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蕴含了所有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从.众
人、从.众一一从三个汉字领悟为人处世
引子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举行了一次主题为“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聚会,会议主持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韦塞尔提到了老子。会后在2988年2 月24日的《坎培拉时报》(CanberraTimes)出现了这样一段:〃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再次受到如此关注。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中国重人文,人学发达。四大发明的火药是炼丹的副产品,炼岀的火药更多的用途也是娱怎生活,做鞭炮。四大发明的指南针,是用来看风水用的,给人营造好的生活环境。西方重科技,技术进步,以为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技术可以弥补一切。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到了西方那里成了侵略者坚船利炮,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到了西方那里成了侵略者的导航仪。连人他们都想技术化生产,克隆人。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中国人讲求“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说
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西方人讲求〃分化即独立性,差异性,个性。这个〃和〃在道家那里就是“无即是无差别人。如果人与人之间,一味的追求独立,追求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只能在差异性之间越走越远,搞得越来越独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也就越来越多。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在方方面面,文字,文学,哲学,经济,政治,艺术,音乐,建筑。而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根。从汉字的造字、汉字的结构,到汉字的书写,无不体现出中国最特有的传统文化。汉字有上下左右内外结构,讲究横平竖直堂堂正正,里面包含着传统的哲学在里面。汉字的书写,也是世界上唯一有书法的一种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中国人聪明,原因在于两点日常化的生活:一是天天用筷子,二是天天写汉字。
要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一一汉字。所以,谈传统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也要从中国的文字谈起,从文字去根源。
中国是个人学发达的国家,为人处世的经典书籍很多很多,其中儒家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完美的人。道家也在教我们如何做人。而今天我们从中国汉字方面去谈谈如何做人。
从汉字上如何体会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呢?其实只要我们理解透三个汉字就行了:人、从、众。这三个汉字,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问题,但是后面却藏着深刻的做人道理。鹡鸰女神第三季
一、“人"字一一人的本质问题人,屮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釆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所以我们讨论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不能脱离劳动,不能脱离生活去空谈为人处世
(-)人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通过“人"这个字,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诠释人的本质问题的。
1、“人,仁也"
"人,仁也,仁生物也。〃一一《释名》
《释名》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著作,作者刘熙。《释名》在给人下定义的时候说到,人是一种具有"仁"这种品德的生物。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样的品质呢?
2、“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暖人S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也就是说对别人具有爱心。而这种爱心也不是一般的爱心,不是简单的施舍、帮助,而是一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爱心,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这就要求很高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一《论语•雍也》
孔子说:具有爱心的人,树立自己的同时也会树立别人,突出自己的同时也会突出别人。也就是活着也让别人活着,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毁灭他人之上。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其中“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之多。
3、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
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两个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镰我也,我固有之也。"一一《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口之欲,有好声焉, 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一一《荀子•性恶》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虽然在人的天性方面认识不一样,但是两个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指向了“仁"。只不过孟子认为,人天性是善的,保持这种善就达到了"仁〃,而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所以要化性起伪,要注重学习,注重教育,改变这种恶的天性,最后实现“仁"。
总而言之,从这些观点对人的阐释来看,人的本质就是"仁”,认识具有爱心的生物,是和磨牙吮血的其他生物不一样的。
(二)仁的要求
那么要如何才能达到"仁"呢?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样做才算是一个人呢?
1、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原动力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一《论语•学而》
2、孝悌品质的延伸: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子曰:"恭、宽、信、敬、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敬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一一《论语•阳货》
3、立志为仁一一愿力与信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一《论语•述而》
通过考察"人〃这个汉字,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得到的是这样的启发:人是一种具有爱心的生物。人的本质就是仁,是具有爱心的人,而要做到人,要从孝、悌、恭、宽、信、敬、惠这儿个方面下功夫,求仁得仁。
仁是内家功,要想懂得做人,要想处理还人际关系,首先要修好内功。让自己的内心足够的强大。内心不够强大,只能随波逐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就好像武功练好了,才能到江湖上混一样的道理
郁英霞二、“从"字一一人的关系问题
从,甲骨文像两个人并肩平行。造字本义:两人平行。金文、篆文承续屮骨文字形。
从比人多了一个人,是两个人。这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从啲含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清代段玉裁在林志炫 梦辰
《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这段话说:"相听也。听者、聆也。引伸为相许之称。言部曰。许、听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听从他人的
意见,不能刚愎自用,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们把他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和为贵。
(二)以和为贵
1、和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一《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和要知礼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一《论语•学而》
3、和要学会让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一一《孟子•公孙丑上》
夫唯不争,故无尤。一一《道德经•第八章》
让一一一场长久的争论,表明双方都是错误的
通过对“从"这个汉字的考查,我们得到的为人处世的启示是:人是一个社会性的
尊师生物,人必须生活在社会关系当中。面对这社会关系,处理的原则就是和,要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关爱。
如果说“仁"是为人处世的内家功的话,那么“和〃就是为人处世的外家功,是通过外部关系的磨砺,来锻炼自己。
三、“众"字一一管理问题
黄金五嫂众,甲骨文是(口,日)加(三个人,一人),或是(日,烈日)力口(三个人, —人)。
造字本义:一人在一个人的监督下劳动,或者是在烈日下一起劳动
众比从多了一个人,比人多了两个人。而且字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是一个单立的人,从是两个平等的人,众则是三个有上下左右结构关系的人。因此,通过 "众"这个汉字,我们可以领悟如何在一个拥有众多人员的体中,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众的含义衆的简化字就是众,三个人按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体,就是众。意思就是说,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领导者,产生上下级关系,产生人员的管理问题。如何将众多的人员按最合理最有秩序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的团体才是一个有力量的团体呢?每个人在团体中乂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角和地位呢。
(二)团结就是力量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彼不能也。一一《荀子•王制》
(三)如何管理一一各司其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一一《史记•高祖本纪》
1、管理者如何定位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
木薯渣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一个集体里面,最可怕事情是什么?最怕的事情是,全都是聪明人。
2、其他人员如何定位
居善地,心善渊。一一《道德经•第八章》
通过对“从"这个汉字的考查,我们得到的为人处世的启示是:作为一个团体,必须是一个管理有序的整体,团结就是力量,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学会在团体中生存,不管是管理还是接受管理,都是一种智慧。
总而言之,人、从、众,三个字诠释了如何去做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从内在塑造自己善良的本质;做一个和气的人,营造一个和平安全的人际关系网;做一个懂得管理乂接受管理的人,在团体中,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