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柱县土家民族文化保护的
调查报告
院系:工程管理学院
班级:园林A1202班
大学热门专业姓名:X  X  X
手机充不上电怎么回事指导教师:X  X  X
2013年1月25日
石柱县土家民族文化保护的调查报告
王学兵和孙宁照片
内容摘要:本文对土家族聚居区域的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调查,近几年来本县在对土家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中作了不少工作,也出了一批成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保护的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
一、县情简介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武陵山区西北部,东临湖北省利川市,西与市内的丰都、忠县相接,北抵万州,南达彭水,是渝鄂山地和三峡库区的结合部,也是历史上长江文明和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带。
判决和裁定的区别
石柱古属巴国地,土著巴人在此生息繁衍,自唐代至今约有1400年的建县历史,县名因古代石柱宣抚司辖境有“石潼关,砫蒲关”而得名,明代土司使秦良玉建寨御敌的万寿寨上有酷似人体的“男石柱、女石柱”更是今天石柱的象征。
目前全县国土面积3012.5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南宾镇,全县人口54万,其中72﹪为土家族,自然环境以山地为主,为“两山一原夹两槽”的地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全县自然资源丰
富,绿生态良好,有绵绵方斗山、巍巍七曜山,涛涛龙河、官渡河和注入乌江的汹涌毛滩河、马武河等自然地理实体,坦荡的黄水—白羊塘山原是八百里清江巴人河的源头。在石柱这片丰腴翠绿的热土上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它们交相辉映,互补衬托,映衬了古朴清秀的新石柱。
这里遗承的巴人岩棺、土司良玉踪、文化名镇西沱、酣畅民歌谣、浓烈土家风让人迷醉。这里有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南宾之美,有中国南方最美千野草场之秀,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黄水景区之幽,有新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民俗吊脚楼。
石柱土家历史积淀形成了今日石柱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啰儿调”唱出了土家人的情怀,摆手舞和灯舞跳出了石柱土家人的质朴,土戏和打绕棺演义了土家人的悲喜,土家“西兰卡普”织出了土家人的丰收和喜悦。
二、过去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是指历史上积淀的有形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化。
(一)、调查研究
1、石柱土家族传统文化代表作
(1)民间文学
侗族舞蹈
流传在石柱的土家族口头传说和表述:巴人岩棺(仙人洞)的传说,巴廪君和盐水神女变男女石柱的传说,女将秦良玉征战传奇,野生黄连变家种的传说,桥头杨家的传奇,神兵的传说等等。口头表述有哭嫁、丧鼓长歌和祭文等。
(2)民间艺术与传统体育竞技
石柱民歌的基本内容分四大类。一是劳动歌曲,包括薅草锣鼓,薅秧歌,号子,山歌。二是生活歌曲,包括爱情歌曲,妇女苦情歌曲等。三是风俗歌曲,如小调,祭祀歌等,四是近代历史歌曲。民间器乐有耍锣鼓、丢马锣、锁呐等。
石柱民间音乐以土家“啰儿调”最为瞩目,“啰儿调”中大量的运用“啰儿”、“啷啰”、“啰喂”等当地习惯方言的衬词。据论证,它是历史上风靡唐宋的“竹枝词”的遗存,即“啰儿调”为“竹枝歌”活化石。石柱土家“啰儿调”属于我市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
民间舞蹈:至今流传在石柱的土家族特舞蹈有摆手舞、铜铃舞、肉连香、打绕棺、跳端公、车灯舞、龙灯舞、狮舞、板凳龙舞等,它们多数是古代巴渝舞的延续。摆手舞属于徒手舞蹈,分大摆和小
摆,大摆与征战主题紧扣,小摆与民
间生活联系紧密,动作轻快,手脚协调配合,简单易学,适合健身,流传广泛。铜铃舞属于假型和徒手结合的舞蹈,主要反映土家人打仗、狩猎等气势磅礴的场面。肉连香属祭祀舞蹈,其狂热性堪称“东方迪斯科”。打绕棺专用于丧葬,专业歌师领着孝子围绕桌子和棺材时言时歌时舞,祭奠亡灵,表达哀思,它仍流行于石柱七曜山区马武镇等地。龙舞和狮舞各民族比较普及,板凳龙舞是我县中益、三益等乡镇土家特假型舞蹈之一,在板凳上扎龙,一人在前逗玩,二人或者四人抓凳脚伴随锣鼓打击和说吉利者的节奏穿插舞动。
民间美术:有“西兰卡普”针绣手织图案,有祭祀丧葬的动物纸扎和剪纸造型等,这在全县城乡比较普遍。
民间戏曲:有石柱(沙子)土戏和下路阳戏等。土戏被载入史册,可以考证最早于清康熙年间已经活动,20世纪80年代还有6个戏班存在,称箱子,每口箱子由掌坛领队10余人,目前仅存向世华、向大学个别八旬老艺人。当时活跃在县境“上到七曜山,下到大寨坎,左到白羊塘,右到沙子关”的狭长河谷地带,是土生土长的且与傩戏、绕棺、道教、巫教、民歌等杂合而成的地方戏曲。其音乐为当地山歌唱腔与锣鼓配合而成,锣鼓有脚盆鼓、甩锣、大锣和大钵,分中间和右边两种布置法。其演出习惯比较自由,场地可用木版和围席临时搭建,供川主、药王和土主三圣,在早期,除丧事外的其余活动都可表演,后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请土戏班子前往村寨助兴。
民间杂技和传统体育竞技:主要表现为小孩玩耍的捡子儿、跳房和下“太平天国”等游戏棋。目前,我县民族中学深入挖掘土家传统竞技体育,土家竹铃球、天地球等传统体育正走出土家山寨,参加市级的民族体育活动。
(3)土家民族风俗、礼仪、节庆
土家风俗:土家人习惯住杆栏式建筑吊脚楼,饮食上,石柱土家人喜吃面面饭、包海椒、和渣菜、酸匝肉等,喜欢饮咂酒。保护鸟类的话
土家礼仪:石柱土家人质朴好客、尊老、重视生老病死,礼仪礼性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客人、老辈子、老人恭敬,称呼您(仰)等等。
土家节庆:石柱土家族的节庆与汉族大同小异,不同的有春节过赶年,清明祭祀祖先的同时也祭虎、祭蛇等图腾,四月过牛王节,端午节更多的吃麦粑,六月十九拜观音、扯神药、取神水,七月半过鬼节将城隍老爷抬着游街,中秋节农村普遍吃糍粑。
(4)民族谚语
石柱土家民间传统知识反映在农业生产生活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产生的一些谚语和经验总结。如“云走金铃坝,有雨都不大;云走大风堡,斗笠遮不到”,“竹林沟上茶店,空欢喜”等谚语。
2、石柱土家族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见附表一)。
石柱土家族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具有代表性,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年龄偏老可能带来的断代等等。
(二)、实施保护
在对石柱土家传统文化调查研究和发掘的过程之中,通过记录、保护和挖掘,以书籍和音像等成果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传播,其成果主要有:
1、《石柱县民间歌曲集成》、《石柱县民间器乐集成》,由县文化馆编,油印本,1984年。
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县文化馆编,刻印本,1985年7月。
3、1988年,《石柱土戏》打印本成型,随后,石柱土戏载入《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和《中国傩戏志·四川卷》。
4、1989年,县文化馆创作的三人舞《猎》入选中国第二届艺术节。
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之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7月。
6、1995年调查上报评选“艺术之乡”,下路被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授予“龙灯之乡”,1996年,枫木被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授予“山歌之乡”。
7、2000年,县文化馆创作的《土家铜铃舞》获得重庆市第二届中青年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