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写作
一、系列报道的基本概念
系列报道就是记者选取一个重大的新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对有较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人物,可提供导向性经验的地区、部门或单位展开叙述,描写、评论,以给受众更全面、更有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一种以视点的丰富性见长、具有编辑连载特征的深度报道文体。
系列报道在主题立意、主题开掘、主题创新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它讲究选题的敏锐性、主题的开掘性、报道的鲜活性。
系列报道多用于非事件性报道等题材。它很难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故事,从画面的生动性、事件的发展性和悬念性来说不及连续性报道那么令人关注。但是,成就性报道、典型性报道,又是日常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题材。这就要求记者下工夫去采写。可以说,系列报道是新闻作品中最需要记者的素质,最需要记者的眼光、最需要记者的勤奋的一类报道体裁。
系列报道从版式上看,与连续报道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构成系列报道的报道篇数通常也不少于3篇;对于自身的组成部分是深度报道还是一般报道,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此外,通过编辑处理,系列报道也能产生悬念的效果。然而,系列报道并不是连续报道,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1.时间切入点不同
系列报道不是伴随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切入的,而往往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以后,记者站在一个统领全局的高度,用分析和综合的手段对新闻的各个重要方面进行全面的报道。连续报道的切入点则是在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报道伴随着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由于能够对报道进行整体的计划,所以系列报道的布局是精致的,后一篇报道与前一篇报道绝无信息上的重复,也可以避免因为信息分布的不均匀而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建报名条件
2.认知力量的不同
系列报道是在全面掌握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安排报道结构的。每一篇系列报道就新闻事件一个方面的意义进行报道,将它们组合起来,给人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错落有致的感觉。系列报道从整体上说,风格更加一致,气势更加宏伟。系列报道一方面是在长篇报道分割成篇幅相近、内容均衡、风格相似的几个部分后做有计划的连载;另一方面,系列报道在连续的过程中又可以瞻顾受众的反馈。这种分割具有极强的认知冲击力。而连续报道的每一篇报道都受到事件发展的局限,因此在空间上相对都是比较杂乱的,哪一天新闻事件的内容丰富,报道的篇幅就相对较长,哪一天新闻事件的内容单一,报道的美妙歌词
篇幅就相对较小。每一篇报道都可能涉及事件的方方面面,没有统筹的规划,只有一条时间的线索。相比而言,连续报道的认知效力不得不受到新闻事件的约束。
二、系列报道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系列报道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宽广,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开掘深刻”,它有以下几种类型。
1.鸿篇巨制型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丰碑》,它是献给建党80周年的精品之作。它主题深刻,立意深远,视听俱佳,观赏性强,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该片以浓墨重彩、热情洋溢的笔触,精心捕捉、刻意选取的镜头,讴歌了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功伟绩。在这部作品中,注重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历史视角和平民视角的交融,既大气磅礴又精雕细刻。
2.举重若轻型
例如中央台、浙江台的《秋收之后话粮收》。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独辟蹊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粮食改革是一个重大的主题,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但这部作品却从小处入手,以轻松的手法,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追求通俗易懂的风格,用事实说话,用农民的切身感受说话。它将生涩难懂的道理,用简洁化、通俗化、明了化的方式进行诠释,让受众一目了然,收获颇多。
3.讴歌人物型
例如吉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好干部—汪洋湖》、《优秀共产党员郭秀明》、《走近英雄易新》等。《好干部—汪洋湖》就是记者通过两年与典型人物同吃同住积累下的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素材,经过精心剪裁、反复推敲而成的人物系列报道精品。它通过汪洋湖一桩桩、一件件为国分忧、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具体事例,将领导干部的优秀形象牢固地矗立在受众面前。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细节是这类作品成功的基石。这篇报道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人物浏览式的扫描上,而是反复推敲,几经琢磨,通过精心制作的生动画面和同期声,表现出汪洋湖对百姓关怀的一面,对工作果敢的一面,对事业忠诚的一面。
4.追踪事件型
例如,《新疆兄弟紧急求援,上海各界伸出援手》、《卖红薯的娃儿想回家》等。此类系列报道,以时间为脉络,又不单纯以时间来进行报道,而是围绕这一重大主题,不断挖掘事件的本质意义,力求在深度上,能全景式、深刻性地揭示内涵,给受众以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完整结果。
三、系列报道的基本写作方法
1.挖掘主题,力求新颖
连续报道是按时间为顺序,以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对新闻事件做连续性报道。它强调的是新闻事件
的最新发生的结果,讲求的是告诉受众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满足的是受众对事件结果的求知欲。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以时间为顺序,更多的时候,是超越时间性,从事件的本质出发,依据不同的角度,以求得对事件的全面整体的把握。因而记者在采写这类稿件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展开思维,去挖掘新闻事件的主题和它的内涵。
2.注重典型情节,生动细节的抓取
系列报道往往是反映重大的主题,如果记者采取的是一种比较陈旧的手法,很难让受众满意,作品也常常会归入平庸。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除了不停地挖掘新闻事件的主题外,还要重视细节的把握,在写作上,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来刻画,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报道主题的表达。
3.多层次、集合体
系列报道是一组报道,从外观上看,各篇独立成章,但其在内上是有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篇都是一个小单元,这些小单元在层次上要有连贯性、衔接性。通过一个个的小单元,最后组成一个集合体。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写好系列报道的角度选择的重要性。每个角度都是为了反映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又都是为了提炼一个大主题,因而从整个系列报道看,它要求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的联系。
下面我们看看荣获中国新闻奖、刊载了1997年6月9日《经济日报》的《来自湖北搞活国有经济系列报道》中的第一篇:
编者按如何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各地在中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都在探索并创造着自己的经验。本报记者不久前来到湖北武汉市和其他一些地方,采访了他们“资本运营”的做法和进展情况,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报从今天起,将分4篇刊出这组《来自湖北搞活国有经济系列报道》:《资本运营:到了一把金钥匙》、《资本运营:谁来使用这把钥匙》、《资本运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相信读者读完这组报道,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资本运营:到了一把金钥匙
如果把中国版图比做一只昂首的雄鸡,湖北省便位于雄鸡的腹部。如果说长江像一条巨龙,那么武汉市恰好处于心脏部位。如今,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又一幕“资本运营”的活剧,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居地之优再加得天独厚,建国以来这里摆了许多国有级的大项目。而这笔雄厚的国有资产,如同——
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库胡杏儿主演电视剧
湖北省摆放我国重点工作项目之全,可能是全国之“最”。请看:这里有以“二汽”为骨干的鄂西北汽车工业走廊;有以武钢、冶钢为骨干的鄂东南钢铁工业走廊;有以武汉为中心的重型工业基地(武汉重型
机械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均在全国同行业中以资产巨大而著称);更不用说已竣工多年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正在紧张施工的三峡工程。记者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桥头,沿江上下眺望,仿佛看到:整个荆楚大地简直是个聚宝盘,是个国有资产的巨大宝库。
它聚集着财富,创造着财富,同时又闲臵着、“窝囊”着财富。武汉市共拥有2228户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012亿元。到1995年底,武汉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1%,扣除不良资产后,有近二分之一的企业资不抵债。湖北全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据省统计局对4000有企业测算,全省乡以上的企业闲臵资产达33.5亿元,其中仅设备闲臵就达16.5亿元。
雄厚的财富,为何联结着沉重的包袱?这似乎很不合乎逻辑的现实,激励着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领导和众进行深沉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深化改革的春风吹拂着荆楚大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从整个搞活国有经济的工作终于获得了重要的突破。理性的认识,实践的效果向着一个清晰的思路集中,这里的人们用一个简明的词汇把它概括为:资本运营。
它像一个胎儿,先是躁动于母体,给人喜悦,也给人不安。但它一经降生,就演出—-
一出出诱人的活剧
黔驴技穷对许多读者来说,资本运营可能是个不甚明了也无须关心的经济学术语。可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却是在“希岛风波”的震动中开始认识它的。
山东有个青岛海尔集团,人所共知。武汉有个希岛海尔,却鲜为人知。这两个“海尔”都是国有大企业,又都是靠80年代中期引进德国利勃尔电冰箱生产技术起家的。然而在市场上,此海尔不敌彼海尔。就在希岛海尔产品积压、债台高筑、濒临破产之时,青岛海尔却蒸蒸日上,急于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两个海尔实行了兼并联合。希岛海尔60%的股权归了青岛海尔,同时变更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由青岛海尔实行控股经营。
一个大城市的大企业被外地的企业控股、兼并,对本地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刺
激”。重组的是资产,冲击的是观念。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湖北日报》辟专栏连载20天刊登有关的讨论,“希岛风波”由此席卷武汉三镇和荆楚大地。
不到两年的时间,兼并后的武汉海尔公司偿还了原企业的到期债务,改进了管理,3.2亿元的沉淀资产被盘活了,1000多名职工保住了工作岗位。一个即将倒闭的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海上牧云记演员表“希岛风波”震醒了许多人,资本流动不仅不是流失,而是保值增值!资本运营一段时间被当成了魔术,人们争着学习、掌握、运用。继“希岛风波”之后,是一个又一个“风波”。
曾现“花容月貌“的武汉荷花牌洗衣机,于1993年底陷入了严重的亏损,产品积压,企业停产。危险之际,走上了与无锡小天鹅洗衣机厂联合经营之路。由武汉洗衣机厂生产产品,小天鹅公司出管理、产
品标准,并打小天鹅的品牌销售。此棋一出,全厂皆活。第二年该企业完成产值8000万,减亏1200万。1995年、1996年两年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小天鹅吃掉荷花”,品牌竞争和品牌兴衰,更使人明白了无形资产的奥妙。
“马应龙”是武汉的一家老字号国有制药厂。几十年来死不了,也没活好。1995年通过转让股权,由深圳保安集团控股经营。结果厂还是那个厂,人还是那些人,可两年功夫,企业净资产增值900万元,幅度达82%,利润由341万元猛增到1524万元,成为武汉制药行业的一颗新星,当地舆论界称之为“宝马效应”。“宝马效应”使人们明白了,资本运营不只是能够“解困”,更是“攀升”之路。
怎么转换视频格式一向散、小、乱的武汉纺织服务业,通过资本运营,几十家中小企业组成了“冰川”、“江南”“一棉”三大集团。这一来好比手指头攥成了拳头。产业得以升级,设备得以更新,产品得以换代。一时间,“汉派服装”成了盛行中原的新名词。
由“希岛风波”等等起头的这场资本运营之潮,从企业又波及到政府机关,成了办公桌旁议论的热门话题。人们互相交流,读书学习,研究资本运营这个新课题。武汉市委、市政府抓住时机,把握航向,一项项规范扶植资本运营活动的法规、政策纷纷制定出台;新的国有资产运营实体宣告成立;直接负责资本运营工作的武汉市副市长张代重被邀请到一些地方交流情况;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及时肯定武汉的经验,并派出调查组总结他们的经验。资本运营的思路和实践在深化,在扩展!
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进程中,人们终于---
到了一把金钥匙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武汉市实际上就开始探索以资本运营的思路搞活国有企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钱运录,市长王守海告诉记者,这一探索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0年代初起,抓“五个一批工程”。即:对国有企业组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