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系指具有法度、庄重、严谨特性,可作楷模的法书。换言之,凡具有法度并可作楷模之书法可称之为“楷书”。然而这一概念与书法艺术中所指的楷书有所不同。书法中所指的楷书实为真书,亦称正书,即字形端庄的手书正体书法。在漫长的书法发展史中,楷书已为大家所认同,是区别于篆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的一大类书法艺术的书体。 楷书产生于汉代末年,由汉隶省却波磔、增加钩趯并避免草率,逐步演变而成。这些文字的书写开始大多出自民间无名氏之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的楷书实际上是由下层平民或低级官吏所为的。楷书由隶书演进、转变的过程,在其内部凝聚、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源于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和审美的需求。 5年高考3年模拟 三国至魏晋南北朝的楷书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什么机关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作品,当首推三国魏国钟繇的《力命表》、《宣示表》、《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此“五表”均系小楷,且真迹早已无存,仅有宋以来的法帖刻本传世,但毕竟保存了钟繇楷书的大致风貌。钟繇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对楷书的创立与创作具有突出贡献。他不仅继承了蔡邕书法的优良传统,而且食古能化,笔法结字上不断出现一些新奇的意趣。使楷书彻底从隶书中分离出来,则还是魏、晋之际的事。 自动挡汽车档位如果说钟繇所书“五表”作为我国古代最早楷书刻帖的话,那么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当属刻立于三国东吴凤凰元年(272年)四月的《谷朗碑》。《谷朗碑》是一块书风古朴的楷书名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赞评此碑“以其由隶变楷,是考源流也”,“上为汉分(隶书)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也。” 三国之后,作为过渡,社会上使用的文字出现了隶书与楷书并存或混写的局面。其中楷书作品流传至今的又很少,此后直到东晋王羲之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局面,经过他的酝酿改革和创作推动,楷书广泛流行起来。王羲之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又遍学李斯、曹喜、梁鹄、蔡邕等人的篆隶书法,由于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后终于把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一变而成为雅俗共赏、法度严谨、妍美流便的今体。王羲之在楷书发展史上的功绩不仅在于把钟繇质朴的楷书改为今体,并迅速、广泛地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同时还在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书法理论著述。《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等,皆系王羲之书法创作方面的经验总结。他尚有小楷书法存世,如《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劝进表》、《东方朔画像赞》、《佛遗教经》等。 与王羲之在楷书上相媲美、相辉映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即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他曾提出“书无定法、事贵变通”的主张,在王羲之书法改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小楷《洛神赋》清逸典雅,在书坛一直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后人追求晋人书法劲健刚毅之风骨、妍丽流美之气韵者,无不以王献之《洛神赋》为标准。 南朝有《爨龙颜碑》等为数不多的几种楷书存世。而北朝由于石刻艺术的大发展和楷书的普及,从而成为我国楷书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北魏是个佛教盛行的时代,龙门石窟是中外驰名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北魏时期的楷书造像题记达二千余处,出现了“二品”、“四品”、“五品”、“十品”、“二十品”、“五十品”等多种选本,其中以《龙门二十品》选本最受人喜爱。综合分析《龙门二十品》的艺术特点,一是其结字质朴;二是笔法简洁,用笔以方笔为主。康有为曾将“龙门石刻”称之为方笔的最高准则,“云峰石刻”为圆笔的最高准则,“冈山、尖山、铁山、葛山摩崖”是贯通隶意、方圆兼备的擘窠书最高准则。南朝的书作大多出于王羲之、王献之等名人士大夫之手;而北朝楷书却大多来自于民间。在书风上,南朝多清逸流美,北朝则质朴犷悍。 隋唐五代的楷书 隋朝是我国楷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隋朝楷书名作迭出,风格多姿多彩,如《龙藏寺碑》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既朴拙又精严,其变革时期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南朝和隋代之间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七世孙,其楷书承袭祖传,追求新意,为后世所重。另从隋代写经的楷书看,其法度和气韵都比南北朝楷书前进了一步,明显地透出唐楷的端倪。 楷书到了唐朝可谓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的酷爱,在开科取士中,书法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氛围里,非但书家人才辈出,就是文人、诗人,甚至以抄写佛经为生的“经生”,也都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唐代的书家队伍空前壮大,各种书体均佳作如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先后创立了各具风格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褚体、颜体、柳体等,为后世广泛流传和效法。从历代碑刻、墓志和写经等传世作品分析,唐楷的兴盛与名家辈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累和广泛的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也与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有关。 宋、元、明、清的楷书 宋代也是一个书法艺术兴盛的朝代。宋朝文人试图继承唐代楷书的风格,并力求有所创新。他们一方面对于森严的唐楷法度有所变革,追求灵动,另一方面也向魏晋楷书汲取古朴的风貌。这种情况在范仲淹、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作品中都可发现。他们的探索与追求虽然没有达到唐楷那样的成就,但却极大地推进了其行书创作,使之达到了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个时代高峰。可以看出,他们行书或草书方面的巨大成功都与其楷书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灵动和简洁为特创制出有别于唐楷的赵体楷书,影响中国书坛数百年。赵孟頫对于真、草、隶、篆诸体样样精通,是元代书坛的领袖。元明两代书法家多以楷书为基础,以行草书名世。仔细查阅书法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其楷书造诣都是相当高的。宋元以来,姜夔、龚璛、欧阳玄、杨维桢、王蒙、柯九思、李东阳、文徵明、董其昌、洪升、金农、林则徐等人的楷书或上追魏晋,追求古朴自然;或法宗隋唐,得以严谨;或兼收并蓄,自出机杼。 清代书家众多,流派纷呈,掀起了一股书法中兴的热潮。楷书方面,受明代楷书及来自于上层的影响,“台阁体”日盛。在嘉庆、道光以前,帖学大兴于天下,被称之为“帖学期”,以后则碑学大兴,称为“碑学期”。在碑学期,书坛为之一振,出现了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书法大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书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近现代楷书 民国以来,楷书的创作与发展延续了清末以来的兴盛局面。同时,书坛人物除清廷遗臣之外,又增加了海外留学人员及其他成分。其创作理念除传统帖学、清代碑学之外,时有中西美术及新潮思想渗入。另因制版印刷技术的提高,碑帖资料传播广泛而利于人们研习。因此,楷书创作的普及化、多样化是空前的,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如朱孝臧、谭延闿、李叔同、沈尹默、吴玉如、邓散木、赵朴初、启功等。活跃在当今书坛的一大批名家俊彦,其楷书创作也多有独到之处,令世人叹服。 侯佩岑和她妈的故事 陈奕迅只有一个蛋当今的书法界,承载着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同样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与挑战。无论形式上、风格上,书家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的多样性,深刻地表现出了当今书法创作队伍素质上的成熟。作为楷书,如何在书坛上得以继续生存、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实际问题。苏东坡曾这样评论过楷书:“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座高耸入云的峰巅。用静态的线条来表现作品的勃勃生机,正是楷书艺术语言的精髓之处,亦是楷书之极致。只把楷书作为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来看待,是极其片面的。现在和今后书法的应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将日趋分离,楷书也不例外。这对于热心楷书创作的同仁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传承历代前贤的艺术遗产,开创楷书艺术新的风貌,我们应当充满信心。 |
辐射3详细攻略 |
楷书创作概述
本文发布于:2024-11-06 00:3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 下一篇: 浅论刘勰对左思的批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