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碑》和《荷花淀》(节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莱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哎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知行合一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三板是什么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撤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来呢!几天来只打捞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展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林妙可丰胸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声清脆,三五排过后,他们投出了,冲出了荷花淀。
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
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感人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直接表明形势紧张。
C.八路军的撤退不利除了天气原因之外,与八路军和日军力量有差距这个原因也有很大的关系。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
B.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C.小说前后两次先虚后实写到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3.结合文本分析小菊和大娘的形象特征。
4.文本一和文本二对战争的描写有很大的区别,试结合文本从审美风格的角度分析二者在战争描写上的不同。
【答案】
1.B
2.C
3.①小菊:矜持内敛。听出李连长到来,小菊虽然“又惊又喜”,但并未直接表露,还嘱咐大娘小心点,听说李连长要过河,“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可见小菊是个矜持内
敛的姑娘。战士牺牲后,作者描写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神态动作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②大娘:热情直爽。大娘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可见大娘是一个热情直爽的人。得知战士牺牲后,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也符合她直率的性格。
4.①《碑》展现出的是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文本一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如“机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作战环境极为恶劣,多次写到天气寒冷、河水结冰,如“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并重点刻画了战士们的巨大牺牲以及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重壮烈的风格。
②《荷花淀》展现的是清新明快的审美风格。文本二中《荷花淀》选段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如“声清脆,三五排过后,他们投出了,冲出了荷花淀”显得轻松明快。重在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
颜的意义【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小说内容的能力。
B.“直接表明形势紧张”理解错误。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这些语句并没有直接点明形势的紧张,应该是间接的描写,暗示形势紧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对小说艺术特的能力。
C.“小说前后两次先虚后实写到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理解错误。第一次写到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李钰个人资料图片
由“‘咳呀!李连长来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可知,女儿听到李连长的到来又惊又喜,但并没有直接将惊喜表露出来,
还嘱咐母亲小心点儿。
由“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可知,小菊听出李连长他们有紧要的事情自己的父亲帮忙,也并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去西间去催促父亲赶紧起来,对小菊的刻画主要采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可见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
由“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可知,战士们牺牲后,作者描写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神态动作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矜持内敛形象和性格。
由“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可知,母亲对待李连长非常地热情。
由“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语言描写可知,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赵老金,体现了大娘心直口快、干脆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