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摄影人的评语
【篇一:怎样正确评论别人的摄影作品】
如何评论摄影作品?
我想:一是要看她的艺术价值,有无艺术性,这是首要的; 二是要看她的社会价值,有无震撼性,这是其次;
三是要看她的新闻价值,有无可读性,这是再次;
四是看她的史料价值,有无收藏性,这是最终。她的重要标志:是否能打动读者或摄友!!! 1、摄影作品分析的三原则
(1)作品要有一个主题,要有积极的内容,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情感,情趣和现象。
(2)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光信,构图,角度,影调,瞬间抓取,真是记录等。
985高校 (3)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结合并突出画面主题。
三条基本原则:
1、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2、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
3、画面要简洁。
如何拍好照片
——摄影课材料
记不清是哪位高人说的这句话--摄影就是用光和影作画。
1、确定主题:想表现什么意思;
2、确定拍摄对象:通过什么对象来表现;
3、确定拍摄构想:什么时候拍最好?什么角度?用什么光?等等
4、正确进行拍摄:如曝光对焦之类。
拍照到底拍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每次我拍一张照片前都要问自己的。拍照片其实和写文章一样的,总会有主题的。一般来讲觉得主题有两种:一种是
写实的,也就是讲故事,或者说明状物的;另一种是描写一种情绪
或者气质的。比如,纪实,风景属于前者,抽象的微距往往属于后者。但是要注意的时候好照片的主题往往是兼顾这两方面的。比如通过人物表达喜悦,通过风景表达肃穆的气质等等。但是照片要表达的东西要明确,虽然不一定容易描述。确定主题的时候不能贪多,一个就够了。
确定了主题后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拍摄技巧了,构图,曝光等等。 曝光三要素
对于单反相机光线从镜头进入依次通过光圈,快门,最后落到感光元件(胶片,ccd或者cmos等)上。曝光就是一个感光元件感受光照的过程。落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线多少就是我们说的曝光量。 说白了就是个水龙头放水过程,放出来的水就是光线。准确的曝光是说要把龙头下面那个杯子放满水,不要溢出来,不要不满。 曝光控制刨去感光元件差异,有
3个要素,快门,光圈,感光度。快门打开的时间长短就是水龙头开多久,光圈打开的大小就是水龙头开多大,感光度就是把杯子尺寸大小。快门单位是秒,很容易理解。一般为了防止手的抖动导致相片模糊,设定值都小于等于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用105mm镜头的话,快门一般不慢于1/100秒。但是这个安全快门最慢不能慢于1/30。当然,有铁手大侠可以到修炼到1/20,甚至于1/10。另有防抖镜头常说可以降低x档快门其实也就是说可以让人手持使用更慢的安全快门。 光圈标识有点复杂,相机上的标了f值,但是和光圈大小相反,光圈越大,f值越小。比如f4的光圈f2.8光圈。常用光圈,人像
【篇二:摄影评价】七年级下册英语期中
评选是去“伪”存真
国展评选中,被评委们批评最多的就是照片中的“伪”。在首轮评选时,多位评委就明确表示:“不会选表演性质的民俗(称“伪民俗”),也不要过度渲染的民俗。”“照片不能粉饰生活,不能粉饰太平,应该客观地、真正地记录我们生活中的辉煌和问题。”
不要以为那些摆布的“高手”就能逃过评委的眼睛,要知道,评委们可是在各类摄影评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手的照片堪称海量,可谓见多识广。
纪录类照片中,一些常被摆拍的人物已经是评委眼中的“明星脸”。比如某个孩子,在这个画面中是被从火海中救出,在另一幅照片中又是被从水灾中救出……类似的照片,不仅不会入选,很有可能还会让人评论一番。
一幅名为《采访》的作品获得了部分评委青睐。画面很简单——共五个人,一个是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一个是手持话筒的采访者,另有两个人举着写好的受访提纲,还有一个是正在照本宣科的被访者。类似的电视采访瞬间,我们或许也曾遇到过,但当这样一个画面出现在评委面前时,它的鲜活获得了评委的认可乃至赞许。有评委说:“这就是很好的照片,这就是很真实的生活。其实,我们一直在寻真实的照片。”
组照≠拼凑
评委们更多认为,无论纪录类还是艺术类作品,都应鼓励单幅的魅力,能够通过一个画面完整表现事件内容或作者审美意趣的,千万不要用组照。
秦岚个人资料简介图片 相对于通过组照更利于讲述一个故事或者展示一个事件过程的纪录类,艺术类往往更强调强化某一物种的各种姿态,无论动物、植物、山水,亦或做成扇面,拼成条屏等。当然,
艺术类并不完全摒弃组照参评,只是如果构成组照的几张照片没有内在联系,只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那就多此一举了。在评选中,记者见到组照鹤或者组照荷花的作品,其中确实不乏精彩之作,但是因为受其他平淡作品的牵连,整体效果大打折扣。评委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照片放在一起按组照选送,其实并不占便宜。
说组照有利于讲述故事或者过程,并不等于纪录类里组照就一定比单幅占优势。本次纪录类组照的比重之大前所未有,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最多,同样存在有的组照拼凑较多、照片之间没有关联等。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有一组拍摄自家附近拆迁的照片,虽是连续数日拍摄,展现了一栋房子从完整到拆除,再到夷为平地的过程,但照片之间关联度小,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典型性的瞬间,仅为简单记录,因此难以得到评委认可。
组照不仅是拍摄,还重在编排,二者都需要摄影师下工夫。以组照参评的摄影人千万要记住,组照能让你充分展现专长,也会让你充分暴露缺点。所以,组照绝不是简单几幅照片的拼凑,也不是同一景别的四季轮换,更不是屏风上的花鸟虫鱼……扎实的拍摄,细致的编排都是很重要的。想多表现可以,但不要弄巧成拙。
此风光非彼风光
参评纪录类和艺术类的风光照片到底该如何进行区分?除了评选规则中规定的“自然环境生态”类作品“不得对原始影像进行修改”等要求外,一直没有定论。
虽然本次国展的评选中并未就此得出明确的结论,但评选过程中的一些讨论还是值得思考的。评委们认为,纪
描写荷花诗句录类风光片不允许后期制作,不可以“挖东补西”,完全写意的也不行,
应该把有独特意义的风光和社会景物记录下来,画面中信息量要最大化。要通过风光拍摄,唤起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保护家园。艺术类风光则重在表现。
有的摄影人曾认为纪录类是风光作品入选国展的捷径,但很明显,评委们对纪录类的风光参评作品有着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制作要精良,ps别过度
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印刷和彩扩技术也在与时俱进,变得非常多样化了。在评选现场,可以看到各种类别的纸张打印或彩扩的照片。一些影调非常细腻的照片,让评委们忍不住
低头凑过去仔细品味,并不断为那些制作精良、影调细腻的照片发出啧啧称赞。有评委感叹,“谁说数码照片没有层次?这质量好得叫人爱惜啊!”别管这照片拍得怎么样,试想,制作精良得让评委都爱不释手了,会舍不得投票吗?制作精良点儿,就是给照片大大地加分。当然,所谓的制作,一定不是简单地运用ps技术把彩调得很饱和。与让评委们爱惜的照片相比,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被评委们称为数码“败笔”。一些照片,制作粗糙,有的偏得“一塌糊涂”。看来,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细致,都会影响照片在评选场上的“发挥”哦。 关注生活乃为根本
荆门美食 “我们寻常百姓根本不可能去到奥运会现场拍摄,也不能像杨利伟一样从空中拍摄地球家园,有他们参评,我们还有戏吗?”这是一些影友的观点。小彩旗是谁
的确,参评纪录类,就意味着要和一些有特殊拍摄条件的参评者交手,还有职业摄影师同台打擂。基层影友一般不会赶赴新闻突发现场,也不会有特殊的拍摄条件,面对众多的大事件和有相应便利条件的摄影家,普通摄影人如何取胜?
不过,从评选过程来看,国展的纪录类不是新闻摄影评选,更不是新闻事件的评选。在纪录类9万余幅参评照片中,评委们还是觉得,关注生活的作品不够多,一旦有好作品,大家
必定相互传阅,为之激动。
在采访中,评委们说得最多的还是那一句“生活中那些感人的影像,应该获得肯定”。我们不妨看看本次国展纪录类的金质收藏作品《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摄)、银质收藏作品《每天的早晨》(杨健摄),拍摄的无非都是大家身边匆匆的上班族和锻炼身体的人的画面。这样的照片获得收藏作品荣誉,正是评委们对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摄影人的细致观察和认真提炼给予的力挺。
创新才是硬道理
好照片一定会入选吗?答案是,不一定。回想n年前,那些大漠驼铃、孤帆远影的照片,意境悠远,光影俱佳,颇多好评。但是,如果现在再来参评,还真说不准是什么结果。所以请记住这句众多评委异口同声的金科玉律:“艺术不是重复过去,而应是向前发展。”有一些照片,很多评委的感想是:这照片好吗?好!但见得太多了,落俗啦!这样的照片,能永远获奖吗?
同样,往届出现过的“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虽然少了,但还是有固执己见者拿着模仿来的照
片参评。还有一些在上届国展中入选甚至获奖的作品,时隔两年,作者只是稍微改动了一下就再拿出来参评,实在是有碰运气之嫌。即使侥幸中选,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公示和查验,能留下来的几率也会一降再降。还是多关注生活,多一些创新吧,别心甘情愿地做自己或他人的山寨版。
辩证地看待技巧
所有的摄影评选,由于流程需要,征稿之初都会围绕展览定位对应征作品分门别类。此举既有利于同台竞技的公正评选,又有利于展览内容的多样性。这时,对自己的作品清晰定位,有技巧地投稿就成了一门学问。以青年组为例,在本次来稿作者中,新闻媒体年轻记者占一定比例,他们的作品也多有斩获。且不说他们的加入对其他非职业投稿者而言公平与否,但舍高手云集、稿件众多的纪录类而选择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青年组参评,绝对是明智之举。 更“聪明”的还有同一幅作品每类都投的。本以为多投就多一个机会,其实这种一稿多投不仅可能因门类不符被当即拿下,还会因为不符合国展征稿细则的要求而被直接淘汰出局。 ● 记者 李晶晶 刘彬 特约记者 徐静 采写 评委说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