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蹇睿,胥方元,李卫平.不同针刺时间对兔骨关节炎软骨细胞MMP-13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5):17-19.
[9]Uom ES,Min BI,Kim JH,et al.Analgesic effect of the acupuncture u-sing the method of quick insertion and withdrawal of the needle in rats
[J].Neurosci Lett,2001,298(1):21-24.
[10]陈少宗.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的临床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1-3.
收稿日期:2012-09-23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2006BAI12B06);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课题(2009-135)
作者简介:陈少宗(1963-),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穴位作用规律、针灸作用规律研究及临床。[11]符仲华,姜翼,杨传标.从针刺大鼠实验性胃炎溃疡分析影响疗效的刺法因素[J].针刺研究,1995,20(2):40.
[12]钱晓平,徐芳,宋佳霖,等.不同针刺频次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29(1):7-9.
[13]程立红,缑燕华,谢建平,等.针灸间隔时间与面神经麻痹疗效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4):24-26.[14]Alton G,Cox AD,Toussaint LG,et al.Functional proteomics analysis of GTPase signaling networks[J].Methods Enzymol,2001,332:
300.
[15]孙德利,陈汉平.“针灸血清”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3):59.
[16]贲卉,荣培晶,高昕妍,等.手针、电针、温灸对穴位NO含量影响的实验比较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2010,12(1):47-50.
从针刺对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看针刺作用的效能
陈少宗,郭珊珊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内针刺作用的效能。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针刺组、多穴针刺组。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每个患者针刺前即时及针刺后
多个时点的疼痛指数,根据针刺作用时效规律比较两组患者针刺效能的变化特点。结果:两组痛经患者在留针期内不同时段的针刺作用的效能是不同的,留针后期针刺效能均呈减弱趋势。结论:针刺作用的强度或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留针时间越长针刺效能越高,但对于重度痛经患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利于获取最佳止痛效果。
关键词:针刺作用时效规律;针刺作用时效关系;最佳留针时间;针刺作用效能
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3-0540-02
最佳留针时间应以最佳诱导期的长短为主要依据[1-6],但在最佳诱导期内,“针刺作用的效能”也是不同的,这一问题作为针刺作用规律研究的一个部分,在以往的工作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所总结的资料来源于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计划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关于“针刺作用时效规律的研究”,亦即“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的研究”[1-4]。
1一般资料
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每组各70例。单刺十七椎组有65例纳入统计,剔除5例;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组有64例纳入统计,剔除6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种药物的,但在接受本项观察的该期内均不再服用任何止痛药物。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观察前疼痛程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
纳入统计的129例患者中,重度疼痛病人(就诊时VAS≥65)共20例,每组各10例;中度疼痛病人(就诊时40≤VAS<65)共63例,其中单穴组31例、多穴组32例;轻度疼痛病人(就诊时10≤VAS<40)共46例,其中单穴组24例,多穴组22例。国际品牌童装
2研究方法
2.1操作方法单穴组取穴为十七椎,时取俯卧位,直刺十七椎0.5 1寸。多穴组取穴为十七椎、地机、次髎、三阴交,时取俯卧位,直刺十七椎0.5 1寸,直刺次髎1 1.5寸,直刺地机1 1.5寸,直刺三阴交1 1.5寸。均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刺针,规格为25 40mmˑ0.30mm,苏州医疗用品厂出品。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min,针刺得气后每穴均施以提插捻转泻法0.5min,再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0.5min左右(依据石学敏院士主编的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而确定)。全部患者在进行本项观察期间停用止痛剂。
针刺时机与观察周期:所有患者均在疼痛发作时接受针刺。根据患者的依从性及病情,每位患者观察1 3个月经周期。
观察指标及指标采集时点: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每个患者针刺前即时、进针后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 min、120min的镇痛效应(VAS)。针刺操作、VAS读值均由专人负责。
王皓个人资料2.2统计方法组内及组间各时点的VAS读值比较运用成对及成组计量资料的t检验;单穴组与多穴组之间的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变化趋势比较,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元方差分析;单穴组与多穴组之间止痛程度的总体比较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综合指标法的t检
验。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 17.0。3结果与讨论
结果如图1 3所示
[5-7]
。注:(1)单穴组进针5min 后VAS 读值与针刺前比较P =0.000<0.01;(2)多穴组进针5min 后VAS 读值与针刺前比较P =0.000<0.01;(3)进针后5mim 两组对应时点VAS 读值比较P <0.01或<0.05;
(4)多元方差分析时间效应P <0.01,交互效应P >0.05。图1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多穴组留针30min 条件下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由图1可见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5]
,针刺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
痛作用十分明显,无论是单穴组、还是多穴组,进针5min 后疼痛指数即明显下降(P <0.01),但留针5min 之后,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明显趋缓,而且越临近起针时点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越加缓慢。上述结果表明: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针刺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痛作用的效能逐渐降低
注:(1)单穴组进针5min 时VAS 读值与针刺前比较P =0.000<0.01;(2)多穴组进针5min 时VAS 读值与针刺前比较P =0.000<0.01;(3)进针10min 分钟后两组对应时点VAS 读值比较P <0.01或P <0.01;(4)多元方差分析时间效应P <0.01,交互效应P >0.05。
图2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多穴组留针30min 条件下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由图2可见
[6]
联想笔记本如何设置光驱启动,针刺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痛作用同样十分明显,无论是单穴组、还是多穴组,进针5min 后疼痛指数也明显下降(P <0.01),但在留针10min 之后,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明显趋缓,也是越临
近起针时点时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越加缓慢2019年高考人数
[5-7]
。这一结果表明: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针刺对中度原发性
痛经患者的止痛作用的效能也在逐渐降低。
由图3可见
[7]
,针刺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
痛作用也十分显著,无论是单穴组、还是多穴组,进针5min 后疼痛指数就明显下降(P <0.01);单穴组在留
针10min 之后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即明显趋缓,但多穴组则在留针20min 之后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明显
趋缓,
两组也是越临近起针时点疼痛指数下降的速度越加缓慢。该结果表明: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针刺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痛作用的效能也在逐渐降低,但多穴组止痛的快速效能的维持时间长于单穴组
注:(1)单穴组进针5min 时VAS 读值与针刺前比较P =0.002<0.01;(2)多穴组进针5min 时VAS 读值与针刺前比较P =0.007<0.01;
(3)进针20min 后两组对应时点VAS 读值比较P <0.05;
(4)多元方差分析时间效应P <0.01,交互效应P >0.05。图3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多穴组留针30min 条件下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图1 3的结果还显示:无论是轻、中度痛经患者,
还是重度痛经患者,起针后2h 内,多穴组一直保持着明显的止痛优势(对应时点止痛效应比较P <0.01或P <0.05,整体止痛作用比较P <0.05),表明多穴组的镇痛作用要优于单穴组。但多穴组的这种优势与取穴数量并无正向关系,即止痛效应并没有倍数差异,这提示某些穴位之间可能存在着拮抗作用,并非取穴越多
越好[5-7]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也就是“针刺作用时效关系”,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针刺单
穴、还是针刺多穴,在不同留针期内,“针刺作用的效能”
存在着明显不同。所谓“针刺作用的效能”是指
“单位时间内针刺作用强度的大小”
。比较不同留针期间内轻、
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止痛效能可以发现,无论哪种情况,
进针后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到一定时间后止痛效能逐渐减低,这与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5-7]
;所不同的是,在针刺手法、穴位相同的条件下,病
情的轻重对
“针刺作用的效能”具有一定影响,即疼痛程度越轻,
快速效能持续的时间越短;疼痛程度越重,快速效能持续的时间越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针刺作用的强度与机能状态的确存在着密切关系。另外,多穴组的止痛作用快速效能的维持时间长于单穴组。总之,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留针期内针刺作用的效能是不同的,留针后期针刺作用的效能明显下降,从另一种角度提示针刺调节效应具有一定限度,即存在着作用峰值[1]
针刺作用不会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而无限度增强;但对于疼痛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利于针灸作用峰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1]陈少宗.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的临床意义[J ].针灸临床杂志,
2008,24(6):1.
[2]陈少宗.现代针灸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99,102.[3]陈少宗.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体系[J ].针灸临
床杂志,2008,24(10):1.[4]陈少宗.针刺作用四大规律的统一与现代针灸学理论的发展[J ].
医学与哲学,2008,29(11):67.[5]陈少宗,李涛.针刺不同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878.[6]陈少宗,丛茜,张秉芬,等.针刺单穴、多穴中度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J ].中国针灸,2011,31(4):305.[7]陈少宗,卜彦青,郭珊珊,等.针刺不同穴位对中重度痛经患者止
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演员王晓晨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