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认⼲亲”习俗简述
程琳最新照片传统“认⼲亲”习俗简述
认⼲亲,⼜称结⼲亲、拜⼲亲,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认⼲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旧时最为常见的是婴⼉出⽣不久的满⽉前后,或百天左右,由⽗母或祖⽗母怀抱着上街,见到的第⼀成年⼈便认作⼲亲。男性为“⼲爸”,⼥性为“⼲妈”,但往往这是预先准备好的。
有的是为了避免灾祸,此乃迷信之说。例如,孩⼦经过占⼘算命得知与⽗母命相不和,甚⾄相克,以“认⼲亲”的⽅式来改变,以达到阴阳协调,家庭和睦。即所谓:“双爹双娘,福⼤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有的是因为独⼦或⽼年得⼦,此乃担忧之说。例如,上⼏代都是单传,此时⼜是独⼦,哪怕是有妹多⼈,也要让孩⼦认⼲亲,⽽且认⼈丁旺盛之家,认为这样才可以保佑⼀⽣平安。
也有两家关系交往密切,甚⾄是世交,⾃愿认对⽅⼉⼥作义⼦、义⼥的。
也有体弱多病的孩⼦为了⾝体健康,⼤街上随意认⼲亲的。孩⼦在⽗母的带领下,到集市上看到⾝体健硕之⼈,⼝
喊“⼲爸”倒头便拜,⽽且认得越多越好。此种认⼲亲的⽅式属⼀次性性质,⼀般以后两家没有什么来往。
甚⾄还有寻年代久远的⽯磨、⽯碾,古⽼的树⽊等为⼲爹⼲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此种认者,则由⽗母带领向⽯磨⽯碾焚⾹叩拜。
当然,我国历史上为了攀附权贵的认⼲亲⽐⽐皆是,时⾄今⽇也为数不少。
⼀般性家庭认亲,确定对象后,要举⾏⼀定的仪式。常见的仪式是选择⼀吉⽇:⼲娘拿⼀个碗,⼀双筷,⼀件⾐服送⾄⼲⼉⼥家,由其款待⼀番,即成⼲亲。讲究之家也有写“承继帖”的。
认亲这⼀天,孩⼦的⽗母要把室内外打扫⼲净,⾃⼰也要精⼼打扮⼀番,以⽰尊重。此外,还要准备丰盛的酒席,替孩⼦预备好⾹烛、孝敬⼲爸、⼲妈的礼物。此礼物中,⼲爹的帽⼦和⼲妈的鞋以及粉条是不可或缺的。其他烟酒、点⼼之类随意搭配,但要双数,不能落单。吉时已到,点上⾹烛向神明祷告,然后让前来的⼲妈、⼲爸上座,孩⼦向他们⾏磕头礼。⼲妈、⼲爸此时赠送带来的礼物及红包,⽤携带的碗筷喂⾷孩⼦,表⽰从此对孩⼦有了养育的责任。仪式结束后,⼤家举杯共饮,欢声笑语⼀番。
从此后两家结为⼲亲,逢年过节、⼲妈⼲爸⽣⽇或其他⼈情世事,孩⼦都要送礼拜望。直⾄养⽼送终,如同亲⽣。
有的地⽅,要举⾏“⼲⼉(⼥)出⽣”仪式。由⼲娘缝制⼀条不连裆的裤⼦,让所认⼲⼉⼥从裤裆中钻出,以⽰⼲娘亲⽣。其后每年⼲娘都要为其⼲⼉⼥“挂锁”,即⽤⼀红线穿⼀枚铜钱,挂于⼲⼉⼥脖颈上,⼀岁穿⼀枚⾄⼗⼆岁。届时,再由⼲娘为其“脱锁”。⽣母⽤锁将颈带⼗⼆枚铜钱拴在桌腿上,由⼲娘⽤钥匙打开,从此⼲⼉⼥便成为“⼤⼈”了。之后,⼲亲之间逢年过节仍然来往,此俗今⽇仍存,但迷信⾊彩渐淡。
无心上班有专家收集到我国各地“认⼲亲”的习俗仪式,摘录如下:
⼴东:⼴东(包括⾹港、澳门)称为“上契”,亲⽗母和谊⽗母的关系称为“契亲家”。择好吉⽇,⽗母为孩⼦准备⾹烛及猪头⼀个,以及⼀些礼物。为孩⼦穿戴整齐后带同孩⼦前往契爷(谊⽗)、契妈(谊母)家中,吉时⼀到就点⾹烛,向神明祷告,请未来的契爷、契妈上座,由孩⼦向契爷、契妈⾏跪叩礼、奉茶。婴⼉则由母亲抱着向契爷、契妈鞠躬。然后契爷、契妈会给契仔(谊⼦)或契⼥(谊⼥)利市(红包),⽤新碗筷、新汤匙请契仔或契⼥吃饭,象征对契⼦⼥有养育的责任。有些契⽗母会送⾦碗筷、⾦汤匙给契⼦⼥,以⽰隆重。逢年过节契⼦⼥需前往拜望送礼,契⽗母死后亦要守孝。
四川:四川德阳的通江镇会于当地节庆“李花会”时为幼年的⼦⼥打扮,请⼀年长者陪同在李树下等候合适的⼈前来,然后上前问该⼈是否愿意结⼲亲。对⽅同意的话,幼⼉即向该⼈叩头,称为拜寄礼,把该⼈拜为⼲爹或⼲妈。拜寄⼈家会请⼦⼥的⼲爹或⼲妈吃饭,⼲爹或⼲妈会给⼲⼦⼥⼀些钱,有些会再为⼲⼦⼥取⼩名。
陕西:婴⼉满⽉后,⽗母为婴⼉剃头、换⾐,然后⽗母或祖⽗母就会抱着婴⼉出门“撞喜”,让婴⼉与碰到的第⼀个成年⼈结谊。碰到成年男性就拜为⼲⼤(⼲爹),成年⼥性则拜为⼲妈;⽼汉拜为⼲爷(谊祖⽗),⽼妇拜为⼲婆(谊祖母)。然后请到对⽅到作客,三⽇后再备礼品,抱婴⼉登门拜访。被拜者设酒款待,赠⾐帽给婴⼉。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碰到的⼈有些是随机的,但⼤部分情况是事先安排朋友或有名望的⼈去做第⼀个“碰”上的⼈。独孤曼陀结局
河南:郑州、开封、滑县⼀带习俗与陕西相似,称为“碰姓”,不同的是婴⼉出⽣后头⼀个早上,⽗亲即要抱婴⼉出外碰姓,碰到的第⼀个⼈不论男⼥⽼少,⽗亲都要向他(她)磕头并说明原委,请对⽅为⼩孩起⼩名。如要正式认为⼲亲,则被碰到的⼈要送给⼩孩⼀份礼物。滑县⼀带未婚或未有⼦⼥,或⼦⼥年幼者忌讳认⼲⼦⼥,认为认了⼲⼦⼥就会没亲⼦⼥,即“认⼲⼉,失湿⼉”。
荥阳的其中⼀种认⼲亲⽅式与四川、陕西、⼭东的长岛相似,称为“闯姓”,孩⼦满⽉或出⽣满百天,⽗母在⽇出时分抱孩⼦出门。⾸先碰到的⼀⼈,即认其夫妻为⼲⽗母。另⼀种多见于男婴,男婴家⼈将锁锁门⿐⼉上,满⽉那天谁先到他家就让谁开锁,开锁者就被认作⼲⽗母。每年孩⼦⽣⽇,都要到⼲⽗母家拜访,⼲娘会送锁给孩⼦,每年送⼀个,直⾄⼗⼆岁。在这⼀年,⼲⽗母要给⼲⼦⼥买⾐物,叫“挽锁”,表⽰关系牢固,再把锁摘去,称“脱锁”。以后每逢重⼤节⽇和婚丧,两家⼲亲戚都要礼尚往来。
周⼝⼀带多选姓刘(谐⾳“留”)或姓程(谐⾳“成”)的⼈为孩⼦的⼲爹娘,取“留”⽽不去、“成”⽽不夭之意。之后要举⾏类似象征性出⽣仪式,⼲娘先做⼀条⼤开裆裤,让⼲⼦⼥穿上时从裤裆钻出来。
修武的风俗是“碰亲”,与四川、陕西、⼭东长岛相似,由⽗亲抱⼩孩外出,如果第⼀个碰到的⼈⼉⼥多,就把他(她)认作孩⼦的⼲⼤(⼲爹)或⼲娘,对⽅⼉⼥少则由对⽅介绍⼉⼥多的⼈家让孩⼦认⼲爹娘。
北京:北京⼈认为收⼲⼦⼥会对⾃⼰的亲⽣⼦⼥不利,所以⼀般只接受亲密朋友的⼦⼥为⼲⼦⼥。双⽅择吉⽇举⾏结谊仪式。亲⽣⽗母要设酒席、预备礼物让⼦⼥孝敬⼲爹、⼲妈,当中必须包括送给⼲爹的帽⼦和送给⼲妈的鞋⼦,另外再配上⾐料之类的物品。⼲爹、⼲妈送给⼲⼉⼦、⼲⼥⼉礼物必须包括碗筷和长命锁,由于打破碗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碗筷多以⽊、⾦属等不易打破的材料制造。给⼲⼦⼥的礼物还有⾐服、鞋袜、帽⼦、围嘴和兜肚等。以后每年三节两寿,⼲⼦⼥的家庭都要给⼲爹、⼲妈送礼,⼲爹、⼲妈的也要回赠礼物。由于花费沉重,通常只有富厚之家才会这样做。
⼭东:长岛县、蒙阴县的习俗与四川、陕西相似。在长岛县,⽗亲抱着⼩孩出门所见到的第⼀个成年外姓男⼦就认作⼩孩的⼲爹。在蒙阴县,出门见到第⼀个外姓⼈,⽆论男⼥⽼幼,都会认为⼲亲,未婚者暂时称为叔叔、姨姨,等对⽅结婚后才改称⼲爹或⼲娘。
在郊县,⼩孩的⽗母要给⼲娘买⼀条裤⼦,⼀副腿带(现在多改为两根腰带)。⼲爹娘要送⼩孩⾐服,放上针
杜维瀚(与“真”谐⾳)和⼤葱(与“聪”谐⾳),表⽰真⼼真意地祝愿孩⼦聪明。⼲⼦⼥三年之内不能在家吃过年的饺⼦,⼲爹娘会⽤新碗筷盛饺⼦送给⼲⼦⼥。
在临朐,⼲娘必须是⼀个⽣肖相合、多⼦⼥的妇⼥。仪式进⾏时,⼲娘穿着⼀条由⼩孩家所做的肥⼤开裆裤,⼩孩⽗母⽤红布写张⽂书,烧上⾹、交上⽂书,将⼩孩从⼲娘的裤裆⾥漏下来,表⽰是⾃⼰
亲⽣的,然后随⼲娘的孩⼦排⾏。
胶东地区要先给⼲娘做⼀条肥⼤的开裆裤,让⼩孩从裤裆中穿过,象征⼩孩是⼲娘所⽣的,然后让⼩孩随⼲娘的⼦⼥排⾏。
泰安⼀带多刘姓⼈家认⼲娘,这是因为“刘”与“留”同⾳,认为这样能留住孩⼦。
荣成认⼲娘的是,⼲⼦⼥咬⼀下⼲娘⾐襟上的钮扣,象征吃⼲娘奶的亲⽣⼦⼥。⼲娘则要送⾐物给⼲⼦⼥做礼物。双⽅家长互称“⼲亲家”。⼲⼦⼥称所认夫妻为“⼲爹”、“⼲妈”,与他们⼦⼥互称兄弟姊妹。
家长互称“⼲亲家”。⼲⼦⼥称所认夫妻为“⼲爹”、“⼲妈”,与他们⼦⼥互称兄弟姊妹。
海阳地⽅有选择风流⼥性为⼲娘的。
余文乐老婆彝族:与四川、陕西、⼭东长岛县相似,称为“撞名”,⽗母在孩⼦在⼀岁前,择⼀吉⽇,带着孩⼦在⼩路上⽤树枝搭⼀座⼩桥在路中,让⼩孩拜第⼀个经过⼩桥的⼈为⼲爹、⼲妈;若碰到的第⼀个⼈是⼉童,则让⼦⼥拜其⽗母为⼲爹、⼲妈。被碰上的⼈不能拒绝结谊。仪式当场举⾏,设酒菜招待⼲爹、⼲妈,由⼲爹或⼲妈给孩⼦取⼩名,并必须送礼物给⼲⼦⼥然后抱着孩⼦⾛过⼩桥来回三次,表⽰孩⼦从此摆脱病魔的缠扰。再要到孩⼦家中作客,以后保持来往。
⼟家族:认⼲亲的仪式是孩⼦向成年⼈磕三个响头,从此称对⽅为⼲爹、⼲妈。幼⼩或特别娇贵的孩⼦,仪式与⼭东胶东相似。⼲妈会在仪式中穿上特别肥⼤的红裤⼦,坐在炕头上,把孩⼦从裤裆漏出来。然后⼲妈给⼩孩戴长命锁,起乳名,以后⼩孩会⽤⼲爹、⼲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寓意⼩孩是他们的⼦⼥,吃他们家的饭。
浙江:杭州⼩孩“认⼲亲”所拜的不是活⽣⽣的⼈,⽽是“⽆常⿁”,俗称“拜胡⼲爷”。据当地传说,⽆常⿁是阎罗王专门派来拘摄死者之魂的⿁,将⼦⼥寄于⽆常⿁,是希望它不要拘摄寄⼦之魂,以保长寿之意。过去,世⼈不知道⽆常⿁的名义,⽽将它讹为胡姓,于是便有“胡⼲爷”的称谓。
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短寄拜胡⼲爷的⽅法是:⼩孩的⽗母先要做⼀件崭新的⽩⾐衫,然后将它带⾄庙中,⽤它去换取胡⼲爷偶像⾝上的旧⾐,并以烧酒、烧饼、⾹烛、银锭供⽽焚之。最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取名。以后,每年七⽉,⼩孩的⽗母都要抱其前往寺庙拜贺胡⼲爷的⽣⽇,直到⼩孩年满⼗六岁为⽌。
“认⼲亲”的习俗之所以⼴为流传,于我们民族性格、情感密不可分,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的性是⼀致的,即为了让孩⼦的茁壮成长。具有浓浓的⼈情,也有强烈的世故。
作者:孟继新王新莹束天昊
•E铜⽹铜川新媒体平台原创与转载并⾏,原创来稿请附真实姓名以便刊登使⽤,⽂章发布推⼴平台⽆
稿酬在其他平台已发过的⽂章请勿再投,这⾥是城市的历史,这⾥是城市的未来,让我们⼀同见证我们深爱的城市。原创及转载视频、图⽚、⽂字不代表⽹站⽴场,如有侵权,请留⾔,将会在最短时间与您联系、处理,并请包含,另外本平台承接⼴告、企业、个⼈宣传、⽂案设计编写,有意者可留⾔联系来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