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兴光
【关键词】渝东南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调适
【指导老师】莫代山
【专业】历史学
【正文】
渝东南地区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五区县,生活着140多万土家族居民。土家族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巴人,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同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土家族保留了古巴人的许多传统习俗,并在与本地其它族系和外来族系的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比较有特的有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丧葬文化等,特别是丧葬文化更具有独特之处。
一、渝东南土家族传统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土家族集中分布于渝东南、湘鄂西地区,作为单一的民族,土家先民曾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船棺葬等丧葬习俗。
(一)传统丧葬习俗及其变迁表现
1.传统葬式葬法
(1)火葬:火葬是古代非常盛行的一种葬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萌
芽了火葬。《墨子?节葬下》:“素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这是关于我国火葬的最早记载。张志坚
渝东南地区土家族先民曾普遍行火葬,火葬是该民族最古老的葬法。火葬仪式中,“梯玛”(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常是“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是不可或缺的。“梯玛”替人“迁烟火”,即迁坟时所唱“梯玛神歌”说:“人死,火烟上天”。清同治《来凤县志》载:“以前土民间同姓为婚及停丧火化等恶习”,“停丧火化等恶习,自改设以后,土民劝勉,今皆草薄以忠”。这表明的土家先民有实行火葬的传统。1978年湘西州文物考古队在保靖县四乡城发现元代“骨灰葬”土墓座,也证明了土家族火葬习俗的存在。
著名民俗学家宋兆麟在著作《走婚:亲历女儿国》中指出:“信仰民俗是最守旧的,特别在丧葬习俗中往往保留了过去的记忆。”现在渝东南地区,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地方,还存在火葬遗俗。当老人去世,家里人会立即将老人生前所睡床草、衣物背至寨外荒郊烧掉,这是一种以烧睡草,替以焚其尸的习俗。另外,土家族现今的丧葬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程序“拿火”,在死者埋葬后连续三天需要“送火”至墓地,以慰死者。这些是土家族先民火葬习俗的象征性变异。渝东南广大的农村,“火铺”是土家族所特有的一种日常生活设施。“火铺”中间有一火塘,火塘严禁任何人横跨,否则会污辱火神,玷污祖先,对家人不吉利。在语言上,如对某人不满,就骂到“遭天火烧的”,“火烟高”等等。这些行为禁忌显露出了土家族先民行火葬的种种端倪。
(2)崖葬:亦是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分为岩墓葬、岩洞葬、悬棺葬等不同型态。
党校培训自我鉴定土家族地区的崖墓葬和悬棺葬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唐宋以后较为普遍。所谓悬棺葬即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地人工开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于木桩之上的一种特殊丧葬形式。《华阳国志》记载土家族先民墓葬“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这里的“冢”指的就是崖墓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对崖葬的具体方式和历史,历代的一些诗作和史志都有描述和记载。土家族竹枝词曰:“百丈危崖罅洞间,土家先祖铸奇观。缘何棺木岩中葬,如梦迷团千古悬。”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葬堂》中曾记载五溪地区:“死者诸子照水内,一人背尸,以箭射地,箭落处定穴,穴中藉以木,贫则已。富则不问岁月,酿酒屠牛,呼团东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枷崖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名葬堂。”据《酉阳直隶州志》和酉秀冉土司《冉氏家谱》记载,渝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在宋以前就已出现。
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崖葬墓遗址统计表
地区主要分布地点类型名称数量
酉阳小河、后溪人工凿成“仙人洞” 2处,具体数量待考
秀山石堤以人工凿成为主“仙人葬”“箱子洞”
“箱子岩”“仙人岩” 洞穴将近40个
黔江蓬东乡、泉门口
栅山乡、官渡河等人工凿成、自然洞穴“神仙碓”“龙舌条”
“碓尾巴”“仙掌岩” 洞穴20多个
彭水高谷、麻油滩、郁山等多为人工凿成“柜子岩” 6处,具体数量待考石柱龙河人工凿成“仙人洞” 1处,岩棺130具
资料来源:焕波著《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邓辉著《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
黔江县境,有多处悬棺葬遗址。如官渡河、栅山、泉门口、碓尾巴、神仙碓、龙舌条、神仙柜、仙人岩等。[1]清咸丰《黔江县志》卷一载:“邑中胜景一曰木柜悬崖,官渡河、栅山皆有之,多在深潭峭壁间,人迹罕至,故不知所贮何物?惟泉门口崖五柜,采硝者曾到其处,得以探实焉柜二隔三箱,箱约三尺,高半之。中间贮白骨一具,折作四段,足骭在下,次腿,次腰,头骨在最上,有数头,满口尽大牙无小齿,余齿大若指,手足头骨俱长甚,计其高不下二寻。”《酉阳州志?黔江县?山川志》中“黔
南八景”之一“木柜悬崖”就是对悬棺葬的直接记载。秀山县境有石堤崖棺,位于酉水河上游和支流梅江河道两岸悬崖峭壁上,共十六处。石堤崖棺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无规划地放置棺木;二是在自然洞穴的洞口下砌成平台,在平台上顺河道方向放置棺木;三是在原有自然洞穴基础上,开凿长、宽、高均为一点五米的方洞,放置棺木。[2]
石柱县南滨镇,有岩棺130处,有的几穴一处,有的几十穴一。石柱龙河岩棺,当地土家人称“仙人洞”。此地土家人有一古老传说:人一旦老了,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仙人洞”呆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便会还原成一个年轻小伙子。不管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有多高,但凿岩为穴置棺以葬,确是土家族先民的一种丧葬方式。棺穴分横式、立式两种,以横式居多,横式入口成长方形,洞浅;立式入口成正方形。岩穴内的棺柩由木板组成,多数形如头大尾小的船状,也有类似于方形或矩形的箱子形状。多数棺内有一做工原始粗糙,长约50厘米的小木槽,喻意作用
不明。有的棺内还有残骨、牙齿和少量随葬物。
除了渝东南地区外,湘鄂西也分布有大量的悬棺,同治年间《永顺县志》、《来凤县志》、《咸丰县志》等史料均有记载。
土家先民有二次下葬的习俗,二次葬在岩葬中也有体现。宋人李昉所著《太平广记》卷蛮夷三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友饮宴舞戏,一月有余,尽产为棺,于临江
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其意就是在人死后,将尸体装在棺木内,搁置于村外,三年后,再将其尸体或骨头进行岩棺葬。崖葬方式在当代也有遗存。在酉阳,土家族仍然保留着一种习俗,凡因得麻风病而去世之人,必须把死者安葬在远离祖坟的岩石之上,整座坟墓全部用岩石堆砌而成,不能沾一点泥土。否则,家人一世不得安宁。这种埋葬方式是崖葬的一种变异型。(3)土葬: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古代众多民族中普偏推行。《周礼》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待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古代巴人行火葬、悬棺葬、船棺葬习俗,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土家族土葬仪式一般分为生前和死后两大部分。生前:准备棺材、寿衣等。死后基本程序为:下榻,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人死了叫“走顺路”或“过背”,“走了”,忌讳“死”字;入殓,棺底垫一层火灰,将死者放入棺内;守灵,又叫“伴灵”、“伴亡”;跳丧、打绕棺,是土家族一种祭奠仪式;抬丧,即出殡;下葬,埋葬死者等。土家族土葬习俗中,墓地选择值得关注。死者子女(其中尤以男性为先)必须随道士先生一同选择墓地。选择墓地时,必须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原则,并且墓地的具体朝向不能与孝子的生辰八字相冲。选好墓地,由孝子先动土,在即将开挖的棺井四角和前后各挖一锄,以定“井界”。在渝东南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中,把棺木放入棺井后需进行“清棺”。这种仪式在渝东南土家族丧葬习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生者对死者最后的送别仪式,同时又是整理遗体及随葬品的一个过程。
渝东南地区,特别是农村,老人基本上都会提前准备棺木和寿衣。土家族土葬以木为棺,作穴位井,
实行直接掩埋,棺木多为杉。地位显赫或有钱人家提前造墓室,即“活人墓”。在土家族聚居区,“土司墓葬”最为典型,如唐崖土司皇坟。
黔江境内葬俗,有土家先民“石棺材”的遗风——做生基或石板包坟墓。生基分为两层:地下一层为“桷子”,用石板镶成一个石棺,做一活门。在其上用条石砌成“鼻形”,正面刻碑文、墓主姓名。葬时,将活门打开,置棺木于石椁内,然后密闭成墓,也有在土墓上用条石包砌。1964年,冯家坝鱼滩出土酉阳二十世土司冉跃龙夫人白氏墓葬,其机构为土壤层——石板层——三合泥瓷碗层。[3]
在土家族土葬习俗中,也曾出现过二次葬。这种葬俗在鄂西土家族地区一度盛行,而且传承久远。唐人魏徽著《隋书?地理志》载“南郡、夷郡、沅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夷……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选择吉日,改入小棺,为之‘拾骨’。”渝东南地区现尚未发现土葬二次葬遗俗。
2.葬式葬法的变迁
当今渝东南地区,火葬、悬棺葬这些古老的葬俗已基本绝迹,普遍行土葬。火葬、悬棺葬等传统葬式葬法仅在一些深层文化和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所体现。且土葬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表现为:
(1)棺木的准备方面:传统的更为讲究未雨绸缪,在人步入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备棺木。现代土葬习俗中,提前准备棺木现象很少见到。
武汉天兴洲大桥(2)对待寿衣的态度方面:传统的更为讲究,从头至脚,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广东省重点大学如衣服样式,禁忌等。而这种标准正是土家族的一种文化反映,是孝顺的体现,也是对先人安去的期望。希望亡灵走好的同时,能够保佑在生之人平安。现代丧葬习俗中,对这方面的讲究少了许多。
(3)在丧葬仪式中:传统活动主要有绕棺,跳丧等祭祀活动,场面十分热闹,感情非常真挚,流露
出土家人豁达生死观的同时,体现了土家人的善良、朴实。其梯玛神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观赏价值,它所承载的是本民族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现在,“丧葬一条龙”服务随处可见,但这完全失去了传统丧葬习俗所要表露的情感。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许多传统的丧葬仪式已不复存在,诸如跳丧、唱丧歌的活动基本消失。据调查,整个渝东南,只有酉阳县与湘鄂西交界的一些乡村还残存有跳丧仪式。传统丧葬仪式的消失,与人们的丧葬观念转变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土家人在操办丧事时,不愿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传统丧葬祭奠仪式之上,普遍认为现代的丧葬习俗更为容易让人接受。
(4)在丧葬时间上:传统丧葬仪式举行的时间长,一般在七八天,甚至更长。而现在的农村地区,操办丧事的时间大为了缩短,这就难免会忽视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些重要仪式。在渝东南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不好的风气,丧葬俨然变相成为了一种赚钱的方式。在操办丧事时,越来越简化丧葬仪式,而注重丧葬的收益,丧葬利益化趋势加强。例如,2009年春节,在酉阳县的某乡镇医院发生了这
样一件事。一名产妇在医院因故去世,究其责任,医院与家人各应承担一半,但死者家属把责任推给了医院,要求医院赔偿十几万人民币。而获得赔偿后,真正丧葬仪式活动仅举行了一个晚上,并且没有出现传统丧葬中“打绕棺”、“破鱼”等仪式。(二)丧葬习俗变迁的原因
从明清始,土家族丧葬中火葬、悬棺葬等习俗逐渐被土葬取代,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土家族所聚居的武陵地区,以土葬为主,并辅以现代火葬。而在渝东南地区,土葬是最主要的葬俗,火葬几乎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丧葬观念的转变。土家族生活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土家文化必然与外族文化发生联系。土家族活动的武陵地区属我国南部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森林密布,河流众多,物产相当丰富。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土家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土家族生活的区域及其周围,还生活着汉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其它民族。因此,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汉族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瑶族文化等周边文化的影响。在众多外族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的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都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改土归流的进行,打破了土司的封闭式的统治,加强了渝东南地区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土家文化的转型。此时,受到汉族丧葬影响的土家族丧葬习俗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汉族流行的土葬成为了土家人的主要丧葬葬法。
惠普原装墨盒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居住在武陵上区的土家先
民,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逐渐改变对自然的认识。同时,在汉文化的熏陶之下,慢慢接受了汉族“入土为安”的思想。由此,出现了火葬、悬棺葬等葬法向土葬的转变。
当今,现代文化基本上渗透到了每个领域。渝东南土家族传统丧葬习俗免不了受到现代丧葬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这导致了人们丧葬观念的进一步改变,传统丧葬习俗逐渐从人们视野下消失。
2、政府的导向性作用。改土归流前,中央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加强了对土家族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土司统治时期,统治阶级
在积极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在本地区设立学校推行汉文化,加强了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的需要,对凡是不符合汉文化价值体系的土家文化进行了改革,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态文化等方面。土家族传统丧葬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迁。
土家族丧葬由火葬、悬棺葬转变为土葬,这与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土葬对统治阶级而言,是最能体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的。只有土葬才能长久体现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如雄伟的墓体,各种墓碑、石人、石兽等。武陵山区现在仍然保存着大量大型的土司坟墓和其它附属建筑,这足以证明了土葬与统治阶级的紧密联系。而在统治阶级实行土葬时,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土家族民众的丧葬习俗。
现今,我国对于殡葬管理,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人们受到国家相关丧葬政策的影响,摒弃了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些糟粕。国家对殡葬管理的加强,在一定促使民众逐渐放弃了传统的丧葬习俗。3、经济因素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丧葬习俗的变迁。以崖葬为例,这一葬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少数家族富足者才有经济实力举行此葬法,广大平民阶层很难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以悬棺葬为例,实行悬棺葬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等。崖墓文字题刻中,有这方面的记载:贵州习水桐半口崖墓题刻有“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买大父曾孝梁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廖诚、杜六。葬姚父及母”,崖墓“一门”值钱“七十万”,可谓价值不菲。[4]因此,人们逐渐放弃了崖葬这一古老的葬法,土葬由此兴盛起来。
再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经济理念发生了变化,客观上促使了丧葬习俗的变迁。现今,渝东南地区丧葬已经逐渐变为了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民族精神的表达,而是如何的去获得更大的利益,丧葬仪式一再被简化,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特渐渐失去。
二、丧葬习俗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调适
土家族先民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极具特的传统丧葬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丧葬习俗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传统丧葬习俗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丧葬习俗中优秀文化消失。在汉文化冲击下,传统的土家文化在不断汲取汉文化基础上,慢慢发生着变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家族丧葬仪式过程中,诸如“跳丧”、“打绕棺”等仪式属于集体性活动,能够起到密切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作用。而随着社会进步,传统丧葬仪式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日趋削弱。
(2)土家族传统丧葬文化中包涵了以孝道为中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尊老的思想在传统丧葬习俗中得以充分体现。现今,由于土家族丧葬受到现代丧葬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丧葬习俗所流露的人们的孝道意识逐渐淡薄,利益化趋势加强。(3)土家族传统丧葬仪式表演过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表露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而在现代,渝东南土家族传统丧葬表演仪式基本绝迹,民众害怕死亡,不愿接受死亡的现实,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现代土家族丧葬中已无法表达。
2、迷信彩浓重,丧葬“陋习”被保留。土家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中存在着大量的糟粕。土家族丧葬习俗中,墓地的选择最被大多数人看重,在这些人心中,阴宅和阳宅同等重要。因此,阴宅的选择十分讲究。人们认为选好阴宅会让后辈财源滚滚、福星高照,甚至幻想后代会出达官贵人。鬼魂观念长期存在于土家人的头脑当中,土家人往往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祥的东西与鬼魂相结合起来,认为不详源于死者。为此,给一些所谓道士先生提供了重操久业,施展技俩,传播迷信思想的绝佳
>白月光与朱砂痣歌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