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入伏媒体突发新闻报道如何防范风险
导读
本⽂根据部分现实案例,深⼊分析新媒体突发新闻报道存在的风险,并尝试提出防范措施,为媒体严守报道底线、做好时效与客观真实的平衡提供参考。
新媒体报道:
更脆弱的服务产品
是国内不少媒体推进媒体融合、打造“数字化报纸”的标配之⼀。但是,媒体在阵地的竞争相当激烈,只有在海量资讯中突出重围,才能获得较⼤的流量。因此,与传统纸质媒体争抢发⾏时间相⽐,媒体的新闻推送⽐拼更加⽩热化,各媒体都想在重要新闻的竞争中快⼈⼀步;遇到突发热点新闻,甚⾄会以“分秒”来计算推送的先发优势。
即便纸质媒体有相对精细的新闻⽣产过程,印刷出来的报纸上仍有可能存在差错。⽽在争分夺秒中的紧张⽓氛中出产的新媒体新闻,不可避免有“踩雷”的风险。下⾯,对媒体突发新闻的“风险”及防范进⾏分析。
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风险
突发新闻存在的“风险”,⼤致可以分为内容风险和形式风险两种类型。内容风险,主要是指新闻报道在题材、⾓度、素材使⽤等⽅⾯出现的差错、违反宣传纪律等情形;形式风险,则是指稿件在推送排版⽅⾯出现的⼀些失误。有的⼈可能会疑惑,⼀张报纸在排版⽅⾯出的差错,我们可以理解,稿件也有排版吗?当然有。单篇稿件,封⾯图⽚的使⽤、稿件内⽂表情包、⽂字的细节处理;⼀次推送中多篇稿⼦的整体编排情况,这些都属于新媒体的排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差错风险。
(⼀)内容:选择题材要慎之⼜慎
突发热点新闻主要涉及⼀些⾃然灾害、交通事故以及部分恶性案件,也有部分重⼤政策发布。此类新闻,受众关注度⾼,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很⼤的负⾯影响。因此,防范风险,媒体⾸先应该在选择题材时慎之⼜慎。
2018年8⽉20⽇上午,柳州市中⼼⽂昌⼤桥上发⽣⼀起交通事故,⼀辆⿊⾊越野车在桥上撞翻多辆电动车,司机下车后持⼑⾏凶,导致现场多⼈伤亡;随后,司机被警⽅控制。很快,柳州⼈⾥流传出有关现场的各种图⽚、视频,南国今报的记者快速赶到现场,发回报道。
事发半⼩时后,南国今报App率先推送报道,但在报道内容上,值班⼈员有意做了处理:⾸先,图⽚尽量选⽤⼤场景,不刻意渲染惨状细节;其次,对受伤⼈员全部打马赛克,不刺激受众的眼球;再次,
在报道中加⼊多张警⽅⼈员控制⾏凶者的图⽚,弘扬正⽓,缓和⽹民恐慌情绪。南国今报还连续追踪此案的警⽅发布会、检⽅批捕以及法院判决,有⼒地消除了这起恶性案件给当地众带来的负⾯影响。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都是“记录者”,⼀些突发事件的图⽚、视频等素材在⽹上传播,这些⾮专业⼈员拍摄的内容⽆法核实真伪,甚⾄有居⼼不良之⼈,偷梁换柱,把不同事件的视频整合剪辑在⼀起,或突出渲染,或张冠李戴。主流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定要谨慎使⽤⽹上传播的图⽚、视频素材,除⾮有权威部门认定,否则容易导致差错,把A事件的视频、图⽚报道成B事件,贻笑⼤⽅。
在官⽅通报发出之前,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切勿求急求全,要尽量淡化处理。
标题是新媒体报道的“眼睛”,⼀条⽣猛刺激的标题,能够吸引全⽹流量关注。但对于媒体来说,这恰恰也是风险之处。主流媒体更须坚守本分,不能做“标题党”。
2021年4⽉29⽇下午,柳州市中⼼⼋⼀路发⽣⼀件惊悚的事情:⼀名路⼈驾驶电动车时,突然发现⾝旁⼀辆电动车居然搭着类似遗体的物体。路⼈随即报警,警⽅当街拦截这辆可疑电动车,出诊的120医⽣认定,车上搭载的的确是⼀名男⼦的遗体。据当事⼈黄某称,他和死者是朋友,死者突然发病,为了抢时间,黄某拨打1 20求救后,直接⽤电动车载着病⼈到半路与120“汇合”。遗憾的是,双⽅碰头
后,黄某搭载的朋友宣告不治。随后,当地警⽅快速回应⽹民关切,发布通报称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死者家属对调查结果⽆异议。这么⼀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闹市区”“搭载”“⼫体”等关键词如果全部集中到新闻标题⾥,绝对全国震惊。然⽽,南国今报推送这起突发新闻报道时,标题并没有出现“⼫体”“遗体”等扎眼的词汇。从报道原则来说,电动车搭载遗体,这是客观存在,标题出现类似字眼,并不违背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但南国今报值班采编⼈员认为,此事并⾮案件,事发有因,⽽且这种突发新闻,家属本⾝已经很悲伤,媒体不能炒作,造成⼆次伤害,要有⼈⽂关怀,要适度报道,体现媒体的境界和格局。
⽆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采原创新闻只占⼀部分,转载新闻是集纳国内热点的好办法。近⼏年来,转载新闻差错频现,也已成为突发新闻的风险点之⼀。
2021年5⽉22⽇上午近11时,国内某知名媒体微博抢先发出⼀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杂交⽔稻之⽗”袁隆平因病医治⽆效,当⽇上午在长沙逝世。随后,国内各⼤媒体纷纷转载,⽹友对袁⽼的离世表⽰⽆限哀悼和悲痛。紧接着,辟谣消息就来了:⼈民⽇报记者从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程院和袁隆平院⼠秘书等多个渠道证实,⽹上关于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是假消息,袁⽼⽬前在医院接受。当⽇中午,新华社记者从中南⼤学湘雅医院获悉并确认,袁隆平于当⽇13点07分逝世,享年91岁。从⾸发到最终确认袁⽼逝世,中间相隔两个多⼩时,媒体的报道发⽣两次反转,证明⾸发的国内某知名媒体的确出现失误,发布了不实消息;⽽转载新闻的各⼤媒体犯的则是教条主义错误——对某
知名媒体权威性的盲⽬信赖,忽略了核查环节。事后分析可以发现,这家知名媒体在微博⾸发新闻中并没有交代消息源,没有救治医院的官⽅通报,其他媒体完全可以在新闻核查中发现这⼀疏漏,谨慎抉择⽽避免差错。
2022年5月16日五行穿衣(⼆)形式:新媒体也有“版⾯语⾔”
长期从事纸媒采编的同志,都熟悉“版⾯语⾔”这个词汇。通俗地说,“版⾯语⾔”就是将⽂章、图⽚等内容,通过符号、线条等编排⼿段,以及栏、区、留⽩等版⾯空间,在报纸版⾯上合理组合布局,增强版⾯表现⼒,达到表现主题的作⽤。⼈民⽇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经提到,版⾯语⾔是办报⼈⽴场、观点、感情和审美眼光的⾃然流露,它间接地表达媒体⽀持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
新媒体其实也有“版⾯语⾔”。以推送为例,⽹友看到的可能是单篇的号⽂章,碎⽚化阅读,但⼀次推送的多篇稿⼦的题材、标题、封⾯图以及字体等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其实就是⼀种“版⾯语⾔”,或者说“页⾯语⾔”。[1]
2021年4⽉29⽇,某媒体官⽅推送了⼀组⽂章,头条标题是《送别!“双料”院⼠闵桂荣逝世》,压题配以⿊⽩的闵院⼠⽣前⼯作照;⼆条标题却是《⼿舞⾜蹈蹦蹦跳跳》,压题配了⼀张消防战⼠跳起来的照⽚,点开阅读才知道,此稿讲的是四川凉⼭州发⽣森林⽕灾,当地消防员灭⽕奋⽃8天后,遇到下⼤⾬,消防员随即开⼼得奔跑起来,边跑边欢呼“下⾬啦”。情人节快乐 快乐情人节
分开来看,两条稿件讲述的都是客观事实,稿件本⾝没有问题。然⽽⽹民看到同时推送的两篇⽂章,⼼⾥会“咯噔”⼀下,产⽣不好的联想。毕竟,两篇⽂章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截然相反:阅读头条时,是⼀种哀痛⼼情,看到第⼆条⽂章,⼜转变为兴奋喜悦的⼼情,反差太⼤。新媒体⼩编“没那个意思”,却让⽹民产⽣
了“有那个意思”的感受,这就是⼀种形式风险。
版⾯语⾔不和谐,还有⼀个不为⼈注意的隐患:新闻内容与⼴告之间的“不和谐”。⽂章内有多个平台设置的⼴告位,⼴告内容由平台⽅植⼊,⼀般来说这是流量变现的有效渠道,媒体很少主动取消。2021年8⽉10⽇,⼴西某媒体推送稿件《定了!关于校外培训,⼴西发布重磅通知》,主要介绍⼴西教育部门落实“双减”政策采取的⼀系列举措。⽂中有⼀处延伸阅读——Q(问):什么是学科?什么是⾮学科?紧接着的A(答)部分,却恰好碰上平台⽅设置的⼴告位,有的⽹民看到了⼀张图,介绍各种各样的⽹络游戏兵器,以为这是编辑排版出错了,由此投诉。
为什么说是“有的⽹民”看到了兵器图?这是因为“算法推荐”。⽬前,很多资讯新媒体平台后台会通过⼤数据计算,根据⽤户阅读习惯,推送⽤户可能感兴趣的⽂章,甚⾄是⼴告。所以,不同⽹民在同⼀篇⽂章的同⼀个⼴告位,看到的⼴告内容可能是不同的。当然,⼤数据技术⽆法精细地感知和修改版⾯
语⾔,这就导致可能出现⼀些怪异的新闻、⼴告组合。2018年两会期间,某新闻⽹站在重要时政新闻下发布移民⼴告,这个版⾯很快被⽹友截图并在⽹络上传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防范及应对措施
新媒体的突发热点新闻风险,必须认真防范。有⼈觉得,与传统媒体纸质载体不同,新媒体的稿件可以先做删除处理。但这些风险问题⼀旦被截图,或者被其他媒体⼆次转载传播,依然能在⽹络上存有痕迹,“删”的做法,既不治本,⼜简单被动,不是应对媒体融合趋势的合理措施。
笔者认为,防范风险可以考虑如下路径:
⾸先,从业⼈员要提⾼政治站位,加强政策理论和宣传纪律学习,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媒体所有采编⼈员,从记者、编辑到值班主任、值班领导,都要加强政治学习,提⾼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培养政治思维,不断提升采编队伍的政治判断⼒、领悟⼒和执⾏⼒。对题材的取舍、素材的选⽤、标题的起拟、版式的编排,都要以政治眼光去审视。
采编⼈员脑⼦⾥应该时刻绷紧⼀根弦,认识到我们推送的任何报道,都应该为全局、为国家或各地⽅的⼤局服务,在满⾜读者、⽹友知情权的前提下,基调还要积极向上、凝聚⼈⼼,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不能单纯考虑流量⾄上、吸引眼球。
其次,要加强新媒体采编⼈员培训,不断提升从业⼈员业务素质。
新闻报道其实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作,报道内容涉及各⾏各业,记者要争取成为采写领域的“专家”,编辑则要求更⾼,要成为多⽅⾯的“杂家”。
除岗前培训外,从业⼈员在平时还要加强⾃我学习,对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历史都要有所涉猎,对违背科学精神、伦理道德、背景历史、⽣活常识的内容有敏感性,及时纠错。
另外,新媒体审核⼈员还要善于学习,主动掌握纠正某些错误的技能。如⼀次在某新媒体发稿中,跑⽓象⼝的记者提交了降⽔量预报图,配发⽓象部门提供的地图,值班新媒体编辑及时发现,这张电⼦地图是没有审图号的,违反我国《测绘法》和《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于是予以拦截。同时,审核⼈员还需要积累⼀些经验:⾃采原创稿件主动与采写⼈员沟通,对于转载新闻,则需要更加注意,留⼼是否采访到位、有⽆事实疏漏、报道的权威出处等,⼀旦发现疑点,转载新闻就尽量不⽤,避免出错。
再次,完善“三审三校”制度,健全把关流程,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
“三审三校”制度,不是机械地设⽴三道审核岗位、三道校对岗位,其实质是要求新媒体各岗位⼈员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不掉以轻⼼,不抱侥幸⼼理,强调采编环节的每⼀名⼯作⼈员都是终极把关者,要认真处理稿件,向下⼀环节交出合格作品,不把问题推向后⽅,以免留下后患。
2021年5⽉,⼴西某媒体推送了⼀条稿件《你买的洗⾐液、消毒⽔可能是假的!××区⼀“三五”窝点被查》,“三五”窝点究竟是什么新名词?细读⽂章才明⽩,原来该稿主要反映市场监管部门查获了⽣产“三⽆”洗洁精、消毒⽔等消杀⽤品的地下窝点。“三五”窝点实为“三⽆”窝点,标题出了⼀个⼤错字。此稿有编辑、值班主任和值班编委三关审核,却将差错漏出。据了解,出现差错的起因是编辑⼿动改标题,因为拼⾳输⼊法⽽选错词组。从这个例⼦可以看出,“三审三校”,每⼀关都责任重于泰⼭,⼀旦想着“我后⾯还有⼈审稿”,再多的环节都形同虚设。
最后,采⽤技术⼿段辅助审稿。
随着互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的⼈⼯审核即使有严格把控流程,也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互联⽹海量内容,再加上部分新媒体采编⼈员年轻化、专业功底不扎实、审核经验不⾜,新闻报道对时效性不断提出⾼要求等因素,内容审核需要在⼈⼯基础上增加智能技术,整体提升内容审核的速度、⼒度和准确度。
据了解,近⼏年,国内有部分媒体进⾏尝试。光明⽇报利⽤“AI+⼈⼯”⼀站式、系统化内容⽣态治理全套解决⽅案,实现图⽂、视频、评论等五⼤类型内容风控全覆盖。⼴西⽇报也选择采⽤科技⼿段,对其⼴西云客户端和⼴西新闻⽹红⾖社区的图⽂、⾳视频、评论进⾏审核。可以看出,采⽤“AI+⼈⼯”的形式加强对内容风险的管控,逐步成为媒体⾏业的⼀种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种审核机制会愈加成熟。
结语
真人素媛现在怎么样了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科学技术进步,各新闻媒体提供信息的速度更快、效率更⾼,尤其是对突发热点事件的报道规模、质量不断增⼤和提升。在⽣产这些海量信息的过程中,如何压实内容⽣产责任,保证内容⽣产质量,有效降低差错,查堵风险,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作责任制,做好重⼤舆情和突发事件引导,保障⽂化安全的重中之重。各媒体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国内先进同⾏的新媒体采编校审和把关经验,切实增强采编播⼈员防风险、堵漏洞的能⼒⽔平,形成各⾃独具特⾊、科学有效的传播模式,以使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报道模式更加完善。徐百卉的老公
参考⽂献
马的故事
[1]参见《青年记者》2021年7⽉上封⾯专题“新媒体的‘版⾯语⾔’”
(作者为南国今报编委)
【⽂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5期】
本⽂引⽤格式参考:
编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