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姚君伟**
内容提要: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宗旨和原则与钱钟书的追求和品位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缘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钱钟书在一次访谈中,对赛珍珠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表示不肩,反映出他对诺奖的淡然态度,但未对赛珍珠在中国新时期的研究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拟以赛珍珠为例,就钱钟书斥责她的原因做一探析,以期更清楚地了解钱钟书的诺奖观,同时更精准地把握赛珍珠的跨文化书写。
关键词:钱钟书;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
Abstract: The intention and principles for choosing the 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 by the Swedish Academy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 interest and pursuit of Qian Zhongshu,hence his aloof detachment from the Prize and his rebuke to Pearl S. Buck and other winners of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an interview he accepted in the 1980s.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Qian Zhongshu's rebuke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his opinions of Nobel Prize and the intercultural writings of Pearl S. Buck.
Key words: Qian Zhongshu;Pearl S. Buck;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历史上的梁怀吉结局
千年等一回原唱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与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S.Buck,1892- 1973) 的关联,学术界已多有挖掘、梳理和探讨。我们注意到,鲁迅先生曾在致友人的信札里,对赛珍珠的小说创作和《水浒传》英译发表过看法,对它们 评价较低;茅盾当年还专门创作了短篇小说《水藻行》,来告诉外国的读者,中国农民并不是赛珍珠在《大地》Good£a r A,1931)中所描写的 那种样子;当代作家叶兆言则以虚实相间的手法,创作了中篇小说《赛珍 珠》,以小说的形式叙述了他走近赛珍珠的学术历程和他对赛珍珠及其《大地》等主要作品的认识。事实上,许多中国作家与赛珍珠都有过直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20180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君伟.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96•《英美文学研究论丛》33(2020年秋)
或间接关系,如胡适、徐志摩、林语堂、沈从文、老舍、徐迟,以及本文拟讨论的钱钟书。
_、钱钟书斥责赛珍珠的缘起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钱钟书与赛珍珠并无直接交往,也未对赛珍 珠有过专论,他对她的评价是1986年接受中新社香港分社记者林湄采访时顺带做出的。记者和钱钟书从《围城》的创作谈到当时的热门话题诺贝 尔文学奖。访谈录成稿后,经钱钟书删改和增补,发表在香港《明报》上。随后,《文
艺报》为内地读者考虑,将专访稿择要发表在1986年4月5日头版:
著名学者钱钟书最近发表对“诺贝尔文学奖”看法
“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对人类危害更大。当然,萧伯纳自己后来也领取这个奖的。其实咱们对这个
奖,不必过于重视。”著名学者钱钟书是在寓所接受中新社香港
分社记者采访时,发表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他说:“只
学生高考祝福四字吉祥语要想一想,不讲生存的,已故得奖人里有黛丽达、海泽、倭铿、赛
珍珠之流,就可见这个奖的意义是否重大了。”在谈到博尔赫斯
因拿不到诺贝尔奖而耿耿于怀一事时,钱钟书说:“这表示他对
自己缺乏信心,而对评奖委员会似乎又太看重了。”®(丁伟志
191 — 192)
不难看出,钱钟书对他这里提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价是很低的,从其所用“之流”一词的口吻上听得出他的不屑。我们不禁要问:这四 位获奖者,何许人也?黛丽达(G raziaDeledda,1871 —1936)是意大利女 作家,她1926年获得诺奖,是因为她那些受到理想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手法描述其故乡撒丁岛的生活,并在洞察人类的共同问题上也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德国作家海泽(Paul von Heyse,1830—1914)是1910年诺奖 得主,他获奖的原因是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显示出充满理想的非凡艺术
①丁伟志主编《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收录了王泰昌的((深切怀念钱钟书先生》。在
《明报》原稿中,此处引文中的“不讲生存的”为“不说活着的黛丽达、海泽、倭铿、赛珍珠这 四位获奖者使用的是原名,分別为Grazia Deledda、Paul Heyse、Rudolf Eucken和Pearl Buck(王泰昌55)。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197 •
才华。同样不受钱钟书待见的倭铿即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 —1926),1908年诺奖得主,也是德国作家。他获诺奖,是因为“他对 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视野,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王国 荣138)。钱钟书最后提及的赛珍珠是一位特殊的美国作家,她因“对中国 农民生活所做出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描述,以及她的传记杰作”而获得 1938年诺奖。
lol新手英雄四位得主中,黛丽达的作品多以撒丁岛乡村为背景,描写城乡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作品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力量,而这力量又带着某种宿命论彩。在诺奖评委会看来,奥伊肯和海泽的作品除了艺术性,对理 想主义都有相当的追求,尽管海泽的作品后因被认为矫揉造作和失真而受到冷遇。赛珍珠的作品尽管题材迥异,但也和他们的作品相仿,充满了 理想主义的彩,她的作品是“4世界大同’这一人道主义博爱精神的范例”(Doyle 81 ),同样符合诺贝尔设立诺贝尔文学奖的意愿,即授予“最近一 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到 了 21世纪的今天仍是一项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世界性文学大奖,它的评 奖标准一直把理想主义倾向放在首位,评判尺度始终定格在当代精神生产的最高品位上,代表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文学的思想水准与艺术探索。
二、钱钟书不同文体著述的风格差异
那么,钱钟书为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斥责“赛珍珠之流”呢?常识告 诉我们,以“之流”来评说一个人包括作家,多含贬义;钱钟书对赛珍珠的衡量虽是在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见时提及的,但是考虑到他在国内外享有的崇高地位•我们今天在梳理中国作家、学者与赛珍珠的关系时,不应略而不谈;相反,就此做出考量,并廓清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对21 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一方面,钱钟书在专著和论文中,对某一课题的讨论是极其详尽的。像《管锥编》《谈艺录》这样的巨著自不待言,在《林纾的翻译》《通感》等专 题论文中,钱钟书为得出一个小结论(当然也是极重
要的结论),也大都条 分缕析,并辅以排山倒海的例证,正文中的例子嫌不够,还要添加大量的注释,而这些注释每每含有大量相关的议题,有心人甚至可以从中到颇有学术价值的博硕士论文选题。钱著这一特在他的研究著述中十分突
•198•《英美文学研究论丛》33(2020年秋)
出,让几乎所有的读者翻开书页便会立刻强烈地感受到,而这一特在钱 钟书的文学创作中也多有潜在的体现。为答疑解惑,杨绛就写过《记钱钟 书与〈围城〉》的文章。追随钱钟书三十余年的栾贵明近期出版《小说逸 语:钱钟书〈围城〉九段》一书,也是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围城》、读懂钱钟 书;栾贵明认为假如不懂作为学者的钱钟书,那就很难读懂《围城》;或者 说,倘若读不懂《围城》,也很难理解作为大学者的钱钟书。®虽然这不是钱钟书本人在做注,而是由家人和助手代劳,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他的 小说中包含许多难解之处,读者需要借助于解释.才能较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的精妙。
另一方面,钱钟书在信札、谈话或答疑中,往往一反他在著述时的做法,而只下结论,或仅发表他的观点和意见,不做解释,没有阐发,省略论 证。这大概是因为他认为他不是在写文章,因此不需要长篇大论,然而,客观上这却给对方或读者带来了困惑。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董衡巽在回 忆中就说到他当年撰写《美国文学简史》中有关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 —1886)的章节时,给这位
美国女诗人的诗作冠以“理趣 诗”的名称,并托指导他研究当代美国小说的杨绛将稿子转钱钟书过目。钱钟书看完说狄更生的诗不是“理趣诗”,但他并未解释为什么不是(丁伟 志143 144)。李文俊的夫人张佩芬也说到,当钱钟书从李文俊那里得知她在翻译和研究德国作家黑塞的时候,他脱口就是一句“黑塞是个骗子!”(丁伟志165)张佩芬得知后一直想请教钱钟书,终因他缠绵病榻而未能如 愿,苦恼了很长时间,最后才在他喜欢采用的比喻方法“言有尽而意无穷”“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上有了一些领悟。
钱钟书对赛珍珠的评价也属于这类情况。钱钟书斥责赛珍珠,认为 连她都能获得诺奖,那么,这一奖项的价值便也不过如此了。至于为什么 赛珍珠不能获奖,或者为什么说她的作品没有价值,钱钟书并没有做出说明,就此给后来的赛珍珠研究者留下了一个大问号,促使我们去做出推测、思考和分析。
三、钱钟书斥责赛珍珠所反映出的诺奖观
我们知道,赛珍珠获得诺奖,一是因为她的中国题材写作,二是因为①参见相关书评.如范业强(20I8K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199.
她为父母所写的两部传记。她在中国题材小说创作中,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后来也写到逐渐追求并表现出现代性的中国城镇。从这些作品里,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内部的生活状态,也看到中国人在与
外国人相遇及相遇后的反应等情形。无论是何者,赛珍珠大都希望她的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人的生活原貌,使他们明白中国人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是 正常的人类成员。她写中国人,初衷是让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真实情形,即使不能达成共识,也努力达到相互了解。这当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彩,而这正是赛珍珠的可贵之处。事实上,她创作的大量作品都希望改变当时东西方人长期以来看待彼此的思维定式,逐渐培养一种健康、同情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对方。“她确实帮助西方人摆脱掉看待东方人时所采用的要么极其浪漫、要么极其歪曲的视角”(Yii 185)。1938年12月,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佩尔•哈尔斯特龙在《授奖词》中说,把诺奖颁发给赛珍珠,是因为她的“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上的表现”。斯德哥尔摩天文台台长伯蒂尔•林布莱德也在授奖仪式上给予她相似的赞誉:
赛珍珠女士,你在你的具有高超艺术质量的文学作品中,促 进了西方世界对于人类的一个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
人民的了解和重视。你通过你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人民大众中
的个人。在这方面你教会我们认识那些思想情感的品性,正是
它们把我们芸芸众生在这个土地上联系在一起,你给了我们西甄子丹和汪诗诗
方人某种中国心。(赛珍珠1082)
林布莱德认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球上的人不再为几乎是不可逾越的距离所隔开.但同时民族特性之间的差异和雄心也会形成危险的相互冲突,这时地球上的各国人民作为跨越地域和边界的个体,学会相互了解就变得更重要了。他认为赛珍珠的作品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具有理想主义的特性。其实,赛珍珠不仅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地阐明她的跨文化理想,而且在她的非小说写作中提出,“在呈现构成中国文化的丰富而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元素之前,有必要认真考察和细致分析它们存在的历史合理性”(Yao 72)。qq颓废网名
钱钟书对赛珍珠的评价只是一带而过,因此,我们无从知道他对赛珍珠的具体看法,但我们认为,对于赛珍珠作品的理想主义,钱先生应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