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录取查询
荷花淀》的比喻艺术
【摘 要】本文以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为例,详细分析了作品中的各种精彩的比喻,《荷花淀》中独特的比喻、诗化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艺术的享受。
【关键词】孙犁;《荷花淀》;比喻
《荷花淀》是高中教材的一篇传统篇目,是“荷花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对于《荷花淀》这篇小说,以往的教学大都着重从分析其思想性及其理性主题入手,从而尽量去挖掘其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这样的分析显然有些过于简单化地靠向理性意义而又过于明显地将其理性意义极度膨胀,所以也就自然忽略了对其艺术性的充分把握和进一步认识。
孙犁在《荷花淀》中用了很多精彩的比喻。有明喻,有暗喻,有借喻,还有博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可以说比喻的各种形式都用到了,灵活多变。特别是他充分考虑了比喻的对象,注重喻体的选择,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设喻,非常契合,可谓天衣无缝。
一、因时设喻
因时设喻,就是紧紧围绕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抓住时代特征来设喻。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故事发生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全国人民奋起杀敌,白洋淀人民也不例外。作者把全白洋淀收割后的芦苇垛,比成一条长城。长城本就是用来御敌的工事,用在这里正符合当时的抗战大背景。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说到荷叶和荷花,我们自然会想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里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将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孙犁没有将荷叶和荷花比作这些,而是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也是根据当时的形势而设喻。
因时设喻,不只是全民在抗日,连荷花淀的荷叶、荷花和芦苇也都成了战士,成了御敌的
钢铁长城,参与到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战斗中了。
二、因地设喻
因地设喻,即是根据故事发生的特定地域具有的特点,或者是那里特有的东西来设喻。如山之高、海之大、漠之广等。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黄渤上康熙来了荷花淀这一片广阔的水域,人们常年生活在此,与水为伴,船是平时生活必备工具,所以驾轻就熟。而梭鱼则是她们生活中常见之物,因此以梭鱼来比喻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就近取喻,非常契合,如比作陆地上的脱缰的野马,就不好。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藕断丝连”,本是个普通的成语,用来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但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荷花淀当然少不了产藕,极富有地方彩,富有荷花淀的风味,而且十分准确地表现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怀念。
“梭鱼”和“藕”在荷花淀是随处可见的,在小说中,孙犁用它们来设喻,就让人感到十分自然,一点也不觉得别扭。
三、因人设喻
所谓的因人设喻,就是根据比喻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或职业等不同,则其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有别来设喻。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阿杜近况秦海璐整容同样是用来说船驾得快,但文中针对不同的人,用到了不同的喻体。说女人驾船快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男人则像离弦之箭。这里,作者就抓住了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女人因为经常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所以拿来作比;而男人则常与箭为伴,故用来比。如把二者对换,则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徐组词语
19世纪英国文学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这就说明比喻要有创新,不能人云亦云。比喻的运用,能让句子更生动形象,一个好的比喻更是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一个好的句子更是有赖于一个优秀的作家。孙犁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句子。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421事件是真的吗
——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是个细节描写,看上去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实际上却是含蓄地描写了。作者通过这个细微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丈夫要去大部队,女人肯定是不舍和不愿的,他的话给她的内心带来了震动(手指震动了一下)。可是她心里知道,丈夫是为了保卫这美丽的家乡,因此他不得不去。所以她没有表现出她的不愿,而是掩饰了自己
的内心,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从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和她对丈夫的理解。
孙犁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他始终不渝地把“文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宣扬真善美的”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终目的。细细品读《荷花淀》,那独特的比喻、诗化的语言,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荷花淀散发出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