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高效课堂资料
全国高考Ⅰ卷中华传统文化题的研究
寿光市教科研中心 黄秀成
2018年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 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高考要落实:“立德树人(“一堂 课”)、服务选才(“一把尺”)、引领教学(“一面旗”) ”的核心功能。由此可见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
的重大使命。”重视传统文化将是形势所趋、历史必然。
一、近五年Ⅰ卷高考题及答案
【2013年理综全国卷1】7.化学无处不在,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答案】C
【2015年理综全国卷1】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 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B
工商银行转账手续费【2017年理综全国卷1】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二、近五年高考中华传统文化型选择题分析
题型 | 分数 | 情景 | 知识点 | 能力点 | 设问或角度 | 考纲要求 | |
2013年 | 化学与传统文化 | 6分 | 四大发明中的制造 | 与氨、碘、氮有关的常识(候氏制碱法、氨管检验、碘、) |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 考查的组成及物质俗名 | 了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
2014年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2015年 | 化学与传统文化 | 6分 | 以硝酸腐蚀“五金”为情景 | 硝酸、卤水、醋 |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 立足物质分类方法,考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 | 掌握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
2016年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未考查 |
2017年 | 化学与传统文化 | 6分 | 的精制过程 | 提纯操作:蒸馏、升华、干 馏、萃取 |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 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见方法 |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
分析归纳如下:
1.知识点:2013年考查了物质的成分(的成分)、2015年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硝酸的强氧化性)、2017年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中的升华)易错选项是A,需要注意升华与蒸馏的区别;
2.能力点:三年均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这也正是学生一直以来的弱点和错点,结合高中化学知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对古籍中描述的物质进行考查辨识,这种考法可能会延续几年。
3.设问方式或考查角度:该类试题往往挖掘历史文献,联系与化学有关的古代化学成就编制试题。《本草纲目》、《淮南万毕术》、《天工开物》、古诗词等古籍中描述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往往成为选取的对象。
三、2018高考特别关注
1.知识点:
①基本实验操作,如:升华、吸附等;②常见物质及性质;③物质的成份;④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⑤物质的分类;⑥胶体的性质 ,如:丁达尔现象等。举例如下:
(1)基本实验操作的变式考查
【2018·潍坊高三期末】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也”,该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
B.“锡中杂铅太多,入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说明铅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锡
C.“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蔗糖变白的原因是吸附作用
D.“石穴之中,所滴皆为钟乳”,该句中的“滴”指的是碳酸氢钙溶液
(2)常见物质及性质的变式考查
【2015年理综全国卷1】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吴镇宇儿子怎么受伤的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B )A.氨水 B. 硝酸 C.醋 D.卤水
(合肥英语3)物质的成份变式考查
【2013年理综全国卷1】7.化学无处不在,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
天天向上 柳岩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4)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变式考查
①陈翔新恋情疑曝光【2016·潍坊高三期末】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
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
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
循规蹈矩的矩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②【2016·昆明重点中学测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古诗词中的物质变化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5)物质的分类变式考查
下列古诗中对应的化学物质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选项 | 诗句 | 相关物质 | 相关说法 |
A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纤维素 | 高分子化合物 |
B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脂肪烃 | 不饱和烃 |
C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碳酸钙 | 强电解质 |
D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二氧化硅 | 两性氧化物 |
(6)化学与STSE考查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涉及的内容有:①食品(如食用油、醋、酱油、盐、食用素、防腐剂、调味品、添加剂、干燥剂等)与人体健康;②烟酒与人体健康;③油漆、涂料、装饰材料中的化学知识;④化妆品与化学知识;⑤药品相关知识;⑥;⑦饮用水及水溶液;⑧维生素;⑨氟与人体健康;⑩钙与人体健康等。
2.能力点:
①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条主要途径。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宽广的知识面,对历史、世界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良好的行为举止,都是文学素养的一部分。 了解历史,阅读文学,品味哲学,学会分析社会人生,都是必须的。
②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特别是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的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③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设问方式或考查角度:
这类试题无论给它披上什么样的外衣,它本质上的考查点还是与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联系紧密。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有化学知识的储备,又要有基本文学素养和生活常识,认真理解好题意才能顺利解答。
(1) 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审题不严谨,是考试最常见最容易犯的毛病,在答题中采用“读、划、联、挖”四字审题法,注重挖掘关键字眼。
“读”:认真读题,不错过题目中每一个字。题目的设计,每一个字都是信息,越是陌生的题目信息越是埋藏在题目中。
“划”:关键字眼如颜、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及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在审题时勾划出来,用于提醒自己。
“联”:审题时要联系所学化学知识,联想出题人意图。
“挖”:从题目的内容去挖掘隐藏的信息,揭开文字描述的本质。
(2) 回归基础:在备考中注意挖化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掌握物理、化学变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常见的物理变化:①物质三态变化;②金属导电;③蒸馏和分馏;④挥发、升华;⑤吸附、盐析、滲析;⑥溶解、潮解;⑦焰反应。
常见的化学变化:①老化、裂化、硝化、钝化、硬化、氢化、水化、皂化、炭化、催化、酯化、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②脱水、变性;③干馏;①分解、水解、裂解、电解、电镀、电化学腐蚀、电解质溶液导电;⑤显反应、颜反应、指示剂变反应。
(3) 联系热点: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意识地积累有关热点素村。
当今社会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高考命题常以此为考查点,由此达到宣传与教育的作用。化学与材料化学是材料发展的源泉,以新型材料为背景考查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及化学原理也一直是高考的热点。
(4)掌握原理:熟记常见的化学工业原理,能够从原料利用率,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绿环保等角度对化工生产流程及方案进行正确分析与评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