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月18日《我是歌手》开播后,节目取得了不俗成绩:连续七周CSM全国网收视率同时段排行第一;截至3月6日,键入“我是歌手”关键词可以到百度结果9700000条,新浪微博41168863条,迅速成为被热议的节目。《我是歌手》缘何受宠?它在浩浩荡荡的综艺大军中如何顺利突围斓曦?其成功与节目方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密不可分,受众观看和认可的背后正是节目巧妙迎合与满足了其各种心理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他们基于某种心理需求的驱动来接触媒介和信息,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逐步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以下就《我是歌手》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
一、观众主体性——受众主体。
早前受时代背景赋予媒介的强大威力和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受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被动地位。当时的传播界,诸多人士奉行的是“魔弹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毫无抵抗能力的靶子,大众媒体就像子弹击中人们的身体一样,可以迅速产生反应,直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人们对“魔弹论”的质疑越来越多,受众主体、观众本位的思想渐渐浮出水厩。之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又对积极主动的受众心理观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
《我是歌手》中观众至上的理念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它采用成名歌手同台竞艺的形式。明星们不再高高在上,他们会紧张,会激动,会流泪,会被选择,会被淘汰,将自己光鲜背后的一面真真切切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由500名观众组成的“知音听审团”完全决定歌手的去留和节目的发展,抉择权利被反转回到观众的手中,电视机前的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也会在心中评判每位歌手的表现,为其打分。观众的参与感、渴望信任和尊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二、巧用选择性注意——抓住受众敏感点
人的注意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会将其他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但人的无意识注意仍处于激活的状态,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自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这便是心理学中的“鸡尾酒会效应”。 也就是说,每个个一体都有自己的敏感点,作为受众体,同样如此。只有准确抓住受众的心,才能让受众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节
目中聚焦到某个节目。分析《我是歌手》栏目的独特模式,我们发现,它的敏感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红极一时,将综艺真人秀节目推向了一个高潮。之后各大卫视争相效仿,《花儿朵朵》、《声动亚洲》等平民选秀类节目火爆荧屏。然而随着此类节目的日益增多,观众容易从心理上对这种怀揣音乐梦想的草根来参加海选、犀利的专业评审、晋级、淘汰等常规选秀环节产生倦怠心理。而此时,湖南卫视推出的这档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节目《我是歌手》颠覆了以往音乐选秀节目的模式,迎合了受众追求新鲜感的心理。 
    其次,《我是歌手》节目中无论是韩红、孙楠、张靓颖、李荣浩、郑淳元等参赛歌手,还是李维嘉、地板打蜡谭杰希、沈梦晨关于名人的故事等明星经纪人,或是宋柯、山河、洪敬尧、张漫、伍洲彤、袁惟仁等业内知名的乐评人组成的专家顾问团都被大部分观众所熟悉。从这点上看,《我是歌手》节目可谓是星光熠熠。这些名人无论从外表、容貌,还是才华和能力、个人品质上都容易吸引到普通观众的关注。从目前节目的效果来看,参赛的歌手们的确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为节目的火爆立下了功劳。 另外,新老明星的面对面比拼,当红歌星和不为大众熟悉的专业歌手的碰撞让节目充满悬念,充分抓住了受众猎奇、待证的心理;在节目开
播前,栏目组为每位明星量身打造各具特的宣传片,为歌手出场造势;与此同时,每期节目结束后,都会淘汰一位明星,补充进来的明星只有等到下期节目开播才揭晓身份,这为节目的神秘气息增不少。
杰西卡 阿尔芭再次,《我是歌手》不采用专业主持人,而是由参赛选手进行主持的全新模式,在国内的综艺娱乐节目中还是首次,第一季胡海泉在主持中的不俗表现和独特的幽默元素也让观众为之眼前一亮,对节目的期待度大增。
最后,节目采用全程跟踪拍摄的方式,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从下飞机到比赛结束后接受采访的几乎全部环节。虽然被观众看到的节目已经是经过编排与剪辑后的片段而并非是歌手参赛的全部过程,但观众依然可以看到选手的准备及彩排情况。从明星经纪人去机场接歌手,到与歌手在休息室的欢乐交谈,到抽到演出顺序后的反应以及各个歌手在休息室里的相互交谈以及导演最后宣布名次等等情景中,观众都可以感受到真实。 同时在场观众面对歌手现场的深情演绎,不少在场的听众或留下感动的泪水,或激动的起立鼓掌,或闭眼陶醉其中。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也为节目增不少。
三、引发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而具有渴望情感交流的需求。而音乐本身在实现和承载情感交流上就有天然的优势。《我是歌手》的成功正是抓住这一关键,满足了人们对情感的需要和共鸣。吸引年轻、高端受众受众对娱乐节目审美能力的形态发展可分为三个层面,“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神悦志”,仅有形式上的新颖只能够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只有节目的内容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才能被观众真正地认同并接受,建立受众与节目的亲密情感联结,培养节目的忠实观众。
《我是歌手》的参赛明星,集合了华语乐坛的经典唱将、中坚力量和乐坛新星,歌手们不仅为观众奉上了视听上的饕餮大餐,更能勾起无限的回忆,产生情感的共鸣。他们在镜头前坦诚和蔼,在舞台上卖力歌唱,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音乐,无论是演唱自己的名歌曲,还是改编其他经典歌曲,都是歌手的真情流露,观众的内心自然会被打动。
有着“永远摇滚精神”的黄贯中,孤单狂野的齐秦,嗓音空灵幽静的林志炫,充满正能量的羽泉,“为理想歌唱、为生命歌唱”的周晓欧,细腻、感情丰富的杨宗纬,妖娆另类的尚雯婕,被低估了的“亚洲最完美声音”黄绮珊⋯⋯总有一位歌手会在观众心里留下年代的烙印,唏嘘泛黄的青春。
 歌手们“以情动人”的选歌策略直击观众内心,引发了节目受众无数共鸣和讨论,甚至催生了“流泪”、“表情帝”走红网络。在场的500名听审团的反应、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将电视林瑞阳的前妻机前观看节目的观众的激动心情呈现在了荧屏上,与广大受众引起了情感共鸣。从歌手的选择到歌曲的表达,《我是歌手》无一不是紧扣观众的怀旧情感,一幕幕,一帧帧,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共鸣在心里。
从源头分析,正是受众的求新求异、求真、主动参与等方面的需求驱动其了解节目;从结果上看,《我是歌手》是因为满足了受众偶像崇拜、情感期待等方面的需求才被其认可,从而获得成功。总之,正是出于对受众心理的精妙把控,才打造出《我是歌手》这一档优秀节目。当下传播环境的复杂化让受众建立起“信息屏障”,越来越难以被影响。而新信息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意识无疑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论节目内容如何编排、环节如何设置、节目如何宣传推广,挖掘受众需求、紧扣受受众心理、满足受众期待才是娱乐节目的“制胜法宝”。
蒋劲夫 逮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