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京青年演员表土家族-《摆手舞》
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县与湖北省西部的来凤、利川县等地区。
土家族族源复杂,说法不一。有认为是秦汉时期“武陵蛮”中的一支,后定居于湘、鄂、川、黔,与当地土著和汉族融合而成之说;也有因土家语与彝语相近,在风俗习惯上与云南省的部分彝族相类似,而又有土家族是唐代“乌蛮”中一支的说法。但不论哪一种说法与推论,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民族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上看,都与羌族,更多地与彝族有着众多的共同之处。由此可看出,土家族与古代的羌部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又因土家族长期受汉族影响,现在除个别偏僻山区的老年人还能掌握一些土家语外,几乎全体土家人已通用汉语和汉字。过去,土家人的称谓很多,但多数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土家人的意愿被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无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少不了各种类型歌舞的伴随。同时,土家的民族音乐也十分丰富多采,分为民间歌曲和器乐曲两大类。 饲养乌龟
土家族的《摆手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其中不少祭祀舞蹈都源自于土家族古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调年节”之中。“调年节”祭祀活动,是土家人每年向神灵祈求春播顺利或秋季感谢神灵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仪典。但每年真正是否能举行此活动,还要根据初春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秋季收获的状况,由各村寨头人商讨决定,是否举行庆典活动和举行活动规模的大小。由于“调年节”规模与级别的差异,而使由族人参与的《摆手舞》出现了规模与内容完全不同的“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
“小摆手舞”是当年虽未遇灾害仍属丰年,但各村寨不联合举行大规模“调年节”庆典的情况下,由土家族定居村寨自发举行的小型庆祝集会时所跳的舞蹈。各村寨自行举行小型庆典时,没有隆重的祭祖仪典,参与“小摆手”舞蹈的都是本村寨的人,因此人数少,规模小,庆典活动的长度最多也就是一天。而集合相邻几县数以千计乃至万计土家民众,在几县交界处择地举行的大型“调年节”祭祀活动,则将进行内容和规模完全不同的模拟性舞蹈“大摆手”。
举行庆典之前,在宽阔而平整的集会广场上,要事先修建起高大而精致,写有“大摆手堂”字样的汉式仿古彩绘大牌楼。牌楼内放有各路神灵和土家祖先的牌位。还有用于祭祀极
为丰富的各种香烛、供品。紧靠牌楼外侧一旁,是乐队席位。这个拥有直径约1米的红大皮鼓及大锣、大号、唢呐等乐器的乐队,不但要负责祭祀过程中的礼乐演奏,同时也要为各村寨一一作舞,长达几天的“大摆手舞”担任指挥与伴奏。阔达几千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彩旗招展、人声鼎沸,在那张张面孔上,无不绽放着丰收的激情和喜悦。
孙悦个人资料
“调年节”的祭祀仪式,必须由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主持。冗长的祭文,对各路神灵的赞颂、祈求和不同级别的礼拜等这些原本枯燥繁缛的祭奠程序,但在锣鼓乐队按段落进行穿插,以雷鸣般响声和高吭曲调的演奏,给人以特殊的庄严和肃穆之感。
长达近半日的祭祀礼仪之后,为娱乐神灵而跳的大型《摆手舞》终于进入了日程。
在大皮鼓的伴奏下,以各村寨为单位的男女老幼,或以圆圈形式或以长龙列队形式在本村专人带领和指挥下,按照先后顺序一一入场作舞。每个村寨所表演的模拟舞蹈内容不一,其中有表现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农事过程的“劳作舞蹈”;有反映军事、战斗题材的“征战舞蹈”;也有反映土家族人日常生活情景和动物情态的“情趣舞蹈”。但因在每两个模拟动作之间,都添加了“单摆手”和“双摆手”的舞姿,而被统称为《摆手舞》。舞蹈时,人们的神情肃穆、动作朴拙、刚健。虽舞蹈姿态并非优美、齐整,但他们却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舞,在为
未来的丰年和吉祥在跳。他们一边以领唱、齐唱与独唱的形式,用土族语演唱古代流传下来,包括民族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题材的“摆手歌”,一边努力而执着地跳着《大摆手舞》。在“大摆手堂”上所进行的《大摆手舞》规模宏大,气氛隆重,有时可聚集千人以上的同歌齐舞。在这种大型舞蹈的间隙,有时也插入由民间艺人表演,具有高级技艺与艺术化了的“祭祀神灵”、“射猎”、“耕种”等多方面题材的男女双人模拟性舞蹈。
李金铭个人资料在举行众性“调年节”活动的夜晚,人们围绕熊熊篝火除继续欢跳《摆手舞》外,土家族男子还将以丰收后的稻草秸从头至胸、至下身层层包扎,成为只露双眼的“稻草人”。他们手握短棍、腰系盛水葫芦,围绕篝火蹦跳前进,延续着土家族古代崇拜男性阳器的祭祀性舞蹈《毛谷斯》。频频跳跃的舞步,身体前后的不断摆动,使水不断从葫芦中涌洒出来,以祈求族人的繁衍和作物的丰收。
韩国明星素颜照片现在,《毛古斯》舞蹈,已成为土家民族节日中的一种传统仪式得以保留,而再不会作为现代人们的祈求方式。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