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脱贫攻坚经验的调查与理论判断*
梁 泳 梅    李    钢怎么变双眼皮
提  要: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扶贫工作方面的经验,2020年9
月,《中国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学工作者进行了有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
经济学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0年能达到的进程较乐观,认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主要原因。当前最大挑战来自国际外部环
境的恶化,中美摩擦难以消除但长期影响较小。以提保障扩消费,以创新促发展,是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关键着力点。党的领导、以发展促扶贫及精准有效的扶贫
方案是最重要的中国扶贫经验,下一步的扶贫难点与人口素质密切相关,应通过提升
人力资本投入来巩固扶贫成果。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  双循环
作者梁泳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李钢,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国即将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在此之际,总结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扶贫工作方面的经验,既有利于为下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借鉴,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分享中国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为此,2020年9月,《中国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学工作者进行了有关问卷调查,就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阶段的工作着力点、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国的扶贫经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途径,如何更好地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解决贫困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由此形成的理论判断,也有助于为实现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操作要更加精准有效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提供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包容性绿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ZDA048)、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立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一、调查概况及样本特征
为了更好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理论判断与总结,2020年9月,《中国经济学人》设置了20个问题,对《中国经济学人》专家数据库中的经济学家进行邮件问卷调查和向中国经济学人数据库用户发放问卷,问卷选项主要为多选,于10天内共收到有效反馈样本106份。其样本对象主要为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研究人员(其中,高校教师占55%,社科院研究人员占5%),经济领域相关的政府、政府下属研究机构(占12%),与企事业工作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具有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受调研者分别占57%和20%。年龄主要集中在31—60岁,覆盖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31个省(区、市)。(见图 1)
A 工作性质
B 学历
C 年龄
D 地区
关于秋天的古诗图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及经验总结
(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0年能达到的进程较乐观
多数经济学人(27.36%)认为,2020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已经完成了90%的进程。21.7%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已经完成了80%的进程。另外,16.04%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已经全部完成。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细分内容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而言,经济增长的目标公认完成得比较好,46%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会如期完成;其次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完成程度,33%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第三是贫困人口脱贫,32%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三项是经济学人认为能如期全部完成的比例最高的。
如果把“完成一半左右”、“仅能完成一小部分”和“无法实现”视为完成得不好的话,则被认为完成程度最低的任务为:第一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三者合计占49.1%);第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成
效显著,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三者合计占48.1%);第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三者合计占46.2%)。(见图 2和表 1)
图2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内容和目标的完成程度
表1  经济学人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内容和目标完成程度的判断 如期全部完成完成大部分(75%左右)完成一半左右仅能完成一小部分(25%左右)
无法实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46%41%7%5%2%
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33%52%12%2%1%
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32%41%23%4%1%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32%45%16%4%3%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9%37%26%5%3%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6%35%27%10%1%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26%35%25%9%4%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41%26%5%3%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4%28%31%13%4%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23%31%33%11%2%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23%50%22%3%3%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9%32%34%14%1%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因
在中国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原因中,经济学人认可度最高的是全面深化改革(73.6%)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2.8%)。
实际上,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和强化了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其中最重要的基本方略之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不合时宜的体
制机制弊端,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牧业税、推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兴办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通过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才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
建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① 而这些也正是我国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主要原因。
在中国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因中,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和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积累也非常重要,分别有42.5%和40.6%的经济学人选择了该选项。(见表 2)
大s多大表2    中国经济学人对中国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因的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73.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2.8%
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转移战略机遇42.5%
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积累40.6%
交通事故赔偿
尊重和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36.8%
有国家总体安全的保证27.4%
有不断发展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10.4%
“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7.5%
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5.7%
其他2.8%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近期形势及工作着力点
(一)最大挑战来自外部,中美摩擦难以消除但长期影响较小
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以及近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经济学人们认为,既有外部挑战也有自身不足。从当前来看,外因是主要矛盾。65%的经济学人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国际环境的恶化。而内部的不足主要是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见表 3)
表3    中国经济学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主要困难的判断
国际外部环境恶化65.1%张庭图片
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43.4%
区域发展不平衡36.8%
民生保障存在短板32.1%
包头娱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30.2%
确保特殊贫困体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的持续性27.4%
社会治理有弱项26.4%
新冠疫情的影响23.6%
生态环保修复任务繁重11.3%
其他3.8%
①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图3    对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影响的判断
我国当前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中,中美摩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中美摩擦短期内难以消除,大多数经济学人判断未来五年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仍然是经贸摩擦持续恶化(42%)
。当前出现困难的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短期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经济学人都认为是负面影响较大(81%);但是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来看,接近半数的经济学人认为负面影响是比较小的(49%)。(见图 3)
(二)创新与协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阶段着力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阶段,绝大多数经济学人(71.7%)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着力点应该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其次则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44. 4%)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宽裕(41.5%),这些都排在了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之前(35.9%)。(见表 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对创新能力的建设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在制造业上,我国的创新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不少领域,一些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当今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期,加快自主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正是这样一个客观环境和条件,使多数经济学人形成了较统一的共识,认为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使我国尽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应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着力点。习近平
总书记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①
另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虽然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城乡、区域、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是,过大的差距则与协调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因此,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使各地区都能走上适合自身禀赋的优化发展的道路,促进相对平衡,人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过上美好生活,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①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