞中前洞略,而后洞详。后洞中经过略,而心情详。
议论部分:仆碑的感慨略,而游洞心得详。游洞心得中,客观因素“力”、“物”略,而主观因素“志”详。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主旨的需要。
三 5 说明 5、补写同游者和作者。
8、主旨:这篇游记,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9、“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理解:
文章前面(1-2)记游山,后面(3-4)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是基础,议论是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记叙部分:游山略,而游洞详。游山中其它略,而碑文详。游洞中前洞略,而后洞详。后洞中经过略,而心情详。
议论部分:仆碑的感慨略,而游洞心得详。游洞心得中,客观因素“力”、“物”略,而主观因素“志”详。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主旨的需要。
四、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聚离开都有时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五、德育渗透
说说你学习此文后在思想上的收获:
畅所欲言……但要扣住两点: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
1、 要有志;
2、 深思而慎取。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聚离开都有时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五、德育渗透
说说你学习此文后在思想上的收获:
畅所欲言……但要扣住两点: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
1、 要有志;
2、 深思而慎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