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人教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司马光幼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即了其大旨 ___________ (2)自是手不释书, ___________
(3)众皆弃去  ___________ (4)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林业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凛然如成人”中“如”是“如果”的意思。
B.司马光小时候非常喜欢《左氏春秋》。
C.“破瓮救友”一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时。
[4]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
什么牌子浴霸好(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②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陋:相貌丑陋  ②易:轻视  ③迩: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调:__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咸:___________________  (4)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5]用甲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3. 小古文阅读。
给妈买什么生日礼物好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口:“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字词。
甚(________)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未闻(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土豆牛肉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与理解。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②之,廪食③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②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③廪(lǐn):粮食。食(sì):供养。
[1]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所不同的是,齐宣王喜欢____,湣王喜欢_____________。南郭处士后来逃走,是因为_______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___________。
[2]像“滥竽充数”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_____)
(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______)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7.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____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金星个人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yù)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蚌方出曝(    )
A.bào    B.pù
(2)强秦之为渔夫也 (    )
A.wéi   B.wèi
(3)两者不肯相舍(    )
A.shě B.shè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
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
_______相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
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疑神疑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
①夏首:古时地名。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班级工作总结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等到跑回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