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
引 言 1988 年 1 月, 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21 世纪人类要生存, 就必须汲取2500 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须重新认识东亚文明。一石激起千层浪,被视若全球人类未来希望的西方文明一时成为众矢之的,被指责为20 世纪诸多社会危机的罪魁祸首. 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 20 世纪后期的两大奇迹: 一是东亚崛起的奇迹.战后的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引人注目.继日本成长 为经济大国之后, "四小龙"又再领风骚.当 80 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发展速度 放慢之时,"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率却达到了 7%,其中有的国家还达到了 11.5%,香港则经历了近 30 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美国人预测,到 2000 年, 东亚经济――从日本到印尼――几乎肯定会和美国持平,相当于欧共体的五 分之四.人们不禁会问:这一地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诸多答案中,对于 经济奇迹背后之文化底蕴的挖掘最具挑战性,因为以东亚文化为共同特征的 "筷子地区" (美国人对东亚地区的称谓)构成了对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 "刀叉地区"的文化威胁,它意味着非西方文化模式同样可以推动一个国家走向 现代化,创造经济奇迹. 二是海外华人创造的奇迹.自远古始,华人就开始涉足海外,开拓蛮荒, 到 17 世纪末,华人的足迹已遍布全球,远迄欧美非,近至东南亚.这些同属 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虽星星点点,却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了一个没 有封口的世界华族文化圈和既流动而又有中心的世界上人数最多,最为庞大 的中华
民族共同体.他们虽历经艰辛,屈辱,被人视为"劣等民族",却坚 韧自强,一代又一代地生存下来,成长为强劲的华夏子系.他们之中有桂冠 加顶的科学家,如李远哲,杨振宁,李政道等,还有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如 王安,李嘉诚,陈嘉庚等.在美国著名杂志《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 大排行中,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名列其中,其经商致富之名声已远超犹太 人.他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功 智慧,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得到了举 世公认. 这一切都使人体验到了延伸于海外的华夏文明之风采,也使人感受到了 华夏文明的生命力之无穷.而这一风采之源在何方 这一生命力之根在哪 里 请尊敬的读者与笔者一起到华夏文明延伸的历史中去追根溯源吧!刘恺威和杨幂同居
拖组词华夏文明延伸之谜
第一章华夏文明寻根:龙・凤・狮 华夏文明之根在哪里 有人说,华夏文明植根于涵纳宇宙的阴阳五行说;有人说,华夏文明源 于缤纷五彩的神话传奇;而我们说,华夏文明是龙的延伸,凤的遗传,狮的聚合.
1.龙之精神:华夏文明的内核 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奉的一种神异动物,是神灵和权威的 象征.在传说中,龙与我们的始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帝王世纪》云, 神农氏母女
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故神农氏 即神龙氏.据载,庖牺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 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现代中国人仍有以龙 为姓者.在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如年节舞龙等.龙在 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 志.1984 年在天安门城楼上油饰最高规格的"金龙和玺"具有深远意义.封 建时代"金龙和玺"彩画只有在皇家宫殿等极为神圣的地方,即代表皇权和 真龙天子之处才可以使用.其法式为:(1)箍头(梁枋的两边)画有坐龙; (2)藻头(箍头和枋心中间的部分)画有升龙和降龙;(3)枋心画有走龙, 多为二龙戏珠.依次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金风和玺"等.天 安门旧时按制只能绘"龙草和玺",以龙和蔓草缠枝,牡丹花等交连组织构 成.但自 1949 年 10 月,天安门成了新中国的象征.在百废待兴,重振中华 之际,天安门城楼上的"龙草和玺"升格为"金龙和玺",不仅意味着人民 的主人翁地位的确立,巨龙的飞腾,而且确认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及未 来的一体性,即龙的子裔的永远延续. 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的观念究竟是怎样演变的 龙, 在华夏文明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首先要求我们弄清:龙究竟是怎样一种形 象.历代文人骚客对此描述颇多.定型后的形象大体是牛头,豕鼻,鹿角, 马鬣,蛇躯,鳞身,鳄棘,鱼尾,鹰爪,鼍足,能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 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司掌旱涝. 这样一种神异之物,在自然界中当然从未有过,也绝不可能实有.但
尽 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到,在商周甲骨之中不仅有见龙,祭龙,甚至有 狩猎获龙的卜辞.至于先秦文献中,更不稀少关于见龙,养龙,以至屠龙的 记载.《左传》中曾写道:鲁昭公 29(公元前 513 年)年秋,龙出现于晋国 都城近郊(今山西侯马),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有人想猎捕它,但又害怕它, 于是去请教博学多知的太史官蔡墨.蔡墨说:"如果不能活捉龙,那只是由 于现在人们的无能.而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龙,甚至专有养龙官,杀龙官和 驯龙官.只是由于后来大地上的水泽少了,所以龙才成为稀奇之物."这段 记载表明,史官蔡墨不仅明确肯定了"龙"作为一种生物的实在性,而且还 证实了春秋时代的北方还偶尔可见到"龙"的踪迹. 那么,"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作过种种考 证和拟测.主要的说法不外如下几种: 蛇: "龙是以蛇为基础的.而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①马:"马八尺以上为龙."② 蜥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③"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共名."④ 河马: "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 河马不仅把自己的部分形体贡献给了龙,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于御 水,也贡献给了龙."⑤ 鳄鱼:"在中国古代,确实曾存在过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 动物,这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湾鳄'的那种巨型鳄鱼."⑥ 恐龙:"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 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代当时见 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⑦ 云:"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⑧ 虹:"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① 闪电:"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 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做 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 脚的动物."语文老师自我介绍② 合并了的图腾:"它(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一种虚拟的生物, 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③老款伊兰特油耗 松树:"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的曲折反映, 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 木."④自然卷 以上诸说中,以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至今国内 学术界多依此说"然而,各家之言,除个别明显有背于现代科学常识(如恐 龙说)外,似乎都有其可取之处,尽管这些说法仍然只能满足对龙的某一部 分特点的解释.史籍中记叙的龙有时出现于人间被人所目睹,有时则飞升于 天空变化莫测,这是以上诸说均无法全面解释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将龙比 拟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龙是一种信仰观念,是由多种动物经过人们的 加工而成的.人们为什么要把一种或几种动物加工为龙 这只能从信仰观念 中寻答案. 公元前 5000 年,今陕西渭河流域出现了似龙的长身鱼纹,这种鱼纹与鸟 纹的组合形式出现在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蒜头瓶上.我们知 道,半坡陶盆上多绘有各种鱼纹,这类鱼纹可能具有某种魔术证验的意义, 是借以表达获取更大
量的生产物的宗教画.在今河南濮阳漳水流域,这一时 期出现了蚌塑的龙,为陪葬品.此墓之北,还可见到人乘于龙背的蚌塑.考 古队的专家们描述道:"图案中有人骑龙,……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 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上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像在回首观望,……另外在这一层位上,还有许许多 多零星的贝壳,似乎也并非随便乱扔的,从整体看,这条灰沟好像一条空中 的银河,灰沟中零星的蚌壳,犹如银河系中无数的繁星,……人骑龙……如 在空中奔驰,非常形象,非常壮观."看来,这里的龙具有负人升天的作用. 此后,在公元前 3000 年初期,分布于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今甘肃渭水流域 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今浙江太湖流域的良诸文化,今山西襄汾一带的陶寺文 化遗存中,均可见到不同的龙的纹象.这些龙的形象时代参差,形态各异, 所属考古学文化谱系有别,但都是从一般动物中抽象出来的,都是一种宗教 信仰的表记.随着诸考古学文化的不断交流,先民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形 象的艺术表现日趋融合,构建了统一的龙的概念.显然,龙的起源与发展与 中华文明的起源相伴相融,难以分离. 综而言之,上古时期,龙的文化含义大体有三:一是人神通天的助手和 坐骑.龙纹是从原龙纹演化而来的.原龙纹虽有多种,但充当沟通天地的媒 介和人神通天的助手是诸多原龙纹所共有的,也是最主要的含义.商鼎上的 龙纹就是最富时代特的通天纹饰.于是产生了《史记・封禅书》所载齐国 术士公孙卿所言的神话."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 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臣后官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 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 其弓与胡髯号."为什么鼎成而龙下 这是因为铸鼎是沟通天地的一种手段, 而龙是沟通天地的使者.鼎上的龙纹即是能接统治者上天的神龙.在许多古 籍传说中,一些天神人主索性以龙为坐骑,乘龙往来于天地间. 《韩非子演员宋妍・十 过》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大戴礼 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则"春夏乘龙,秋冬乘马……" 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九歌》中描写神人乘龙在天空飞行的瑰丽诗句更 是比比皆是如"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驾飞龙兮北征,h吾道 兮洞庭"等等.汉画像石(砖)中多有仙人乘龙及驭龙驾车行空的图画,其 含义明显源自先秦的神人乘龙观念.二是掌握云雨河泽的神兽.新石器时代 原龙纹原型中的鱼,鲵,鳄,蛇均与水相关,它们长期生活于水中,其生态 还因天气的阴晴云雨而有所变化.如鳄,在下雨之前,有用胸腔排气,发出 类似吼声巨响的习性,可以起到预告阴雨的作用.专家们推想,新石器时代 原龙纹多带有水中神兽的含义,这一含义为龙所继承,于是龙不仅具有天神 助手的身份,飞升于天的能力,还有行云布雨的神通.商代甲骨文中向龙卜 问未来天气晴雨状况的内容即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这种观念在 《周易・ 乾卦・ 文 言》中被总结为"云从龙,风从虎".在神话传说中,有条名叫应龙的龙不 仅依恃自身行云布雨,掌握河泽的本事帮助黄帝
击败蚩尤,还成为大禹治水 的得力先锋.在古人的心目中,龙一直居于神的助手地位,一旦犯下错误, 便会受到神的惩罚.《巫山县志》载:"斩龙台,(巫山县)治西南八十里 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开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 开,台名斩龙."三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在远古的动物崇拜中,代神赐 福降祸是崇拜性动物的基本功能,作为动物崇拜观念产物的原龙纹自然也不 例外.这一功能由龙继承,故而龙也具有显示吉祥与灾变的作用.古人认为, 凡统治者的作为顺乎天意,就能导致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就会有奇禽 异兽出现来显示祥瑞.这类奇禽异兽可有多种,其中主要为龙,鳞,凤,龟 四灵.《管子・小匡》载有"昔人之受命,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 的神话.汉代是动物显示灾祥观念盛行的时代.据载,距泉陵城七里的 湘江水深难测,曾有两条黄龙出现,长约十六七丈,大于马,举头顾望,状 如画中之龙,当地居民都亲眼目睹.距龙数十步远的地方,又有状如马驹的 小龙六条,出水游戏于岸上,人们猜测,这必是六龙子也.王充认为:"黄 为土,位于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皇帝宽惠,德侔黄帝,故龙 黄,示德不异.东方曰仁,龙,东方之兽也,皇帝圣仁,故仁瑞见."专家 们认为,这一"龙出"事件描述具体而生动,不像是完全出自杜撰,大概是 鳄类两栖动物.汉时湘江一带鳄已罕见,世人见之引以为奇,官员们借此机 会向朝廷报称祥瑞,粉饰太平. 由此可见,龙在各类神兽中地位最高,因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最聪 灵的动物,进而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氏
母感神龙而生炎帝的传说由 此而来.后来,人们开始将龙喻为杰出之人.最典型的当是孔子以龙来比喻 老子,所谓"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乎 "而主动将自己称为龙种的第一人为 汉高祖刘邦.这位以亭长起事的农民军领袖,缺乏项羽那"世世为楚将"的 显赫身世.出于政治的需要,刘邦编造了先天不凡的经历神化自己,以提高 自身的威信与号召力,与陈胜的鱼腹之作和狐鸣呼"大楚兴,陈胜王"同出 一辙,都是当时巫风炽烈这一历史宗教背景下的产物.只不过刘邦的文化层 次较陈胜略高一筹,他神化自己的手段也更巧妙一些而已.且看《史记・高 祖本纪》的记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 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三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 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贡酒,醉卧,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鸿门宴前夕,范增对项羽说:"吾令人 望其(指刘邦)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西汉 以降,由于刘邦的作俑,人们相继编造了无数将历史名人与龙,尤其是将开 国帝王与龙联系起来的神话. 总之,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反映了中国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发展,演进 和民族意识的融合,变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核.尽管龙到汉代以后逐渐 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人们对龙仍旧表现出极大兴趣,在许多重大习俗中保 存了龙的形象,并始终将龙视为尊贵的神异之物,称自身为龙的子孙,赋予 龙一个民族象征的地位.从古人对龙之形象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 点.据古书记载:龙的宽阔前额表
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 寓意魁首,虎眼表示威严,鹰爪表示勇猛,剑眉象征英武,豕鼻象征富贵, 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善良,等等.可见,龙的形象代表了人类诸多 美好品质,集中反映了华夏民族的深层心理和审美意识,更反映了华夏文明 对世界和人生的信念. 对世界的看法,最核心的是"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天下万事万物同 出于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甚至自然比人还重要.龙,不但始终同 大自然中的云,水,山,兽等处于全景式的整体中,是人神合一的媒体,而 且吸收了生物界一切美好的象征,体现了华夏人对真,善,美统一的热切追 求.这就是,龙的精神,可具体化为: 一是万物一体,兼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龙的精神之髓便是人与自然合一的思维,海纳百川的气魄.把天地万物 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阴阳交感,五行相荡的产物,对立的两极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孤阴或孤阳都不可能存在下去, 更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唯有"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才能"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①.长期以来,这种万物一体,阴阳交感的整体思维方式浸润 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 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指出,在上古世界里有两套传统:一种是人 与自然是分开的,对立的,上帝惩罚亚当,夏娃,人类以血祭偿还,付出代 价,才能得回失去的乐园,人要通过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使自然界服侍人 类,中东,欧美的精神传统就是如此;另一套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 化传统,认为人与宇宙是联系的,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宇宙随时可以重
合,人类生存其间,不是征服宇宙,而是与宇宙精神同一. 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驱动下,华夏文明显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宗教,在很多的文化现象中,是最具排他性的,因宗教而起的战争,冲 突自古至今连绵不断,而华夏文明却对此采取了一视同仁,兼收并蓄的态度, 印度的佛教,波斯的袄教,摩尼教,西方的基督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犹太人的犹太教都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相互交触.尤其是强盛的大唐王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